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4年,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的著作,便 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17年,开始接受费伦茨的分析治疗。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1925年,赴伦敦讲学,并移居伦敦,在英
国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1960年去世。 主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于1932年出版
,其他著作还有:《精神分析的进展》( 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1955) 、《感恩与嫉妒》(1957)、《儿童分析 记事》(1961)等。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
可编辑pபைடு நூலகம்t
西方心理学史
(二)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 1889~1964)
出生在苏格兰 190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1919年1月,他开始为做一名精神分析
师而接受为期四年的医学训练,并阅读 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 1925年秋,他在自己的私人诊室里开始 了精神分析的治疗。 主要著作:《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1952)。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1999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精神分析》
(1976)、《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实用性的客 体关系理论》(1980)、《严重人格障碍》( 1984)、《精神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当代 争论》(2004)等。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部分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 虑。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2.抑郁样心态 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
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 从第5或第6个月开始,直到1岁左右。
特点:开始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 ,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 势的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 。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心理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自我也被分裂为“好我”与“坏我”。 分裂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 特点:婴儿还没有“人”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第一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简要评价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
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产生
(一)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思想 最早提出了“客体”(object)概念 通过驱力的释放来理解客体及客体关系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克恩伯格)
(一)客体关系及其发展 客体:个体内部关于一个人(通常是个体生命早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四)心理治疗观
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 的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
要消除症状,改变旧有的关系模式,还必须打 破构成病人内部世界的封闭系统,使其能够受 到外部现实的影响。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与观念进行了扬弃 抛弃了躺椅技术;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
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极为重要的 方面
力比多主要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
将现实原则看作决定行为的首要和基本原则 客体关系
个体与所需要的父母之间失败的人际关系 令人拒绝的客体-令人兴奋的客体 反力比多自我-令人拒绝的客体相 力比多自我-令人兴奋的客体相 中心自我-理想客体。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人格结构观——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琼斯(Jones E,1879~1958)
直接提出了某些客体关系的观点,而且直接推动了 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
克莱因 费尔贝恩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
出生于维也纳,1900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 学习艺术与历史。
一、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 (一)客体和客体关系
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 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 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 一个“我”与外在于他的“非我”之间的联系。 部分客体关系 整体客体关系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或动力中心,是先天的 自我具有天生的结构完整性
动力性的自我结构或动力自我
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内心状态)
中心自我 力比多自我 反力比多自我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人格发展观
人格发展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客体关系的发展 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母婴关系
人类的客体开始于母亲 母婴之间的二元关系 要求母亲本身也要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1928- )
出生于奥地利。 1947年,开始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深
受克莱因理论的影响。 1961至1973年,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精
神分析研究所工作。 1973年,担任纽约国家精神分析研究所
综合诊所主任,同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 精神病学系主任及培训分析师。 1976年,被任命为康奈尔大学医院的分 部院长至今。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游戏治疗
1.解释与移情分析 解释:解除潜意识的焦虑;推动游戏顺利进行。 移情分析 2.游戏治疗的环境设置 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 玩具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
(一)客体关系 理论基础
1917年,开始接受费伦茨的分析治疗。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1925年,赴伦敦讲学,并移居伦敦,在英
国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1960年去世。 主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于1932年出版
,其他著作还有:《精神分析的进展》( 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1955) 、《感恩与嫉妒》(1957)、《儿童分析 记事》(1961)等。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
可编辑pபைடு நூலகம்t
西方心理学史
(二)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 1889~1964)
出生在苏格兰 190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1919年1月,他开始为做一名精神分析
师而接受为期四年的医学训练,并阅读 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 1925年秋,他在自己的私人诊室里开始 了精神分析的治疗。 主要著作:《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1952)。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1999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精神分析》
(1976)、《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实用性的客 体关系理论》(1980)、《严重人格障碍》( 1984)、《精神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当代 争论》(2004)等。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部分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 虑。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2.抑郁样心态 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
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 从第5或第6个月开始,直到1岁左右。
特点:开始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 ,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 势的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 。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心理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自我也被分裂为“好我”与“坏我”。 分裂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 特点:婴儿还没有“人”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第一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简要评价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
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产生
(一)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思想 最早提出了“客体”(object)概念 通过驱力的释放来理解客体及客体关系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克恩伯格)
(一)客体关系及其发展 客体:个体内部关于一个人(通常是个体生命早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四)心理治疗观
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 的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
要消除症状,改变旧有的关系模式,还必须打 破构成病人内部世界的封闭系统,使其能够受 到外部现实的影响。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与观念进行了扬弃 抛弃了躺椅技术;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
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极为重要的 方面
力比多主要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
将现实原则看作决定行为的首要和基本原则 客体关系
个体与所需要的父母之间失败的人际关系 令人拒绝的客体-令人兴奋的客体 反力比多自我-令人拒绝的客体相 力比多自我-令人兴奋的客体相 中心自我-理想客体。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人格结构观——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琼斯(Jones E,1879~1958)
直接提出了某些客体关系的观点,而且直接推动了 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
克莱因 费尔贝恩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
出生于维也纳,1900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 学习艺术与历史。
一、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 (一)客体和客体关系
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 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 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 一个“我”与外在于他的“非我”之间的联系。 部分客体关系 整体客体关系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或动力中心,是先天的 自我具有天生的结构完整性
动力性的自我结构或动力自我
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内心状态)
中心自我 力比多自我 反力比多自我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人格发展观
人格发展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客体关系的发展 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母婴关系
人类的客体开始于母亲 母婴之间的二元关系 要求母亲本身也要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1928- )
出生于奥地利。 1947年,开始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深
受克莱因理论的影响。 1961至1973年,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精
神分析研究所工作。 1973年,担任纽约国家精神分析研究所
综合诊所主任,同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 精神病学系主任及培训分析师。 1976年,被任命为康奈尔大学医院的分 部院长至今。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游戏治疗
1.解释与移情分析 解释:解除潜意识的焦虑;推动游戏顺利进行。 移情分析 2.游戏治疗的环境设置 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 玩具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
(一)客体关系 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