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
《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战争诗篇,它产生于民风骁勇剽悍的秦地,据传是秦人相应周王室号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表现出了秦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篇1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的斗篷就可以与你共用啊!
[出典] 春秋《诗经·秦风·无衣》和《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秦风
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唐风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译文1:
秦风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唐风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
译文2:
秦风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
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

“袍”,即战袍,披可以为衣,盖可以作被。

“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

于,为动词词头;兴师,起兵。

“修”,修整。

“戈矛”,两种长柄兵器。

戈,即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两丈。

“子”,你,指战友。

“同仇”,是说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

“泽”,内衣。

“戟”,一种长柄武器,无刺为戈,有刺为戟。

“偕作”,即共同奋起。

“裳”,下衣,指遮蔽下体的战裙。

“甲兵”,即铠甲和兵器。

“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

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

“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

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

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

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

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

《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

《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
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

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篇2
秦风·无衣
佚名〔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说去交战,修整甲胄与说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说。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说:铠甲与说器。

行:往。

鉴赏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
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翻译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