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3课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

必修3第3课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
必修3第3课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高考考点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①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⑤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文化横向的积累这一主线,重点考查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及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措施类和意义类选择题为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主要立足于信息的解读,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考查以意义类为主,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考查以意义类、措施类为主

三、复习策略

本课时的主线是文化的积累,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坚持的原则

②借助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中非、中俄、中欧文化交流等,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措施。

③结合重大文化和体育赛事,认识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课前复习案

【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重要性:

(2)文化遗产重要性: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作用。

3、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原则+要求)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重要性、必要性)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传播)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靠什么传播?)

⑴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等发展阶段。

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

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交流?

【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易错知识点

误区一、文化多样性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

误区二: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无差别(民族节日蕴涵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误区三、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没有区别。

误区四: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它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

误区五:世界各国文化应该趋向统一,而不应该保留多样性。

误区六: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误区七、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就是文化传播的全部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误区八、所有文化传播都采取和平的方式和途径

误区九、新的传媒的出现,并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探究二、步步高错题诊断

探究三、步步高热点聚焦

课后拓展案

1. (2013·浙江卷·31题)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2.(2010年高考安徽卷)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础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2011年高考福建卷)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4.(2010年高考江苏卷)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5.(2012年高考江苏卷)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012年高考天津卷)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7.(2012届洛阳质检)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民族

文化都应受到尊重,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都有权利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体现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各国文化差异性的原则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各国文化发展独立的原则

8. (2013·福建卷·29题)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答案:

9.(2012年高考山东卷)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2012年高考北京卷)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1、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1日至26日在我省举办,在已确定的活动中,世界经典的亮相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美国《妈妈咪呀!》中文版、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卡门》、俄罗斯雅各布森芭蕾舞团芭蕾舞集萃等7台世界顶级舞台剧将陆续演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世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从法国卢浮宫、意大利和西班牙等顶尖博物馆中借出,将与中国观众“亲密接触”。

十艺节组委会表示,“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融通,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构成了中西方交流的基础。希望以此为契机,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8分)

(2)结合材料,如何加强中西文化交流。(6分)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测试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好声音》这档源于荷兰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坚持创新,追求节目质量,以其独特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既叫好又叫座,深受大众喜爱。这表明() ①吸收成功经验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讲话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艺作品应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③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与经济应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电视剧《大秦帝国》是一部气势恢弘且颇具震撼力的严肃历史正剧。该剧生动地再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也真实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史。材料说明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火爆的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是在日本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也是日本动漫在创作上能够一直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观众能从这些优秀动漫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思考、生活方式。这启示我国国产动漫产业在文化创作上要A.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不断创新,追求发展 6.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两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二、学生分析: 1、认知起点: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综合的能力,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对社会生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欠缺。 2、学习兴趣:1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2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探索的欲望;3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4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1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2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 4、学习难度:1全面的认识文化创新的动力;2情感的升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三、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 1“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2“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课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真题(含答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同步高考真题 1(2013浙江卷31)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2(2014福建卷2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2014福建卷30)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 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 读重要 4(2014海南16)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 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4课标卷II19)《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4山东卷32)《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到“腾讯课堂”搜索“雷亭”或“馒头课堂”观看同步真题视频讲解】这反映了 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D.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7(2014浙江卷31)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5重庆卷12)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见《自学听讲》P×)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①、②的多样性。 2.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既是④,又是⑤。 2.世界文化是由⑥共同构成的。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⑦和⑧。 4.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⑨和⑩,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的必然要求。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正确的态度: 。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 四、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等。

五、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互联网具有的特点。 (2)手机短信不仅具有,还具有,让人回味无穷。 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的传播和的发展。 2.有利于使传入中国,促进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①民族节日②文化遗产③庆祝民族节日④民族的⑤世界的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⑦文化个性⑧特征⑨共性⑩普遍规律基本特征重要动力发展本民族文化 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外域文化中华文化 不能混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几种错误观点:消除文化差异;文化有优劣之分;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趋同。 不能错用:准确把握“认同”“尊重”后面的搭配词,不可错配。 时政链接:“一带一路”倡议、“孔子学院”。 严格区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不能忽视:注意文化交流的意义有两个角度。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政治必修三第五课(完整版) 文化创新人教版

第五课文化创新 课文导入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E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练习题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们国家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3.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青年人活动踊跃。提倡过中国传统节日,可以() A.可以有效抵制洋节日的入侵 B.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C.能够使青年人重视传统节日,不再过西洋节日 D.能够发挥文化对人影响的强制作用。 4. 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或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准备春节的到来,在外的人在除夕总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 A.保护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6. 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各国电影都有其特点,有人曾形象地概括:美国电影打打闹闹,印度电影蹦蹦跳跳,英国电影说说笑笑,法国电影吓你一跳,韩国电影青春学校。回答8~9题。 8.从各国电影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 ( ) A.一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 C.一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 D.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性9.下列关于各国电影特点形成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由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 B.由各民族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决定 C.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D.由各民族间的区域性特点决定 10.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在标准译法中被称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脑袋)。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这体现了 ( ) ①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④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1.2014年元旦,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德国,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新年打井水则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这些都说明 ( )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只存在着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这表明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猫头鹰,在东方的中国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在西方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宠物就是一只猫头鹰。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 ( ) A.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勇于抛弃本民族文化 B.通过文化交流,让西方认同我们的观念C.加强不同文化的对话,尊重差异,理解个性D.承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了一句名言:“各美其关,关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据此回答14—16题。 1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15.“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问,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多样性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

高考政治第一轮知识点复习 第05课 文化创新(必修三)

高考政治第一轮知识点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5课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故事外衣下讲了一个现代内核的故事,燃爆了2019年的电影暑期档。该影片制作团队运用中国元素和好莱坞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演绎得美轮美奂。该动漫电影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 ①不忘未来,吸收外来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海纳百川,借鉴融合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①说法错误,文化创新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故③不选。②④:材料中“该影片制作团队运用中国元素和好莱坞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演绎得美轮美奂”说明进行文化创新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借鉴融合,故②④正确。故本题选D。 2.《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2019年暑期档,“另类”哪吒收获共鸣,打破成见的“不认命”催人奋进。影片取材于神话,却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哪吒身上“孤独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发了教育反思。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要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①②符合题意。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而非承袭。③说法错误。④:该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3.2019年暑期档国产动画影片《哪吒》,点燃了国产动画电影市场.主要人物举手投足间都是传统戏曲的腔调,从配乐到色彩都是古典之美,这部电影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画面与动画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影中讲述的精神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该片的成功基于 ①文化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 ②经典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等途径展现更大的魅力 ③遵循文化市场規律,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三单元试卷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现代社会存在多种风险,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经过“非典”、禽流感和H1N1流感等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 起风险预警机制。这一过程表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已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们可以能动地运用因果关系③自然与社会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④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创造必要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3、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 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得克萨斯 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4.(2011·南京模拟)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5.(2011·临沂模拟)有关资料显示,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 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②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联系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联系有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之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2011·威海质检)有一首数字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表明我们要() A.抓住主要矛盾 B.树立创新意识 C.注重量的积累 D.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7.电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三大网络“三网融合”,在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3年至2015年为推广阶段。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文化和信息两个产业的融合必将产生“11+>2”的效果。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对整体的功能和状态起决定作用 D.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与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相同的是()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2011·广州模拟)“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 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 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A.巢覆卵破 B.因噎废食 C.吐故纳新 D.绳锯木断 10.(2011·潍坊模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沿袭多年的GDP硬性目标“隐居”了。有关人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附答案解析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诉说着一年的快乐,忘掉所有的烦恼。这说明( )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家人团聚”“诉说……快乐”,是民族文化的展示与情感的表达,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材料无关;B项说法错误,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而非民族节日。 【答案】 C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口号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文化遗产( )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不选;①③④都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答案】 D

3.目前,中国已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对此,有人调侃道:“孔子周游列国,这次去了国外。”孔子能够“周游”到国外,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是因为(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欣赏水平趋于一致 C.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题目中“孔子”代表中华文化,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孔子”周游列国,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表明文化又是世界的,A与题意直接相关。B不符合实际;C只看到文化的民族性,未看到世界性;D说的是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4.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③中华文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依据题意分析①②④切合要求,③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D 5.我国很多文字专家指出,欧洲各国媒体发出的报道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够把要说的话表达清楚。中国的媒体却出现诸如TQC、“CCTV”这样的现象,这不好。这种观点是在呼吁国内媒体( ) A.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

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只有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才能对社会变革起先导作用。歪曲反映时代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阻碍社会发展p16标题) 3、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4、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5、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如实反映。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面对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可以正确地反映,也可能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 6、真正哲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只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解释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实践的观点,第一次解释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科学。(马哲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 7、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哲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9、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0、在哲学史上,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还有二元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回答物质与意识两个本原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滑向了唯物主义。(二元论最终滑向了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