《定风波》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4
3、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自然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 风雨,“晴”比喻春风得意的人生顺境。
(2)人生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 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作者经 过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 见怪不怪了。表现出词人面对人生苦 难之时,乐观开朗、无喜无悲、荣辱 皆忘、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2)借喻、象征,“风雨”喻指(象征)人生逆境,“晴” 喻指(象征)人生顺境。
(3)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说穿着草鞋、 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
可怕的呢?
(4)借景抒情,借途中遇雨抒发乐观洒脱的感情;
(5)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
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A 生大哲理。
17
5、“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 是否相同?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
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
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
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
则独善其身,达Fra Baidu bibliotek兼济天下。
A
15
4、“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拟人。(1分)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 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 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
A
16
补充其它手法
(1)双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二字,一 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风雨,又暗指几乎致 他于死地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和苦难挫折的人 生逆境。“晴”既天晴,也暗指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
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
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
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
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
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
晴。
A
12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事件:遇雨。
★环境:先雨后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事件。
A
11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 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A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19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A
7
乌台诗案
• 乌台即御史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
是御史台的言官,他
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
监察御史里行(御史
台的见习史官)舒覃、
何正臣等,因此称为
“乌台诗案”。
A
8
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A
9
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朗读的要求: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1、读准字音 蓑\烟雨\任平生。
2、读出节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3、读出感情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
10
赏析全诗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A
5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 后代很有影响。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 黄幾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 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等。
A
6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 ---黄州--登州— 扬州--定州-- 惠州---儋州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
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
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
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
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A
18
•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 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 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 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 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 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 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A
1
定 风 波
苏 轼
A
2
【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学会分析本词的手法;把握词的感 情,感受人物形象。
上片 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 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A
13
找出点明环境特点的词
如何理解?
烟雨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政 治上的风云变幻)
一语 双关
明确:不仅写眼前之景,也是写心中所想: “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 雨打。面对这些,“我”都无所畏惧。
• (4)“归去”——回归自我 。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 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 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 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 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 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 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3、体会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学 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并能将苏轼素 材运用到作文。
A
3
A
4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 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 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 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 黄州任团练副使。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