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无衣》说课教案

【总说教材】

《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

(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

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2、重复的旋律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

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明确:疑问反问语气升调

肯定语气降调

感叹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

板书:

同袍。戈矛,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设计说明:诗最早是用于吟唱的,需要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a.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衣袍裳

b.通假字

泽通()

c.疏通诗歌意思

五、分析诗歌

(请同学看到板书)

1、提问:从板书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提问: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3、提问: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明确:“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4、提问:本文分为三小节,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这样的手法我们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生:铺陈排比,《阿房宫赋》中学过,

这么写有增强气势,渲染氛围的作用

师:这种手法在《诗经》当中叫做什么?

生:赋

师:是的,这种表现手法叫做“赋”

同时这种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的手法,在章法结构上这种手法叫做重章复唱。

(重复能够增强气势,使得文章节奏感很强,并能烘托一种氛围,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变化又能使得诗歌富于变化,这样的一种手法就像音乐中的重复一般,但是在诗歌当中叫做重章复唱。)

板书:

重章复唱

六、背诵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巩固所学内容,然后背诵课文

2、指定一名学生起来背诵

七、课堂小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的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最后在英雄的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作品出处:《诗经》 创作年代:先秦。文学体裁:诗歌 秦风·无衣

原文 出自《诗经》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3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秦风.无衣教案

《无衣》说课教案 【总说教材】 《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 (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 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一课时) 执笔:徐新荣 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教材、版本:中职新教材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无衣》(参见上述教材p29,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熟读、理解诗意,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背诵、默写《无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过《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能否背诵几句? 2、《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介绍:“风、雅、颂”这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风格的源头。 二、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无衣》及注释,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三、抽查学生自读情况,随机安排学生纠正读错的字句,予以点评。 四、小组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 五、教师通过PPT展示《无衣》全文、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六、教师讲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秦风·无衣-作文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赏析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诗经·无衣(秦风)

诗经·无衣(秦风) 古诗鉴赏 0218 1402 无衣(秦风)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②。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③。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④。 与子偕行! 【注释】 ①袍:长衣服的统称。 ②泽:里衣。

③戟:长一丈六尺,镶有分枝的锋刃。 ④甲:铠甲。兵: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读解】

《无衣》一诗出自《诗经·秦风》,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于我国西北边陲秦地的一首爱国歌曲。秦地,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西周末,王室内讧,与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秦地人民在周王室的号召下,一呼百应,同仇敌忾,奋起参军,英勇奔赴前线。由于备战仓促,军需不足,秦地人民发扬了互助友爱、大公无私的精神,团结一致,克服了种种困难,共同对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表现了秦地人民踊跃从军卫国的爱国热忱。 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一句,都以“岂曰无衣”问起,然后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作答,以慷慨豪迈的语气,以重叠复沓的回答句式,来表现大敌当前精诚团结的精神。军情紧急,没有军衣算什么,岂能以此为避战的借口?这自设问答的句式中,饱含着对入侵者的愤怒与怯阵的鄙夷。没有军装有什么要紧?我可以和你同穿一件长袍,甚至同穿一件内衣、外罩,这是由于共同抗敌而形成的如同骨肉兄弟般的亲情,这是由于共同战斗所凝结成的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友谊。每章开首结构相同,不仅回环往复,宜于咏唱,而且适于表现层层递增、不断发展的情绪,适宜表现秦地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所焕发出来的那种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 军装不是从军打仗的问题,关键是要一致响应“王于兴师”,要有精良的作战武器,要赶快“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兵器的罗列,也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详述武器设备,进一步强调备战的重要,从战士们磨兵砺刃、整铠备甲的活动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激动人心的备战场面。 三章的结句,结构仍然相同“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如果说前面是积极备战,那么结句表明战士们将共同奔赴前线去杀敌了。每一结句稍微不同,但表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那种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是逐层展示出来的。 这首诗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各章结构相同,可以进行反复咏唱。然而内容却逐章递进,诗人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不断升华。诗中充满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表达了共御外侮,乐观昂扬的英雄主义精神,好像是一篇战前的誓词,使人读后深受鼓舞。

《秦风·无衣》

学科:古代文学指导老师:程习勤老师 姓名:钟采蓉学号:162204100049 《秦风〃无衣》浅析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从古到今,人们对于《秦风〃无衣》有种种说法,存在着很多分歧,翟相君在《<秦风〃无衣>管窥》中指出,其分岐集中表现在对“王”字的考证解释上,而“王”字所指是一个极需考究的问题。在我看来,在文学研究上,其固然需要严密谨慎地去探寻真相,但在情感价值上,《秦风〃无衣》毋庸臵疑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充满爱国热情、民族认同的诗歌。而这,正是这篇诗歌最有价值之处。 《诗经》以赋、比、兴作为基本表现手法,但在《秦风〃无衣》中,并未以兴铺陈,未以比婉叙,而是通篇采用赋的手法,直言其事,直抒胸臆,语言强劲有力,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绪。这场战争的性质来看,它表现的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当然,这首诗并未直接描写战争,而是描写战前的准备。“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王要出兵,修整好我们的武器,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衣”,虽说不至于艰苦到无衣,但面对外敌,同仇敌忾,强烈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将这首诗的情感激荡起来。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围绕齐心御侮的主旋律反复咏唱,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在重叠复沓中又有递进的意味。“与子同仇”“与

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指统一思想目标,一致行动起来。共同走向战场,一层紧似一层地烘托出战斗气氛,写出了士兵们在战争即将来临前慷慨面对敌人的入侵,他们不是一味地埋怨.也不是在出征前慨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没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场景。而是修整好自己的武器,斗志昂扬地走向战场。当然他们也知道战争意味着死亡。但那种舍生忘死的气概支撑着他们。所以,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出征,英勇抗战。 而在描写人民、战士齐心抗敌的同时,又显现出其浓厚的反战情绪,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战争,都会带来无数伤亡离散,令人苦不堪言,战争一直都不被百姓们希望,不愿看见兵戎相向。但若当战争发生,若外敌入侵,所有人都会齐心奋起,共抗侵略。 这在现今世界也同样如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人民都不希望战争的发生,不希望看到人散人亡的局面,呼吁和平,远离战争。但在战争不可避免之时,亦或者是灾难降临时,民族凝聚力则会高度凝练,一同维护家园,捍卫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