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置换术后骨量保存完好、血供充足
髋关节表面置换缺点
①股骨颈骨折引起的早期假体失败; ②股骨头比较大,产生的聚乙烯磨损颗 粒比常规全髋假体的多,这些颗粒诱导 溶骨反应,引起假体早期松动; ③在早期使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根据前两 代表面置换的经验,大家认识到股骨的 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第一代髋关节表面置换 的失败原因
股骨假体:
过大: 患肢过长 假体覆盖不充分 容易出现撞击
股骨假体:
过小: 患肢短缩 股骨颈骨折风险增加 股骨颈骨坏死 脱位风险增加
手术入路
后侧入路:对臀中肌损伤较小。 转子截骨:1988年以前,目前较少使用 直外侧切口 后外侧切口
后侧切口
股骨准备
股骨准备特点和要点
固定接触面小。 截除坏死骨、加压冲洗并保持股骨截骨 面干燥。 股骨头发育不良或骨赘的存在增加了股 骨固定的难度。
改进后假体特点
4、混合型固定:髋臼侧采用珍珠面微孔 表面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 股骨假体柄可根据情况采用压配或骨水 泥固定。 5、改进器械使假体植入更为方便。 6、新设计的截骨导针瞄准器允许微调导 针位置,保证正确截骨,防止股骨颈损 伤。
170º
改进后金属对金属假体
金属对金属假体磨损试验
需要解决的问题
避免股骨颈骨折。 最佳的假体原始固定。 延长假体寿命,尤其是年轻、活动量大 的患者。
塞来昔布围手术期用法参考
首次:术前3天200mg bid
术后:禁食期过后 200mg
次日:200 mg bid(早晚各一粒) 连用3-5天
短期应用不影响骨折愈合:
1. 动物模型研究显示使用12周西乐葆没有影响骨折愈合1
COX-2抑制剂Leabharlann Baidu手术期应用
手术创伤导致患者脊髓背角、大脑皮层COX-2过量表 达,产生痛觉超敏现象(痛阈降低)。
COX-2抑制剂除了在外周消除炎症因子外,也可在中
枢通过抑制COX-2,减少痛觉超敏、提高痛阈。
西乐葆术前使用400mg,可以降低术后24h阿片类药物
用量31%,并能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
手术入路:转子截骨 常规入路 髋臼骨量丢失 骨溶解发生率高:磨损颗粒 股骨假体松动:股骨缺血型坏死 髋臼松动:摩擦力高引起的扭力
改进措施
①减少磨损颗粒及由其诱导的溶骨反应; ②尽量保留股骨和髋臼侧的骨量; ③改进工具,使之能适应不经大粗隆的 人路; ④改进股骨截骨精度,避免损伤股骨颈; ⑤改进假体固定方法。
2. 跟踪脊柱融合术后患者1年,未发现影响愈合2
1.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86:116-123 (2004) 2.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2005;87:536-542
术后3个月
由于骨赘的存在, 假体位置轻度靠前
股骨导针的方向
术前试模,确定方向。 保持1400颈干角。 进针点位于圆韧带上方10-15mm。 根据前方骨赘情况,导针向前、后或中 立位。 必要时调整导针方向。
导航示意图
股骨准备示意图
示意图
示意图
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
金属对金属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优越性在于: 脱位发生率明显降低,髋关节活动度增加; 手术失血少,血管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 肢体长度出现差异的情况减少。 股骨头比较小的金属对金属的传统全髋假体相 比,表面置换假体术后产生的磨损颗粒更少。
假体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23年-1938年:Smith-Petersen采用 玻璃、钴铬合金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 1951年-1970年:骨水泥固定的钴铬合金 材料假体。 1971年-1988年:骨水泥固定的钴铬合金 股骨假体、聚乙烯髋臼假体。 1991年至今: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 换。
历史回顾
改进后假体特点
1 、金属对金属关节表面:磨损颗粒明显减少, 而且股骨头越大磨损越少。磨损主要发生在股 骨假体的一侧,髋臼侧的磨损少而均匀,因此 在股骨松动时可仅翻修股骨一侧。 2 、髋臼假体厚度仅为 3 ~ 5mm ,可最大限度 保留髋关节骨量。 3、髋臼假体不是半圆(1800),而是略小于半圆 (1700) ,可减少髋关节活动时撞击,增加关节 活动度。
假体无菌松动的危险因素
假体的规格较小; 女性、体重较重(>82kg); 股骨假体柄非骨水泥固定; 早期技术不熟练; 股骨头囊性变(>lcm)。
严重的股骨头囊性变
假体松动分级
根据EBRA-FCA法: 1、股骨假体移位均<2mm 2、股骨头移位>2mm 股骨柄移位<2mm 3、股骨头移位< 2mm 股骨柄移位> 2mm 4、股骨假体移位均> 2mm
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叶勇军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演变过程
1920s:Grigoris首先提出股骨头表面置换概念。 1923年:Smith-Petersen采用玻璃、钴铬合金行股骨 头表面置换术。 1950s:Charnley首次将聚四氟乙酸制成髋臼假体和 股骨假体行双杯置换术。 1960年:Townley用聚尿烷髋臼假体和带细髓内柄的 金属股骨假体行双杯置换术。 1968年:Muller和Boltzy采用非骨水泥钴-铬合金假 体行双杯置换术。 1983年:Amstutz和Kabo采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 置换,并在1984年采用混合固定的方式、1989年将股 骨假体内面改成渐缩柱状结构。
患者术前评估
SARI 评估法: 1、股骨头囊性变>1cm 2、体重>82kg 3、患髋手术史 4、UCLA活动指数>6 2分 2分 1分 1分
评分总数>3分表示表面置换失败的可能大。
术前计划
术前准备
假体对术后结果影响
髋臼假体
过大:患肢过长 假体覆盖不充分 容易出现撞击 骨量丢失过多 位置异常 压配不充分 过小:无明显因不良表现
第一代表面 置换假体: 采用骨水泥 固定技术和 金属对聚乙 烯的关节表 面组合。
历史回顾
第二代表 面置换假 体:采用 了混合固 定的金属 对金属关 节表面置 换。
骨水泥固定表面置换术后
混合型表面置换术后
非骨水泥型表面置换术后
髋关节表面置换优点
①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的骨量; ②较少发生肢体不等长情况; ③术后稳定性高,极少脱位; ④翻修手术难度降低; ⑤表面置换并不会破坏股骨头的血运; ⑥适合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
股骨颈截骨过多; 股骨假体没有安放到底; 股骨颈皮质遭损伤; 严重的骨质疏松和骨囊性变; 股骨假体内翻; 以前的股骨近端创伤病史。
骨囊性变
股 骨 假 体 位 置 不 佳
股骨颈骨折
术后3个月股骨颈骨折
术后1个月股骨颈骨折
股骨假体内翻的影响
股骨颈外侧皮质拉应力增加 股骨颈内侧皮质压应力增加 假体开口处应力遮挡
谢 谢
股骨假体松动的评估
提高假体长期生存率
①挑选股骨头骨质较好、无明显囊性变 且头—颈比例较大的病人; ②对存在术后骨折和术后松动危险因素 的病人,要改进技术并限制术后剧烈冲 击活动。
手术关键
充分暴露:不要求小切口;后侧切口不 影响臀中肌。 恰当的股骨柄方向。 避免减弱股骨颈的强度。 良好的髋臼处理及假体置入。 完美的股骨骨准备。 骨水泥技术。
股骨颈骨折预防
选择合适的病人,严重骨质疏松或股骨头 有较大囊性变的病人不应采用表面置换。 选用薄的髋臼假体以减少股骨颈的撞击。 改进手术技术,在骨水泥变得过度粘稠之 前就将假体安放到位,截骨时避免损伤股 骨颈皮质。 保留股骨颈前方的骨赘并在侧位片上将股 骨假体轻度前移,有利于预防股骨颈骨折。
股骨假体松动
股骨假体 (44 mm) 和髋臼假体的磨损
Wear-in
3.0 2.5 2.0 1.5 1.0 0.5 0.0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Volumetric Wear (mm3)
Mean:
1.86 mm3
Mean:
0.4 mm3
Million Cycles
股骨截骨器械
适应症
骨关节炎 股骨头坏死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创伤性关节炎 炎性关节炎 :AS、RA 股骨头骺软骨炎和骨骺滑脱
先天下髋臼发育不良
术后
股骨头坏死
术后
创伤性关节炎
术中
术后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
术后
禁忌症
活动性感染 骨骺未闭 骨质严重缺损 两侧肢体存在明显不等长
并发症
股骨颈骨折 假体无菌松动 下肢静脉栓塞 感染 髋臼骨量丢失范围扩大 假体周围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