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氯碱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氯碱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分析报告中国氯碱工业协会陆惠珍
烧碱生产现状
1.能力、产量、制法结构1999年我国电解法烧碱企业约190多个,烧碱生产能力750万吨左右,实际产量567.47万吨,居世界第二位(苛化法1999年约3万吨产量)。
其中:金属阳极法产量397.67万吨,占全国电解法烧碱产量70%;
离子膜法产量146万吨,占全国电解法烧碱产量26%;
石墨阳极法产量22.8万吨,占全国电解法烧碱产量4%;
水银法产量0.93万吨,占全国电解法烧碱产量0.16%。
这几种方法中离子膜法烧碱由于其烧碱质量高、能耗低、无污染的特点,发展速度较快,从1990~1996年年平均增长1%,1997~1999年年平均增长5%。
水银法电解已经淘汰,石墨阳极电槽也处于淘汰地位。
2.企业规模结构
1999年全国电解法氯碱企业按产量划分:
5万吨以上企业30家,碱产量293.43万吨,占全国烧碱产量51.7%;
5万~2万吨企业58家,烧碱产量186.25万吨,占全国烧碱产量32.8%;
2万~1万吨企业41家,烧碱产量59.32万吨,占全国烧碱产量10.5%;
1万吨以下企业61家,碱产量28.4万吨,占全国烧碱产量5%。
1999年我国企业平均规模只有2.96万吨,190多个企业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烧碱产量最大、企业数最多是山东省,25个企业,94万多吨产量,占全国产量16.6%;江苏省排名第二,19个企业,66万多吨产量,占全国11.7%;上海2个企业,41万多吨产量,占全国7.3%。
上海、北京、天津企业数少、规模大,上海平均规模2..6万吨,北京、天津平均规模11.7万吨。
3.烧碱供需状况
产能、产量、开工率1995年以来,烧碱产能发展较快,1999年烧碱产能已达750万吨,比1995年增加164万吨,1995~1999年5年间,烧碱产能年均增长7.2%。
1999年烧碱实际产量570万吨,1995~1999年5年间,产量年均增长6.1%。
“九五”期间,1996~1999年开工率分别为83.47%、77.37%、74.06%、76.55%,年均为78%,而“七五”、“八五”平均开工率分别为92%、81%。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国内有些氯碱企业受1995年过热经济影响发展过快;二是受国家执行环保政策关停小纸厂的影响,烧碱耗量减少;三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1998年是我国氯碱工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烧碱产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全行业亏损。
1990年以,我国烧碱严重供不应求,1983年开始,每年平均进口20多万吨,可谓烧碱进口大国。
从1991年开始,烧碱自用有余,每年出口15万~20万吨。
由于PVC等氯产品需求的拉动,烧碱有余的现象还会扩大,而出口形势随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烧碱产能的扩大,将会愈来愈严峻。
消费与消费量
烧碱是基本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传统消费领域主要是轻工、纺织和化工行业。
包括碱法纸浆、合成洗涤剂、合成脂肪酸;粘胶纤维、粘胶纤维浆粕、印染布、针织用纱以及氰化钠、保险粉、磷酸三钠、硫化碱、硼砂、甲酸、草酸、AC发泡剂、磺化法苯酚等一系列耗碱产品。
其次是医药、冶金(氧化铝)、稀土金属、石油工业、电力、水处理、军工等行业。
各行业耗碱比例,以1997年为例,轻工33.3%,化工25.7%,纺织19.4%,医药..6%,冶金6.2%,水处理2.9%,石油工业2.1%,其他3.8%。
各行业耗碱变化趋势:轻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化工、有色冶金、纺织则是上升趋势,其他变化不大。
东、西、中部地区,烧碱消费状况也不一样,总趋势:东部轻工造纸比例比中西部要低(中西部轻工、造纸耗碱占50%左右),纺织、化工明显高于中西部,而有色冶金、石油等中西部高于东部。
“九五”前三年,确切地说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烧碱市场低迷,销售困难,库存增加。
1996~1999年表观消费量分别为489万吨、480万吨、472万吨、531万吨,这4年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51%,远远低于“七五”(6.69%)、“八五”(7.82%)。
1997年实际消费量为482.76万吨,其中:轻工161.4万吨,化工124.63万吨,纺织93.76万吨,医药32.13万吨,冶金30万吨,其他41万吨。
4.离子膜法制碱与发展离子膜法制碱技术是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方法,我国自1986年盐锅峡化工厂首次从日本引进旭化成公司电解装置并投入运行以来,至1999年,已有7家外国公司和北化机国产化离子膜电解装置在我国45家氯碱厂投入生产。
1999年离子膜法烧碱产能已达210万吨,占全国能力28%,产量146万吨,占全国烧碱产量2
5.6%。
氯产品现状
1.氯产品产量与品种结构
氯碱企业配套生产的氯产品主要有有机氯产品、无机氯产品和农药3大类。
也有个别氯碱企业生产医药、染料产品(或中间体)。
这两类产品大都在非氯碱企业生产,绝大多数以盐酸为原料。
现有氯产品品种大约280~290个,绝大多数都能生产。
根据我们1999年对125个氯碱厂氯产品生产情况统计共生产159个氯产品。
其中有机氯产品76个,无机氯产品42个,农药产品34个,其他7个。
但是具有一定规模列入国家统计年报的氯产品也只有几十个。
2.氯产品进口情况进入90年代以来,碱氯产品平衡发生根本性变化。
特别自1995年以后,社会对氯气的需求明显高于碱,氯的不足主
要靠进口大宗有机氯产品作为弥补。
如果把氯产品进口量折算成氯就很直观地可以看出氯气的缺口有多大。
1999年进口氯气226万吨、1998年178万吨、1996年123万吨、1995年94万吨。
3.我国氯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本文以美国氯产品为参照。
氯产品产量1999年美国烧碱产量1139万吨,我国570万吨,正好是美国的一半。
可是同品种的氯产品产量相差非常悬殊。
如美国氯乙烯链产品产量合计824万吨,我国只有PVC树脂198万吨。
美国环氧丙烷的产量是我国的5.8倍,氯化聚乙烯是我国的21.4倍,氯磺化聚乙烯是我国的21.7倍,光气是我国的29倍,甲烷氯化物是我国的10倍,四氯乙烯是我国的35倍。
氯产品组成结构美国以有机氯化物为主,占总耗氯量的67.21%,其中有机高分子氯产品占耗氯量的52.25%。
我国以无机氯产品为主,占氯气总耗量的54.4%,有机高分子氯产品只占27.17%,其中PVC树脂占22%。
生产规模与工艺美国PVC、VCM、EDC、PO、MDI、TDI的生产装置规模大型化,相应的主要设备也大型化,如美国PVC树脂最大装置能力63万吨,单台聚合釜容积127m3,单台产能2.5万~3万吨,而我国PVC树脂最大装置能力30万吨(上海氯碱),环氧丙烷12万吨(锦化),TDI2万吨一套,差距很大。
环境保护与“三废”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注重环保,采用污染少、处理方便的工艺。
我国由于原来基础较差,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进步,但环境保护与“三废”处理相对比较滞后。
如我国PO生产装置广泛采用Ca(OH)2 或电石渣作为皂化剂,污水处理量大且排放废渣。
而美国等则采用NaOH为皂化剂,而且副产NaCl还可回收利用。
中国氯碱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主要问题:1.烧碱供过于求随着氯产品需求旺盛的拉动,这种供求关系还可能扩大。
1999年氯碱工业形势大有好转,烧碱产能750万吨,产量570万吨,实际消费量530万~540万吨,估计过剩20万~30万吨/年。
2.我国氯碱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烧碱供过于求,而一些耗碱产品却不断进口,如1998年进口纸和纸板577万吨,进口纸浆220万吨,相当变相进口烧碱40万吨。
冶金行业的氧化铝也不能满足炼铝业的需要,1999年进口氧化铝162.3万吨,相当于进口烧碱16万吨。
化工领域也有大量耗烧碱产品进口,而且还直接进口烧碱1万~2万吨,加剧烧碱的过剩。
另一方面很多有机高分子氯化物国内缺口较大,有的技术没有掌握,生产不了需要进口,如氯化法钛白粉。
有的缺乏原料供应,发展滞缓,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要进口,如PVC等。
3.氯碱工业不能与上下游工业同步协调发展
(1)乙烯、丙烯、丁烯供应问题
这些原料都在石化行业中生产,由于本身短缺,氯碱工业想用受到体制所造成的障碍,不能从全局统筹考虑和协调,长期未能解决,氯碱工业在无米之炊中挣扎,如何迎接入世,增强竞争力是一个大问题。
(2)天然气制乙炔是否该上项目问题天然气制乙炔实际上涉及到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乙炔路线的改变,甚至可以考虑是曼海姆法硫酸钾副产氯化氢或其他副产氯化氢与天然气制的乙炔合成VCM单体生产PVC树脂的可能性,前者已在氯碱企业遵义碱厂实施。
这项工艺对氯碱工业来说我们认为是很重要的。
一是它可以取代电石乙炔,防止电石渣的污染,扩大PVC的生产规模;二是可与曼海姆法硫酸钾副产氯化氢或其他副产氯化氢结合,可以得到不产烧碱的PVC树脂,可有效的抑制烧碱过剩问题;三是如果把天然气制乙炔的尾气用来生产合成氨,可能比直接用天然气生产合成氨成本要低;如果用来生产甲醇,它的成本肯定比直接用天然气生产甲醇的成本低,投
资省,这在川维厂已得到证实。
几点建议:1.关于烧碱过剩问题的建议烧碱过剩问题是由于氯产品强劲的需求与烧碱消费增长缓慢甚至萎缩所造成的。
因此应该从两方面想办法。
一方面要研究烧碱增长缓慢甚至萎缩的原因,促进耗碱大户烧碱消费的增加并防止萎缩,同时要开发、扩大烧碱消费的途径。
具体建议:①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加速发展耗烧碱产品的生产,促进耗烧碱产品的出口,限制耗烧碱产品的进口;
②国家应鼓励氧化铝行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拜耳法生产氧化铝,增加建设力度改变和淘汰落后的方法,减少氧化铝的进口;
③国家应大力支持造纸行业迅速提高木浆造纸工艺的比例;
④国家应鼓励PO生产企业采用烧碱作为皂化剂,并从政策上使成本不高于Ca(OH)2法。
仅这一项就能使烧碱
消费增加20万~30万吨/年。
另一方面建议合理规划氯碱企业与曼海姆法生产硫酸钾的工厂建设,氯碱企业也应充分考虑建设新的工艺路线,既满足氯产品的需求又少生产烧碱。
2.关于原料路线问题的建议
①真正贯彻中央关于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方针,做到资源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整体原料、产品、经济优势,使北京市的北京二化与燕山石化,上海市的上海氯碱与金山石化,天津市的天化、大沽化与天津乙烯联化,葫芦岛市锦化集团与辽宁盘锦乙烯等进行实质性的联合与重组,增强氯碱企业的竞争力。
②“十五”期间建议慎重选择1~2个有天然气、电力、原盐资源和化肥、氯碱市场的地区建设天然气制乙炔的项目,规模可考虑3万吨/年。
2001年3月7日
2003年烧碱市场回顾及2004年展望(齐鲁分公司市场部毕海静)
一,2003年国内市场回顾与分析
1,价格走势
2003年国内市场总体概括为全年总体平稳,区域价差较小,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未有改观.
一季度价格平稳.由于受清查固,片碱个体加工厂私用天然气事件影响和氯需求旺盛,造成碱的库存升高.3月虽是传统的需求季节,但下游需求缓慢,迟迟达不到正常水平.价格难以提升.二季度形势稍有好转,前两月由于化工,冶金,造纸方面的需求略有增加,但价格维持原来水平,部分地区涨价也依靠限产得以保证.6月国内市场疲软,各生产企业库存上升,价格连续下滑.SARS过后,国内加大了对造纸业的环保治理力度,隔膜碱需求量大幅萎缩;而离子膜碱则受低价纯碱的冲击,价格小幅回落.三季度及四季度前2月市场比较稳定,由于聚氯乙烯价格稳步上扬,生产企业纷纷加大开工率,使得烧碱供应量增加,加之环保治理,高速公路管制,影响了烧碱的运输和销售,价格一直平稳.图1:2003年山东30%离子膜碱市场价格.
图1:2003年山东30%离子膜碱的价格走势图
2,国内烧碱资源
(1)产能增长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上聚氯乙烯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烧碱被动扩产,国内烧碱产量呈快速增长之势,且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国内同期GDP增长率,并且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南地区,且多数能力的扩充与PVC项目配套.2001年国内烧碱产量为600万吨,2002年为820万吨,2003年截至10月为776万吨,预计全年总产量达到930万吨左右.其中山东地区2003年新增能力为45万吨,达到213万吨(山东企业扩产情况参加表2).2004年仍有40多万吨新增能力,其中齐鲁20万吨离子膜装置将于04年9月投产.2005年,预计全国烧碱产量将达到1280万吨.如此大规模的扩产将使供大于需的局面更加突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数据参见表1和图2.
表1我国烧碱产量增长情况单位:万吨
时间出口量(万吨) 产量增长率% GDP增长率
1999 20 17 7.1
2000 31.2 15.5 8.0
2001 37 15.3 7.6
2002 47.5 36 8
2003.1-10 32.2 14.7 8.5
图2 近几年我国烧碱产量增长情况
表2 山东省烧碱扩能情况一览表
企业名称烧碱规模离子膜隔膜碱扩建情况
齐鲁石化25 5 20 20万离子膜(04年9月投产)
青岛海晶12.5 6 6.5
恒通化工13 13 04年3万计划1月投产
大成农药11 6 5
鲁北化工9 9 04年计划6万离子膜
潍坊亚星12 6 6
中银电化10 4 6
德州石油10 10 04年扩2万
东都农药 4 4
济南山塑 4.5 4.5
烟台氯碱 6 3 3
滨州化工11 6 5
东营化工 5 2 3 ( 6万离子膜正在招标阶段)
淄博博汇8.5 5 3.5 (6万离子膜计划04年初建成)
聊城蓝威化工 4 4 2
青岛天原 4 4
金岭集团12 6 6
寿光新龙 4 4
胜利电化 5 5 目前4万吨,到年底形成5万吨
航天发泡 2 2
临沂造纸 2 2
沂州水泥 6 6
华阳农药 1.5 1.5 2万离子膜04年投产,05年烧碱能力达到12万吨
牟平恒邦 2 2
龙口科达化工 2 2
莒南华远 1 1
诸城化工 4 4
山东海化10 10 10万05年建成
东岳集团12 12
(2)进出口情况
自1990年以来,我国烧碱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成为净出口国.由于产量过剩,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出口,总的来说,出口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中国传统的烧碱出口地为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随着这些地区氯碱工业的发展,出口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过剩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截至到10月今年全国累计出口烧碱32.2万吨,同比增加2%,其中固碱出口22.8万吨,同比增加18.37%,液碱出口9.5万吨,同比减少25.39%,烧碱进口7.83万吨,同比减少22.4%.进口液碱6.67万吨,同比减少28.03%,进口固碱1.16万吨,同比减少12.54%.近年出口情况见表1.
3,烧碱下游行业分布情况
烧碱的消费领域主要为轻工,化工,纺织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每年的消费量大约占消费总量的78%左右,其余用于医药,冶金及其它行业,约占22%左右,行业分布情况见表3和图3.
表3烧碱行业分布情况单位:%
行业百分数
轻工33
化工26
纺织19
医药 6
冶金 6
水处理 3
石油 2
其他 5
图3烧碱下游行业分布比例示意图
近几年,随着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轻工行业需求呈明显下降趋势,化工,有色金属冶金,纺织行业需求有上升趋势,其他行业基本维持原有需求量.
二,2004年烧碱市场展望
1,国内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2004年国内经济增长将与今年持平,物价涨幅将走高,投资增幅将稳中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稳中有升,预计商品出口增幅将降低,进口增幅变化不大,外需拉动力将略降.在的十五期间国家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今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给烧碱的发展带来机遇.
2,国内市场供需状况
2004年国内烧碱产能仍将保持10%的增幅,烧碱需求也将有一定的增长.下游的需求除轻工方面有所下降外,化工,有色金属冶金,纺织行业需求有上升趋势.
3,PVC拉动
PVC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烧碱产量增加.由于PVC反倾销胜诉,将拉动氯产品需求旺盛,带动烧碱产量增加.同时大部分PVC的扩产都是与烧碱的扩产同步进行.这样会使烧碱资源饱和的局面加剧.
4,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由于今年海盐减产,盐价上涨.以山东省为例,今年1-9月份全年累计生产工业盐731万吨,比去年同期的859万吨,减产128万吨,减幅为15%.预计全年生产工业盐850-900万吨左右,比2002年的1247万吨少产约340-400万吨,同比减产30%.同时由于氯碱企业都是耗电大户,而我国电力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些都会制约烧碱产量的增加.
5,进出口情况
2004年出口预计将会进一步加大,进口将进一步缩小.而我国烧碱企业走出低位现状也只有通过企业间联合,实现规模出口,实施远洋战略,扩大港口规模,开发欧美市场.真正融汇到全球贸易一体化当中.
综上所述,预计2004年国内烧碱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市场价格将呈现总体保持平稳,季节性小幅波动的格局.
聚氯乙烯终裁公告2003-9-29(五)2004-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3年第48号
(三)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及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1999年、2000年、2001年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578.73美元、692.23美元和565.86美元,2001年比2000年下降18.26%,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
受进口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25.87%,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
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了明显的压制。
(四)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产业的影响
1、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处于成长期,但调查期末呈现增长不足,增幅回落。
为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大陆市场需要,中国大陆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扩大产能。
随着技术改造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和相继达产,产量不断提高。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生产能力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4.02%、11.19%和12.19%。
调查期末呈现增长不足,增幅回落。
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能增幅比调查期内的平均增长幅度低6.5个百分点,比市场需求量的增幅低9.53个百分点,比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幅低19.08个百分点。
2、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产量增长,但增长相对不足。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18%、13.47%和18.87%;与同期市场需求量相比,分别低9.61、7.29和2.85个百分点。
调查期末增长幅度比调查期内平均增长幅度低0.21个百分点,比市场需求量的增幅低2.85个百分点,比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幅度低12.4个百分点。
3、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长不足,库存增加。
由于中国大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被诉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被调查产品数量也逐年上升,2001年与上年相比,增幅高达31.27%,比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幅高出15.04个百分点。
调查期内销售数量增幅低于中国大陆需求量增幅5.49--8.7个百分点,销售量增幅与市场需求量增幅相比存在较大的下降,销售数量增幅呈下降趋势,调查期内下降了9.86个百分点。
受销售数量的影响,调查期内库存量呈现波动较大,调查期末库存比上一年增加55.91%。
4、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销售收入先增后降,增长受到抑制。
1999和2000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92%和38.53%。
进入2001年,由于受被调查产品低价进口影响,中国大陆产业被迫降低销售价格,在销售数量比2000年增长16.23%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比2000年下降了13.72%。
销售量的增加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收益,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严重抑制。
5、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税前利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
1999年至2000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进入2001年后,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聚氯乙烯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比2000年下降25.87%,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
受此影响,税前利润的增长趋势受到严重抑制,2001年由增长变为下降,比2000年下降144.59%,造成严重亏损,亏损额近3亿元。
如前所述,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增加,销售数量增加,但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倾销价格压制,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滑,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造成销售收入下降。
与此同时,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单位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由此可见,税前利润的下降及企业的亏损,不是成本和期间费用等其它因素造成的,销售价格的大幅下滑是造成税前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6、中国大陆产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2.31、1.61和1.44个百分点,由1999年的33.48%降至2001年的30.43%,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
如前所述,调查期内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一直高达30%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34.38%,比2000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
可见调查期末中国大陆产业的市场份额下降的同时,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上升。
7、中国大陆产业开工率基本稳定,但开工率相对不足。
聚氯乙烯产业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上下游的生产平衡、相对稳定的低成本生产,以及部分企业新投产设备运行的逐步正常等因素。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9户企业)的开工率基本维持在82.08%-88.74%。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5.79、增加1.67和4.99个百分点。
但是,从全国聚氯乙烯产业情况看,2001年全行业的开工率仅为69%。
面对强劲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开工率相对不足。
8、中国大陆产业就业率下降。
随着中国大陆产业产能的扩大,1999年就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6.05%;2000年和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5%和9.57%,2001年就业人数降至调查期内最低水平,就业率比上一年下降4.41个百分点。
9、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逐步得到提高。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8.03%、15.20%和31.45%。
10、中国大陆产业工资总额、人均年工资增速回落。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工资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6.8%、16.06%和2.18%;人均年工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41%、17.97%和7.88%。
工资总额和人均年工资增长呈现快速回落,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回落13.88和10.09个百分点。
11、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及投融资能力等情况恶化。
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经营情况呈恶化趋势,2001年与2000年相比,税前利润急剧下滑,由盈利变为亏损;投资收益率下降了10.37个百分点;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62.94%。
现金流量指标恶化与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及价格均有着互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同类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使得中国大陆生产企业原有市场份额被挤占,中国大陆生产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不得不削价竞争,价格的下降和销量的被压制,直接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使同类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回笼缓慢,存货积压难以变现。
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减少,即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根本的资金来源被大幅削减。
同样,由于各种财务指标的恶化,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运营能力不断下降,这又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信水平和吸收投资的能力,再度筹融资受到影响,致使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大量减少。
在同类产品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即现金流出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现金流入量的锐减势必导致现金流量净额大大减少,资金的严重匮乏,已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之需要,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原已计划项目被搁浅,财务陷入困境,暴露出潜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12、有关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倾销幅度较大。
终裁认定,有关公司的倾销幅度较大。
上述倾销幅度,足以对中国大陆产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被调查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对国内产业可能产生的进一步影响
已经收回的15份国外生产者调查问卷答卷显示,15家公司具有巨大且不断增加的聚氯乙烯生产能力,总能力已达600多万吨。
1999-2001年生产量、开工率逐年提高,期末库存量逐年下降;出口量占其产量的1/4-1/3,其中向中国大陆的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60-70%左右,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9.35%、54.21%、20.66%,呈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向中国大陆出口的价格与200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被诉国家和地区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巨大,出口能力很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价格呈下降趋势。
存在进一步向中国大陆市场低价出口的可能性。
(六)中国大陆产业受到实质损害
上述证据表明,在调查期内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处于成长期,市场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
受中国大陆市场需求的拉动,中国大陆聚氯乙烯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量呈不同程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进口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大幅增加。
由于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尤其是调查期末的2001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下降,销售受阻,库存增加,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锐减,亏损严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陷入困境。
中国大陆产业受到实质损害。
六、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一)被诉国/地区向中国低价出口聚氯乙烯产品是造成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现有证据表明,在调查期内来自被诉国家和地区的聚氯乙烯进口量占中国大陆进口总量的比例一直高达80%左右,且进口数量增长很快,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31.27%,大大超过中国大陆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产能的增长和产量的增长。
同时,由于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质量相当,竞争程度较高,其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聚氯乙烯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直接压制了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造成中国大陆产业在产能、产量、销售量增长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锐减,亏损严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陷入困境。
(二)其他因素分析
对其他因素的调查表明,损害并非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1、中国大陆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陆对聚氯乙烯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调查期内平均增长速度达25%以上。
因此,可以排除需求变化给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2、消费模式的变化。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没有限制聚氯乙烯产品使用的政策变化,没有出现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等消费模式变化而导致的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
3、中国大陆产业经营管理的变化。
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的期间费用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销售成本下降。
中国大陆产业的管理状况良好,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严格。
不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产业遭受损害的情况。
4、贸易政策影响。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没有遇到国家限制该产业产品贸易行为的政策,没有受到这方面的负面影响。
5、国内外竞争状况。
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技术改造,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产品性能和质量与进口产品相同。
国内外的正当竞争没有导致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遭受损害。
6、技术进步因素。
初裁前,部分利害关系方提出,中国大陆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是造成中国大陆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
初裁后,有关利害关系方进一步提出,调查期内中国大陆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的企业被迫关闭以及该工艺落后是造成中国大陆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
对此,调查机关在整个的调查活动中一直比较关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