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油墨常见印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凹版油墨是比较稀薄的,在贮存中,其中的固体料因重力关系,总是要发生下沉现象.所以,使用前不应忽略对包装中墨的搅拌。
从未经搅拌的油墨上层倒出的墨.粘度可能低,颜色浓度和遮盖力可能差一些,从未经搅拌的下层取出的墨粘度会大一些,颜料对成膜物的比例也会高一些,结果附着力将会差,所以在使用前,用清洁的木棒或金属棒将其搅扑均匀,一般至少需把墨搅拌3~5分钟。
如果油墨储藏时间较长,则需要更多的搅动。
其次,油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墨桶的密封和防止杂物混入。
由于这些油墨属挥发性的,要涉及到刮刀和网点问题,因此要防止干结块状物,也要防止贮存中的挥发。
发生上述问题应彻底除去干结的油墨颗粒及杂物,以保持墨的原来状态。
总的来讲,印刷问题不外乎三种原因:第一是油墨问题;第二是印刷机及印刷对象状况;第三是操作者的技能问题。
这三种原因都可能成为印刷作业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当问题发生时,必须对这三者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弄清发生故障的原因,采取对策。
下面列举常见故障及其对策。
1.糊版
现象:小字或图案印不出来,严重时可看见一层墨迹。
原因:油墨干性过快,使墨干结在凹穴内;机速慢了,印版不好。
处理方法:墨中可调入120~150℃沸点的适当溶剂减缓干性;适当提高机速;重新制版。
2.咬色
现象:在套印中,第二色油墨粘拉掉第一色图案油墨。
原因:油墨彻干性不好(慢了);第二色机器压力太大;机速快了;对稀料不适;给冷热风不良;附着力不好。
处理方法:对第一色,加入快干溶剂;加大热风量;对第二色减少压力或调得比第一色粘性小;减速。
3.粘脏
现象:印品互相粘在一起,印迹沾背。
原因:墨干性慢;机速过快;通风不好。
处理方法:加入快干性溶剂;减速;加大吹风。
4.粘附性差
现象:印品揉搓即掉色(印塑料、铝泊时)。
原因:油墨不对,墨中树脂量太少;塑料处理不好;皮膜脆硬。
处理方法:换印薄膜的油墨,调墨时用树脂稀释剂;重新处理塑料表面。
关于附着力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大体与油墨对薄膜的适应性有关,即油墨所用树脂、溶剂、颜料体系应对薄膜表面有较大的柔和性,也与薄膜对油墨的适应性有关,即与薄膜表面对油墨有较大的吸附性有关,就油墨而言,聚酰胺树脂及另外一些树脂对薄膜有较好的亲和性,但因颜料性质各异,对此作用减弱程度不一。
对薄膜表面的处理,就是为了克服其光滑、无极性的缺陷,以增加对油墨的吸附。
处理时间长,次数多,附着力好,随处理随印效果好。
电压越强,冲击效果越佳,电压至少在9000伏特,最好是12000~15000伏特。
表面能处理到38达因/厘米2之以上,或者吹塑时塑料中加入一些蜡。
5.针孔
现象:印品上出现微小的小孔,特别是图案较大面积部分。
原因:一是当印下去时,油墨成为很稀薄的透明层,能看到版辊子上网线,印品呈大小一致的针孔(砂眼),均匀遍布印品,这叫机械针孔。
二是由于油墨流平性和对承印物湿润差的结果。
印品上形成凌乱不一的针孔,叫化学针孔。
处理方法:对机械针孔,可适当增加油墨粘度或使墨干得慢一些,就可以解决。
对化学针孔则要在调整油墨对,不要撤粘过短,以保证油墨的粘附性和所流平性。
因此,在调稀时同时加入聚酰胺树脂油或其它增加湿润的物质调整,即可纠正。
6.发虚和晕圈
现象:图案印迹不实,墨层薄淡叫发虚,围绕印品边缘起双边,叫晕圈。
原因:主要是印版压力不均匀,或橡皮布垫不适;也有油墨浓度不足或过稀引起发虚的。
印版辊筒压力太重,油墨粘度不足,使凹穴的墨在压印前泛出来。
静电现象,引起晕圈。
处理方法:调整压力,调整油墨浓度和粘度,提高干速。
7.刮痕
现象:印品非图纹部分有一条一条颜色。
原因:总原因是刮刀问题,其中有油墨引起的刮刀问题,如:
(1)油墨中有杂物,粒子粗硬。
(2)油墨粘度过高。
(3)油墨对印版辊筒附着性过强。
(4)油墨干燥过快或过慢。
也有因印版辊筒引起的:
(1)辊筒加工不良。
(2)版纹过深。
(3)镀铬材料差。
又有因刮刀引起的:
(1)刮刀不平直有损伤。
(2)压力不适当。
(3)刮刀与辊筒角度不适。
处理方法:属油墨原因,事前过滤,调整到适当粘度,调整干性及附着性;属辊筒原因,改用光滑辊筒,修正版纹,镀铬均匀;属刮刀原因则改用平直锋锐的刮刀,调整刀的角度和压力。
8.色调不准确
原因:油墨不符商品要求,色彩单薄。
处理方法。
(1)可以根据油墨减色原理调配到希望的色调。
(2)彩色墨中调入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白墨增强遮盖力。
9.白化
现象:印刷成白膜状,如有云雾。
原因:
(1)溶剂白化,多见于柔性凸版中。
当周困环境润湿度高时,由于溶剂
蒸发潜热现象印迹降温,从而有部分溶剂冷却下来,但又混入部分水分而造成印膜的白化。
(2)树脂白化,由于油墨中溶剂失去平衡,真溶剂先挥发掉,稀释剂增加
使墨中树脂沉淀析出,引起白化。
处理方法:
(1)降低环境湿度。
(2)加强热力干燥。
(3)提高真溶剂的沸点,使其挥发速度变慢。
(4)换用慢干稀释剂。
10.墨性差
现象:
(1)墨在桶中倒不出来,冬季成冻状。
(2)墨较稠,触变性大。
(3)稀释后不流动成胶状。
原因:
(1)墨中树脂连结料耐冻性差。
(2)墨中颜料量大,润湿性差,性质不适。
(3)对稀过度,稀释剂中有水分。
(4)稀释剂用得不对。
处理方法:
(1)提前一天置20℃以上工房或在暖气上回性。
(2)先搅拌,恢复墨性。
(3)墨中加稀料,用墨厂生产的专用稀释剂。
(4)用墨少对、勤对,对稀料时同时对入以墨。
(5)墨不要调得过稀。
11.凹版版纹中干操及埋版等
原因:
(1)墨干性过快,墨粘度大。
(2)杂物混入。
(3)再溶解性不良,墨残量干于版中。
处理方法:
(1)按下列接触印刷时间,减缓干性。
高速轮转机0.015~0.02秒;
中低轮转机0.04~0.1秒;
高速单张机0.1~0.15秒;
低速单张机0.5~0.6秒。
以上秒数是刮好墨到用纸压印所经历的时间。
(2)吹风吹到版面上。
(3)增加真溶剂,增强再溶解性。
12.溢出
现象:油墨满版部分发生斑点,以及油墨有从画线部分溢出。
原因:油墨粘度过低。
处理方法:
(1)粘度过低时,添加新墨或加入带树脂的调整剂,提高粘度。
(2)提高印刷速度。
(3)改变刮刀角度,使用锐角刮墨。
(4)版纹过深时,则使用浅版纹面(暗调标准为30~50微米)。
13.印品光泽不佳
现象:印品达不到光泽要求,表面发粗。
原因:油墨中树脂成分少,调稀过分.树脂成膜不好,墨性不好。
承印物太粗糙。
处理方法:
(1)用带树脂的调整剂,如塑料墨中可加入硝化棉液等。
(2)适当减缓干速。
(3)更换好的承印物。
14.起桔皮状斑纹
现象:印迹不平实,水纹桔皮状,特别是满版部分。
原因:
(1)于燥速度过快。
(2)油墨浓度过淡。
(3)油墨流平性不良。
(4)油墨触变性大。
(5)水性油墨中印版辊筒及纸张之间亲和性欠佳。
(6)静电影响。
(7)速度缓慢。
处理方法:
(1)改良油墨之流动性。
(2)调整干燥速度。
(3)提高油墨粘度,增加流平性。
(4)不要将色冲淡过浅。
(5)减少静电。
14.起桔皮状斑纹
现象:印迹不平实,水纹桔皮状,特别是满版部分。
原因:
(1)于燥速度过快。
(2)油墨浓度过淡。
(3)油墨流平性不良。
(4)油墨触变性大。
(5)水性油墨中印版辊筒及纸张之间亲和性欠佳。
(6)静电影响。
(7)速度缓慢。
处理方法:
(1)改良油墨之流动性。
(2)调整干燥速度。
(3)提高油墨粘度,增加流平性。
(4)不要将色冲淡过浅。
(5)减少静电。
16.导向辊筒系统摩擦污损
现象:传送中的杆上发生摩擦而剥膜,产生污损。
原因:
(1)油墨干燥速度过慢。
(2)或因树脂成分太少,产生粉化,粉落。
(3)皮膜干后,耐摩性差。
(4)接触不良。
处理方法:
(1)修理好导向辊筒及传动杆上不平整处。
(2)加快干性。
(3)增加树脂粘合剂量。
16.脏版
故障现象:这是在非图文部分上有一层很薄的油墨转印在承印物不应有油墨的部分上。
原因:油墨中的树脂和溶剂对金属表面粘附强或是对其湿润性强。
例如,使用时间长或湿度高,油墨产生静电,对铬亲和性大了。
铬层出现树皮层,即整个镀层有树皮状微条纹;镀层粗糙或有不规范的麻点;刮刀角度太小或刮刀已钝而刮不净。
油墨初干太慢时,遇到以上情况也会脏版。
解决办法:首先要降低油墨粘度,减少其对印版的粘附性。
若是镀铬层发生问题,一要重新做版,二要使油墨加快干燥。
17.水纹
故障现象:印品实填部分有水波纹现象发生。
原因:调整过失,油墨稀薄到了极点。
使用粘度没有掌握好。
解决方法:不要将油墨兑得过稀,若墨槽中还有过稀的油墨,应补充一部分原墨,并检查油墨的品质,看油墨的粘度是否太低并解决。
18.重影
故障现象:油墨在叠印部分出现双影或多影现象。
原因:主要是由于压力辊压力过大或张力不均匀所致。
解决方法:调整好各印版压力辊筒的压力,调整好印刷机的张力。
19.不上版
故障与象:油墨转移性不良,印品着墨量少。
原因:稀释剂含杂质造成的,如含有水或者含有其他对油墨不溶解的物质。
也有油墨制造本身的原因。
解决方法:在印刷前,预先测试一下油墨与稀释剂的混合效果,以免造成损失。
若出现不上版的现象,可用原墨上机印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