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教育心理学·小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1.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社会适应良好,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能力,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完整的人格;有较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情绪积极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有理想、有抱负、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认同教师角色,悦纳教师职业,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境;三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四是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五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教师心理问题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且中度或严重心理问题教师的比例也很高。

另外,不同类型教师在心理问题的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小学教师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障碍:
1.心身疾病。

2.人际关系问题。

3.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问题。

(三)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岗位的竞争加剧,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日益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教师的劳动强度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失衡;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待;教育系统的变革、经济转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生存危机等问题。

这些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教师面临的心理冲突有: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效的矛盾。

2.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不民主;一些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教师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制度存在问题,只重视教学结果,工作量增加;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领导与领导”关系不和
谐,以及师生关系不和谐等,都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3.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格以及生活的经历各不相同,使得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带有不同的个人特点。

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职业倦怠问题
1.职业倦怠概述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

(1)职业倦怠的特征(三个核心成分):
①耗竭感;②去人格化;③低个人成就感。

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2)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历程。

四个阶段:①热情期;②停滞期;③挫折期;④冷漠期。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内部因素。

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成功的可能性低、低努力、低自信、外控、使用逃避的应对策略,都会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

教师的自我概念和个性特征、对待冲突的态度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对职业倦怠都有重要影响: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概念,那他就会较少受他人期望的影响;一个教师能与同事愉快合作,那他的紧张和压力感就会减少。

此外,自尊和自信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2)外部因素。

职业倦怠属于社会现象,而非个体现象,环境因素(工作特征、职业特征、组织特征)对职业倦怠有较大影响。

①社会期望。

国家对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②工作压力。

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教育工作、科研进修这三个方面。

3.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教师职业倦怠会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地预防、应对职业倦怠,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职业倦怠的干预主要有个体干预和组织干预。

(1)个体干预。

个体干预是通过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和态度改变等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具体措施有:
①改变观念;②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③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2)组织干预。

组织干预是通过削减过度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

增进了解,理解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使各行各业和学生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任务;教育管理部门可在相关宣传媒介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成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和诊断机构,及时准确地判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保健措施;政策上最大限度地加大对教师的关怀,给教师创造一个建设性的氛围。

(二)压力与焦虑问题
1.压力
(1)压力的含义。

压力是指,个体在对付那些自以为很难应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反应。

包括主观压力(由于人们头脑中产生的紧张信息、心理冲突、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的预感等所带来的压力感)和客观压力(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事件本身让人产生的压力感)。

(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个体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2)压力的来源。

压力的来源可分为来自个体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生活的压力两大类。

①内在压力。

②外部压力(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活中的重大变动;生活中小的困扰;意外灾难事件;长期的社会问题。

(3)压力应对策略。

首先,预防压力给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主动
采取措施应对压力事件;再次,提高应付压力的能力。

(4)应付压力的资源与方法。

应付压力的资源是对应策略的基本材料,包括最重要的个体资源(自尊、自谦、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社会资源(亲密的关系和扩展的社会网络)、物质资源(健康、足够的体力、住房和金钱)。

2.焦虑
焦虑对于生理卫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焦虑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焦虑使得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感到烦恼,也令适应良好的的人感到不舒服;同时,焦虑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提供危险预警、激发良好表现、加强愉快感受等。

(1)焦虑的含义。

焦虑是一种主观的害怕(有担心、思考混沌、紧张、不安的感受),也是一种生理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急促、呕吐、腹泻、尿频、肌肉紧张),很容易通过一些行为(坐立不安、声音发颤、躲避和逃跑)表现出来。

(2)降低焦虑的途径与方法。

焦虑产生的原因:①焦虑者只知道有威胁存在,但其内容和来源不清;②焦虑者不知道如何消除威胁,或虽知道却不能消除或逃离威胁。

降低焦虑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认识导致焦虑的威胁并消除它。

①认清威胁的来源和内容;②获知逃避威胁来源的方法;③消除各种阻碍逃离威胁来源的因素。

其次,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术,降低焦虑。

①放松练习;②超觉静坐;③漂浮疗法。

最后,合理地使用防御机制,缓解焦虑。

(三)人际关系问题
1.教师人际关系问题概述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

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教师是教育中的主角,肩负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

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与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

1.教师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

(1)心理压力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排挤。

(2)利益冲突给学校教师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3)个性品质与思想修养成为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障碍。

3.构建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消除不良人际交往心理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2)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我修养,优化个性品质,使自己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并能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教师应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

(3)学校为教师创设一个公平竞争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考点拓展——教师的效能感与控制点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划分为两个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教师的控制点教师将学生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

教师的控制点对其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

有的教师倾向于外归因,即将原因归为外部因素(学生的能力、客观条件限制),觉得学生的成绩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因素,自己无法把握和控制,因而会作出消极反应(怨天尤人、听之任之);而有的教师则倾向于内归因,将原因归为自身因素,他们往往对学生的成功和失败更有责任感,因而比较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