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材料二唐太宗说:“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唐太宗以上述思想治国,使唐朝出现什么局面?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
2.阅读下列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引自《旧唐书•魏征传》
请回答:
(1)文中的“朕”指谁?他的统治史称为什么?
(2)“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含义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指老百姓)非国家所有。
”又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
材料二据统计,唐朝人口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200万户,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300万户,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为706万户。
——以上皆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主张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些主张?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一中的认识有什么关系?
4.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二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贞观初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的这种景象得益于唐太宗哪些开明的治国措施?其突出成绩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三,请你对唐太宗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1)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君主有道,人民拥护;君主无道,人民反抗。
吸取隋亡的教训。
(2)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和重视纳谏的思想。
(3)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1)指唐太宗。
贞观之治。
(2)“以史为镜”指要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听取魏徵的直谏。
(3)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诫我们,人无论身居何位,都应该谦虚,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提示:此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虚心纳谏思想的理解情况。
解答第二问时要注意联系教材内容,解答第三问时要注意联系自己思想实际。
3.(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太宗主张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其原因是: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农民起义的伟大作用,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2)材料一是材料二出现的历史条件,由于唐太宗调整了统治政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唐朝前期人口随之增加。
4.(1)①人烟稀少,经济萧条。
②隋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给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到贞观初年,经济还处于恢复状态。
(2)①认识到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②吸取隋亡的教训。
(3)①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②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