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要张弛有度恰到好处
近日,拜读了由袁红梅编著的《中国式管理的得与失》一书,启发颇深,整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从领导、用人、决策、授权、执行、沟通、组织、激励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在中国的企业里做好管理工作。此书开篇提到,管理中没有固定的好模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够推动发展才是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型的管理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管理一旦成为模式也就成为了过去,只是经验之谈。企业每天都处在变化的市场中,因此,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复杂多样的历史境遇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比如:情大于理,喜欢通过推、拖、拉的方式,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管理中只求圆满合理,不拘泥于小节,将面子问题考虑在先,很多事点到即止,很少明说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这些明显区别于西方的管理方式,常常被看作是中国管理中的糟粕,是要被淘汰的东西。其实,在这些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渗透着中华儿女们的智慧。所以,在中国管理企业,应该采取符合中华习俗的方式方法。
书中通篇都在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任何的方法和手段都不是绝对的,都存在两面性,有一利就有一弊。就如老子
所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凡是要掌握一个度,恰到好处,方是根本。
比如在介绍中国式领导的得与失时,书中强调领导者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凡事留有余地,不把事做绝,对于下属所犯的错误,要能够明断是非,知道孰轻孰重,给下属补过的机会,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领导者也不能事事宽容,如果事事宽容,容易使有些人觉得领导好说话,越来越有恃无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而且一人不受处罚,其他人也可能会竞相效仿。那么该如何对待下属的过错呢?正确批评,令其改过绝对必要,但另一条原则就是绝不可揪住下属的过错不放。领导者应该容忍下属的短处,或者是一时的过错,从而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领导者就会得到下属的感激与信任。
对待下属的过失,领导者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性质和现实利害关系,加以区别对待。无足轻重者,大可不必计较,不可责之过切,为下属留有补过机会。但是容忍不等于纵容,一旦下属的行为确实触犯了组织的利益,就要按原则去办事,和他诚恳地讲清道理,说明缘由,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千万不能姑息迁就。
再比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以法治为基础,习惯用法治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企业中发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规章、
制度、纪律、计划等等。在企业中,只有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市场角逐中获胜,这样,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发展。管理者在实行法治的时候要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不搞因人而异。但是,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如果只靠单一的法制来管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那就显得单调、死板、不合情理,很难让人接受。著名的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认为:法治为人而存在,为人的健康生活而设立。法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的一种安排。法治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幸福。管理者应当争取做到宽严结合、恩威并重,将当代企业管理中法制管理与企业文化、行为科学相结合。
总之,任何管理手段的运用都要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凡是过犹不及,尤其是在中国的企业里,要学会一分为三的看问题,不能只用对与错来衡量事物,要“扣其两端而执中”,正所谓“宽猛相济,政是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