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可见,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

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可是,世界若就此这么恶性循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然后活得好。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有的时候,损害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

来发人深省。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1、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8、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9、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0、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1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0、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1、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22、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3、巧言令色,鲜矣仁!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8、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30、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31、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3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

《论仁论君》 《论语》

出處: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 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 者利仁。」(《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 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 界。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 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 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 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 仍不違背仁義。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 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 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 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 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 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 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 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 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 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 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 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 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

论语论仁详案

《论语》论仁详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 【板书课题】《论语》论“仁” 【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 【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PPT展示第5页】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语句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1.子曰:“君子不器。”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

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第五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十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5、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1、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6、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篇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没,通“殁”,“去世”的意思,读mo,四声,调值51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说,谨言慎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

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 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 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 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 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 是这个道理。 ?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优选稿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 《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 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知者乐,仁者寿。”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有了“仁”道,治国做

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还要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算是好学的。 孔子要求君子不要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享乐方面,而是更多地从精神层次上追求塑造完美的德行,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为政篇】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一片断尤其短小,就四个字形容“君子”的特点——“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君子为何不能只有单一的用途呢?因为孔子将自己对人格、政治

论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 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 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 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 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 处于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 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 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

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