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像中桂林历史街区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建设
Municipal Construction
– 166 –
1 历史图像与桂林历史街区
桂林,自古便是广西军政、文化与交通的中心。

从桂林郡到桂林府,再到桂林市,朝代更替、社会进步,造就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东西巷文化商业街区改造完成,成为桂林文化与旅游的新热点,再次唤起人们对于桂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对历史街区、文化名城规划、运营及发展策略的思考。

本文以历史图像为切入点,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地图与照片中桂林十字街周边街区格局和街景风貌的梳理与比较,直观地呈现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与变迁历程,挖掘其背后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因素,为规划人员提供借鉴。

2 历史地图中的桂林历史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从唐代以来的历史地图中,可以窥探桂林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图1)。

唐代建设“子城”,增修“外城”与“夹城”,形成“前朝后市”格局;宋代城市向西北扩展,与山形水势融合,打破规则方整的布局,形成窄长、边界自然的形态。

从图1b可见,在府治西侧已显出如今“十字街”之
雏形。

在元、明、清的地图中,均已明确出现“十字街”之名。

无论是明清靖江王府的修建、民国城市扩张、战争的破坏、解放后的修复与扩建还是21世纪商业中心的兴建,十字街作为城市轴线上的核心节点,其地位始终如故,并且以十字街口为中心,辐射出正阳街等错综密集的街巷网络。

十字街沉淀了千年的历史,见证了改革进程,成为了桂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3 历史照片中的桂林历史街区风貌
从历史照片中,可回溯近代桂林的街道景象(图2)。

桂林近代城市空间格局的变革始于城市空间的扩张、城墙城门的拆除、新式马路的修建与旧城改造。

1933年,桂林市政处设立,开始筹备修建市区马路与风景名胜地。

同年,桂林城区内第一条新式马路建成通车。

1934年至1936年,十字街周边干道、街巷先后扩建为宽8~30米不等,可通行汽车的砂石、三合土或沥青马路。

1939年,以十字街为中点的南北、东西主干道均扩建完成,近代桂林“南北一条街,东西一座桥”的十字格局基本形成。

历史图像中桂林历史街区的变迁
韦浥春1 唐丽娜2 谢惠茗2
(1.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2.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城市建设历程、城市风貌演变,集中反映在其历史街区的变迁中。

本文以历史图像为切入点,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地图与照片中桂林十字街周边历史街区格局和街景风貌的梳理与比较,直观呈现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迁历程,挖掘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因素,为规划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图像;桂林;历史街区;变迁[基金项目] 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593171);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593029)。

[作者简介] 韦浥春(1988- ),女,广西人,博士,地域建筑设计
与理论。

拆墙筑路、旧城改造,不仅使城市的交通路网愈发完
善,更带来了全新的街道界面与城市形象。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近代流行于湿热的岭南地区的骑楼建筑,大量出现在桂林的街道中。

在扩建马路的同时,对马路沿线的老式街屋
a.唐代桂林子城
b.宋静江府城池图
c.明《桂林郡志》旧郡城图
图1 唐代以来桂林城市地图
现代物业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 167 –
d.1889年桂林省城图
e.1930桂林城市图
f.2019年桂林中心区
图1 唐代以来桂林城市地图
a.1900年桂林城区鸟瞰
b.1944年的十字街街区
b.1944年的十字街街区
c.被轰炸后的十字街
d.十字街广场
e.80年代十字街鸟瞰
f.2000年后十字街商圈
图2 历史照片中的桂林十字街街区
市政建设
Municipal Construction
– 168 –
进行了改造,大部分修建为骑楼,下部设宽约3~4米的人行道,以满足人们步行、消费、休憩、遮风挡雨等需求。

从图2b可见,街道界面正处于新旧更替的阶段,传统砖木结构、的单层街屋与2~3层洋式立面骑楼店铺共存。

尤其是在十字街周边的繁华商业区内,已形成大片连续的骑楼街,并且其立面处理较细致,有大量山花、柱式、拱券、线脚等细部处理,十字街街口还设有岗亭,显示出其城市中心、交通枢纽之地位。

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焦土政策下,城中心的骑楼街区化作废墟,仅存两三间房屋。

惟有残破骑楼的横梁立柱上的广告招牌文字等,还依稀留存了曾经繁华喧嚣的痕迹(图2c)。

桂林光复后,部分骑楼街区得以重建,但其形式已不如民国时精美,多为装饰较少、简洁齐整的白色界面。

十字街街口改建为“十字广场”,供市民举办集会活动。

50年代初,广场中心原街亭处,树立“桂林市解放纪念碑”,广场西北侧新建工人电影院,后改为桂剧院,成为市民文化活动的中心(图2d)。

4 桂林当代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改造
改革开放后,十字街周边兴建大量商业建筑(图2e、2f),而骑楼则在不经意间消失于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建筑群中,以至于今日大多数桂林青年不知骑楼曾是桂林街景中的标志建筑。

在道路宽敞、车水马龙、商场林立的十字街头,已难寻觅当年骑楼、酒家、影院、剧场之盛景,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步行商业街。

2013年,东西巷改造项目启动的同时,周边街区开始立面整治,改造为桂北民居风格,部分临街商铺扩建骑楼外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例如,凤北路沿街建筑群,其墙身饰以仿古青砖、木格窗、木栏栅等装饰构件,以彰显桂北风格;底层却用马头墙装饰的水泥柱廊扩建出骑楼式廊道。

运用骑楼元素的设计初衷应当肯定,但各种民族、文化元素的简单拼贴、不尊重结构与构造逻辑的
形式再造,实难达到“延续历史文脉,留住空间记忆”之目的。

究其原因,在于对街区价值、特色元素缺乏准确的认识与判断,从而造成了滥用、误用,甚至为追求某种形式或噱头而张冠李戴,有违保护建筑原真性的目的(图3)。

5 小结
在桂林城市发展、历史街区变迁的漫长历程中,十字街始终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商业、生活的核心,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控制、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作为桂林街景的代表,十字街周边街区的风貌集中反映了城市建筑的发展脉络。

近代以来,马路的修建、骑楼的改造,使其焕然一新。

它突破了传统的形象,也标志着城市近代化转型与生活模式的变革。

战争带来了暂时的衰颓,却未能阻止重建与发展的步伐。

但遗憾的是,现代建筑的大量涌入,如今的街区已不能留下丝毫历史的印迹。

街区的格局与风貌经过几番变革,商业与生活的场景逐渐消逝,但幸运的是,我们尚可通过文献史籍、历史图像、口述证词等更广泛的证据,运用图像学、符号学、比较推演等综合研究方法,从文字与图像中挖掘相关信息,还原桂林历史街区变迁之历程,直观地把握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之间的内在机理,科学评价历史街区的价值,辨别筛选和准确运用各类形式与元素进行修复改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地域特色,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历史街区文脉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林哲.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J].南方建筑, 2013(4):82-85.
[2]邓春凤,黄耀志.近代以来桂林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09,29(3):364-370.
[3]李玲.桂林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01-1949)
[D].武汉理工大学,2008.
图3 凤北路街区改造乱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