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制选择与旧俄国解体

2013年4月第26卷第2期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Apr.2013

Vo1.26No.2联邦制选择与旧俄国解体*

杨勉,孙狮醒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苏联的民族联邦制是历史的产物,旧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实际上已经解体,列宁用民族联邦制将其重新统一起来。苏联是一战后三大多民族帝国解体后唯一重新聚集起来的国家。俄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是殖民地,民族联邦制的形式设计也是解决俄罗斯殖民地问题的制度设计,“苏维埃国家联盟”的形式实现了从殖民帝国向平等的多民族国家联盟的转变。20世纪里,俄罗斯民族国家实际上经历了两次解体。第一次是旧俄国的解体,第二次是苏联解体。两次解体都是历史合力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丧失了凝聚力,直接原因则是陷入了自我制造的政治危机又无力自拔。

关键词:民族自治;民族政策;民族联邦制;沙俄;苏联解体

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13)02-0010-05

近年来,在外部反华势力的怂恿支持下,“三股势力”制造了几次暴力恐怖事件。这导致在民族问题认知上出现了某种急躁情绪,质疑中国民族自治政策,并将其与苏联民族联邦制捆绑,对苏联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了再批判,意在否定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对苏联民族理论和实践,在政策上,质疑最强的是“民族识别”和“民族自治”,在体制上,诟病最多的是民族联邦制和退盟权;在事例上,举证最多的是所谓“人造民族”。而用现今的标准苛求历史,并不是正确汲取苏东民族政策经验教训的客观路径。苏联的立国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结果。这与新中国的建政背景有极大不同。只有全面、历史的分析问题,才能客观地认知民族问题,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设计民族联邦制时面临的形势

是俄罗斯国家已经解体

评判民族联邦制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国情和地缘政治环境。列宁选择民族联邦制是当时当地国情所迫,既有主动思考,也有被动适应的因素。苏联是一战后三大多民族帝国解体后唯一重新聚集起来的国家。

(一)苏维埃政权没能继承完整的沙皇俄国版图

苏联并没有继承统一完整的俄罗斯帝国疆域。从沙皇政权被“二月革命”推翻开始,中间经十月革命,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直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有效控制全国政权,几年时间里,在原俄罗斯疆域上,附属国和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涌现出数十个少数民族独立国家和自治政权。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陆续宣布独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也得到苏俄的承认。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也成立了民族独立国家,但不同的是经过斗争后,共产党掌握了这些国家的政权。鞑靼斯坦、巴什基尔、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等地区也建立了民族自治共和国。其中的白俄罗斯1918年3月25日宣布独立,成立了民族主义政权———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德国战败撤军

*收稿日期:2013-03-01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苏东民族问题再认识及对中国的影响”(2012-GM-056)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杨勉(1955-),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与世界民族研究。

后,该政权被推翻。1919年1月1日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1917年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7年3月17日建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918年1月22日正式独立。1920年2月红军攻入重建苏维埃政权。西乌克兰1918年脱离奥匈帝国,1918年11月1日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919年1月22日,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政府象征性合并。1919年7月,西乌的大部分领土在波乌战争后落入波兰手中。亚美尼亚1918年4月22日宣布独立,成立亚美尼亚共和国;格鲁吉亚1918年5月22日宣布独立,成立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阿塞拜疆1918年5月28日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国1922年3月12日联合成立“外高加索联邦”。“当时俄国实际上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1](P170)

(二)民族联邦制既是政策也是策略,是列宁理想与审时度势的结果

“之所以决定采用联邦制这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在当时的分裂状态下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已成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采用联邦制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俄国无产阶级执政之后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P162)列宁过去是反对联邦制的,主张尽可能大的国家。但面对俄国民族生态新的现实,列宁的民族方针“转向积极倡导建立各独立苏维埃共和国联合的统一联邦制国家。”[3](P3)列宁强调:“我们目前实行的和将要实行的联邦制,正是把俄国各民族最牢固地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和集中的苏维埃国家的最可靠的步骤。”[3](P5)而且,面临着外来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各国苏维埃红色政权,也有联合图强的要求和需求。统一的共产党也是苏联建立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当时在各苏维埃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都是在俄共(布)统一领导下的地区组织。

在联合的形式上,列宁主张采用民族联邦制,即由各独立国家结成平等的主权国家联盟,自愿加入,自愿退出。但斯大林主张各独立的苏维埃国家以自治单位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斯大林的主张遭到格鲁吉亚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反对。支持斯大林主张的奥尔仲尼启泽与不同意斯大林方案的格鲁吉亚者领导人还发生了肢体冲突。这遭到列宁的强烈批评。最后还是按照列宁的方案建立了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俄罗斯作为一个平等的成员加入了苏联。

“联邦制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之所以被选择,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在民族国家构建时选择了联邦制,一是在单一制的国家结形式无法容纳过多的差异性而使民族国家面临整合危机时改行邦制。这两种联邦制在意识形态上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主义内涵。”[4](P43)1922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四个独立主权国家成为创始会员国。显然,要在已纷纷独立的前俄罗斯帝国土地上重建俄罗斯大国疆域,民族联邦制的设计既是政策也是策略。这是列宁的审时度势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什么头脑中的主观想象。脱离活生生的现实,把苏联建立民族联邦制归咎于主观设计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俄国历史证明,列宁是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大师,正是他不拘泥于马克思全世界革命一起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是他及时改变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采用“新经济政策”,使俄国人民迅速摆脱了饥饿;正是他坚持与签订既割地又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化解了德国对苏俄腹地的进攻,挽救了襁褓中的苏维埃政权;正是他在俄罗斯帝国分裂的现实下,一改原来反对联邦制的立场,设计了民族联邦制的苏联,第三次聚合了俄罗斯的大国疆域。

斯大林称赞短短几个月中苏联胜利组成的事实时表示:“‘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策略’。也就是说,苏联,是由一个个单一制民族共和国构成的,这一点上体现了‘自决’的思想,同时又以社会主义联盟的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联合”的思想,从而达到‘自决’与‘联合’这对矛盾的辩证的统一。至于过了七十年以后的当代,这种民族加盟共和制则成了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不是列宁时代的责任。”[5](P113 114)历史证明,苏联采用民族联邦制式,是在原俄罗斯帝国已经解体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措施,符合国情和民情。

(三)苏联是一战后三大多民族帝国解体后唯一重新聚集起来的国家

民族自治政策是重新聚集多民族俄罗斯国家的重要支柱。在一次大战中战败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彻底瓦解了,再也没有聚集起来。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而属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归入南斯拉夫,部分地区归入复国的波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土耳其丧失了在巴尔干的大部分地区,而巴尔干战

争是一战的序幕。第一次大战战败后,奥斯曼土耳其丧失了在阿拉伯世界的所有属地。而俄罗斯帝国尽管也在一战中分崩离析,但最终以苏联的名义重新聚集起来,能把俄国大部分疆域再次统一起来并延续下去,不能不说这是列宁民族政策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民族联邦制和退盟权,就没有俄罗斯国家的第三次聚集。也就谈不到70年后的苏联解体问题。

“根据沃勒斯坦的观点,苏联实际上是民族自决和帝国传统的奇特结合。表面上,沙俄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在旧的沙俄帝国土崩瓦解之后,都是通过民族自决的方式,自行决定建立民族的苏维埃,并自愿加入苏联的。但实际上,苏联的诞生,既有意识形态的意图,更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其中也不排除沙俄帝国历史遗产的制约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苏联不过是在所谓的民族自决的旗号下,对沙俄帝国遗留下来的巨大版图的重新组合。”[6](P229)“沃氏的这个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与当时欧洲其他两大帝国境内的民族主义运动最终建立了各自的民族国家的模式不同,在多民族的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原来处于沙俄统治下的各民族在形式上是先通过民族自决建立共和国,然后再按照自愿原则加入苏联的:因此,最初的意义上的苏联,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国际联盟性质的国家联盟:显然,苏联的建立,一方面受到当时流行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奥匈帝国解体过程中出现的“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当时强调阶级忠诚超越民族忠诚、号召工人阶级和其他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进行世界革命推翻全球资本主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大影响。这个意义上的苏联,又可以说是对以主权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世界体系的一个挑战。它本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联盟,构成了对当时以欧洲列强为核心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挑战。”[6](P229 230)

二、“苏联”的形式实现了从殖民帝国向平等的

多民族国家联盟的转变

沙皇俄国的民族遗产,一是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是各族人民的监狱。当年被沙俄帝国兼并的地区,实际上就是它的殖民地。民族联邦制的形式设计也是解决俄罗斯殖民地问题的制度设计。沙俄和苏联都未逃脱解体的命运说明国家结构不是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俄国是陆地连片扩张型殖民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是殖民地

与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西欧殖民国家以海外殖民为主不同,俄罗斯帝国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类似,也是一个以陆地扩张为主的殖民主义国家。与所谓“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地大都不与本土相连不同,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与帝国本土相连。俄罗斯帝国疆土的亚洲部分都是绝对的殖民地性质,而其欧洲部分的非俄罗斯平原地区也属于兼并的外国或外国土地。如芬兰、波兰、立陶宛都是兼并的邻国,这些国家都是欧洲历史上独立的民族国家;摩尔多瓦原是罗马尼亚领土的一部分。南高加索地区也是历史上的民族国家,俄罗斯通过与土耳其、伊朗等国的战争占领而来。而乌拉尔山以西的西伯利亚完全是哥萨克殖民东征的结果。俄罗斯在19世纪才征服中亚地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从中国夺取的,俄罗斯帝国时代将中亚地区划为“突厥斯坦总督区”,将哈萨克斯坦地区北部划为“草原总督区”。早在16世纪初,中亚出现了独立的布哈拉汗国,1868年,布哈拉汗国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庸。1512年,花剌子模绿洲居民起义,摆脱波斯统治,拥立乌兹别克汗国王族成员为汗,建立独立的国家,即希瓦汗国,1873年8月12日,在俄军的逼迫下,希瓦汗无条件地与俄国签订了条约,从此,希瓦汗国沦为俄国的保护国,丧失了独立主权,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7](P3)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基本割取自中国领土。俄罗斯疆域的这一性质,并不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就立即改变了。沙俄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有“各民族的监狱”之称。斯大林明确地指出:“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2月),各边疆地区的民族运动带有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世世代代受旧制度压迫和剥削的俄国各民族,初次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并奋起投入反对压迫的战斗。‘消灭民族压迫’,这就是当时运动的口号。俄国各边疆地区转瞬间布满了‘全民族’机关。领导运动的是各民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8](P171)

对俄罗斯疆域与民族问题的论述和评价,一直存在标准和逻辑不统一的现象。在评论俄罗斯疆土形成时,强烈指责俄罗斯是殖民侵略扩张,并且兼并大量中国领土;提到民族关系时,激烈谴责其是各民族的监狱,在批判斯大林大国主义时,指其瓜分邻国领土,吞并波罗的海三国,但在谈到苏联解体时,好像这些地区又都是俄罗斯的自古固有的领土似的。由于标准不一,就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

(二)民族联邦制的形式设计也是解决俄罗斯殖民地问题的制度设计

列宁的民族自治政策,也是为从帝国主义殖民帝国转制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提供解决思路。民族分离权的提出和联邦制国家的制度设计也是列宁解决俄罗斯殖民地问题的制度设计。这个设计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列宁认为,“必须承认分离的自由,因为沙皇制度和大俄罗斯资产阶级的压迫在邻近的民族里留下了对所有大俄罗斯人的无比仇恨和不信任;必须用行动而不是言论来消除这种不信任。”[9](P2)“建立在享有自由分离权基础上的平等联合是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这种社会主义民主表现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消除一些民族分离的愿望。因此,联邦制是一种过渡形式,也是列宁根据沙俄帝国的历史及遗留的民族问题所做出的策略性选择。”[10](P2)

原帝国主义殖民国家内部的民族分离问题,存在一个从反帝反殖民族解放运动向民族分离主义转化的条件和时空。当代的北爱尔兰民族独立要求具有分离主义的性质,而一战后的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则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胜利以前,美国黑人运动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就如同南非、津巴布韦(罗得西亚)、纳米比亚(西南非洲)黑人的斗争一样。当年美国曾在西非购买土地,为被解放了的黑奴建立了利比里亚国。今天,美国黑人如果要求脱离美国,无疑是“分离主义”,但是,如果是或东萨摩亚和关岛以及波多黎各要求独立,则仍然是民族解放运动。不能对帝国主义殖民国家中的独立运动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否则,美国脱离英国也属于“民族分裂”性质了,同理,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乃至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照此也都属于“民族分离主义”了。所谓“民族自决权”的本质就是殖民地、附属国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分离权。这不仅仅是列宁的主张,也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同时主张的理念。

(三)西方老牌殖民帝国没能实现苏联式的转变,都以彻底崩溃告终

大英殖民帝国和法兰西殖民帝国在面临殖民地独立运动时,为防止帝国崩溃,也设计了联邦制,建立了英联邦、法兰西共同体。英帝国有所谓“自治领”,法帝国有所谓“自治共和国”,但最后都失败了。现存的英联邦只是一个主权国家的邦联,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今保持着自治领的名义,实际是独立主权国家。法兰西共同体则分崩离析,现有一个“法语国家组织”聊以自慰。英联邦和法兰西共同体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结构,而在于这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不能实行真正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自治。只有民族联邦制的苏联实现了由殖民帝国向平等的多民族国家的转变。“回顾20世纪的人类社会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上的帝国,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的全球性侵略是造成世界民族问题普遍激化的历史原因,这份民族问题历史遗产随着帝国霸权的衰落在20世纪全面释放,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和冷战后的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随着奥斯曼、奥匈和沙俄传统帝国解体和德意志帝国的失败,中东欧地区和亚洲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出现了一系列以民族主义理念建立的独立国家,在沙俄帝国废墟上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而苏联的建立,则为人类社会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开启了新纪元。”[3](P1)有一点是意味深长的,即苏联的国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罗斯的国歌使用了国际歌,苏联组建后成为苏联的国歌。直到二战开始后才改为带有民族内容的国歌。苏联的国旗没有任何代表民族的颜色、符号和图案,只是一面缀有镰刀锤子和五角星图案的红旗,表达的都是阶级和政治概念。显然,列宁视苏联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主权国家联盟。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苏联是一个“联盟”套“联邦”的国家。在俄语中,苏维埃联盟中的“联盟”一词是“Союз”,欧洲联盟中的“联盟”一词的俄文表达也是“Союз”,与英文Union同一个意思。而俄罗斯联邦的中的“联邦”表达,俄文词是“федерация”,与英语的“Federation”是同一含义。

(四)沙俄和苏联都未逃脱解体的命运说明国家结构不是解体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里,俄罗斯民族国家实际上经历了两次解体。第一次是世纪初的旧俄国的解体,第二次是世纪末的苏联解体。苏联按加盟共和国解体为15个国家,但旧俄罗斯的国家结构,既不是联邦制的,也没有实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自治”政策,也裂变成了十几个国家。显然,俄罗斯与苏联都未能逃脱解体的事实证明,民族自治和联邦制不是国家解体的根本原因。旧俄罗斯的解体和苏联的解体都是历史合力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丧失了凝聚力。直接原因则是陷入了自我制造的政治危机又无力自拔。旧俄国是因为一次大战激发了国内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苏联解体则是因为改革失控导致的混

乱无法解决。凝聚力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根本所在。夸大民族联邦制结构在国家解体中的作用,乃至迁怒于民族自治政策,甚至以苏联按民族国家解体影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必将失败,是缺乏实事求是根据的“伪命题”和“伪对照”。只有全面、历史、客观地分析和认识问题,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从而正确认知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为中国民族政策的建设提供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岳燕霞.苏联创立时期民族的分裂传承[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2]华辛芝,陈东恩.斯大林与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葛公尚主编.二十世纪世界民族问题报告(典型篇1)[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王丽萍.联邦制和世界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马曼丽,安俭,艾买提著.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6]王建娥著.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蓝琪.希瓦汗国与俄罗斯帝国的关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岳燕霞.苏联创立时期民族的分裂传承[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9]左凤荣.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10]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三:苏联多民族国家模式中的国家与民族(нация)[J].世界民族,2003,(6).

〔责任编辑韩芳〕

National Federalism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Old Russia

YANG Mian,SUN Shi-x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

Abstract:National federalism in Soviet Union is a product of history.The old Russia had actually disintegrated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while Lenin implemented the federal system and unified the country.The Soviet U-nion is the only one that achieved reunify among the three multi-ethnic empires collapsed after World War I.Mos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Russia were colonized,and the system design of ethnic federalism was to solve the issue of colonization in Russia.“Soviet Union”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colonial empire to the union of equal multi-eth-nic states.In20th Century,the Russian nation actually experienced two disintegrations.The first time is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Russian Empire,and the second is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It was the historic joint forces that resulted in those two collapses.The fundamental reason was the loss of cohesion,while the direct cause was the incompetent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the self-made political crisis.

Key words:National autonomy;National(ethnic)policy;Nation(ethnic)federalism;Czar Russia;The disin-tegration of Soviet Union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金融战:美国三步击溃前苏联

金融战:美国三步击溃前苏联 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场造成大国崩溃的金融战就是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悄无声息的金融战。 前苏联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跟美国势当力敌的超级大国。前苏联GDP鼎盛时达到美国的80%。军力不亚于美国,是有着上万件核武器和投送工具,足以将地球毁灭几十次,十几艘航空母舰,上百艘潜艇的庞大军队的超级大国。 就是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国,一个庞大的联盟共和国在一场惨烈的金融战中轰然倒下,而且解体成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小国家。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它倒下的真正原因! 到底是什么法宝有这么大的威力? 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毫无声息的金融战,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伟大的、精确的算计。它应该成为金融战役学课堂的伟大典范和不朽战例。我对这些个金融战的指挥者的智慧,天才的头脑和手腕的确是叹为观止! 第一步,布局

首先,制造“星球大战”的假象拖垮苏联经济。 其次,抓住每一次机会限制西方对苏联的技术贸易出口,遏制并打击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那些领域。 经过分析后美国人认为,苏联的弱点在于它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很大,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苏联出口换汇的能力就会下降。苏联外汇储备下降,主权风险就增加,西欧的国家银行给它发放贷款时就会三思而后行。苏联利用西欧的贷款下降,它用以改造技术的能力就会下降,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上就会落后。苏联倾全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会耗尽它的实力。 于是美国与沙特勾结,打压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跌,苏联出口的能源换回的外汇大幅缩水。1983年春天,美国官员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这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农奴制改革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现了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2010-03-25 我们都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航天大国,初了火箭之外还有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1977年2月15日,进行了3次滑行测试飞行。1977年2月18日到1977年3月2日,进行了5次机载背负飞行测试,载机为波音747。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随后又进行了8次载人飞行测试,1977年10月26日,载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没有设备,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本来“企业号”是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更划算,而后来“奋进号”又被建造出来,“企业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1977年,美国又建造了“开路者号”航天飞机,后运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作地面测试之用,实际上不具备飞行能力。由于开路者号与真正的航天飞机具有相似的重量、形状和尺寸,一些测试可以在其身上进行,而不必使用更加精密且昂贵的“企业号”航天飞机。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

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发射,首次执行STS-1任务,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 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第一艘环绕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国籍船只。然而很不幸的,“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1日,在STS-107的第28次任务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并且在不久后被发现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数罹难。 航天飞机总长34.24米,翼展约23.79米,该系统总高56.14米,起飞重量约2,046吨,起飞总推力达3,076吨。美国一共设计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分别为“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挑战者号”是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 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船名而命名的,因此“挑战者号”的命名由来也不例外,是承袭自18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然而很不幸,“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当地时间早上11 时38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一个O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连锁反应,在升空后73秒爆炸解体坠毁。当时机上的7名航天员,全在该次意外中丧生。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考点: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建立“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同5个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建立“华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华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形成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例题1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北约”,赫鲁晓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组成三国联盟 B.组成三国协约 C.成立华约组织 D.加入欧洲联盟 答案:C 解析:冷战中,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北约”军事组织,苏联成立了华约组织,答案C。 例题2右边表格适合的题目应该是() A.冷战局面的形成 B.美苏争霸的历程 C.美苏两国的外交 D.两级格局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表格的内容是美国、苏联在冷战中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答案A。 1. 苏联成立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的组织是() A.欧共体 B.经互会 领域 政策措施 美国苏联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C.东欧联盟 D.社会主义经济同盟 2.为了对付美国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①组织“经互会”②组织“华约”③接受“马歇尔计划”④建立欧洲联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3.在美苏冷战中,1955年,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的国家政治格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趋势 4.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世界局势日益缓和 C.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俄罗斯社会政治制度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变化必然引起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历史学的反响。2004年2月,普京总统指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俄罗斯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具体而简练地描绘了这个“悲剧性”状况厂最近15年来俄罗斯的确发生了一系列悲剧性的变化,生活水平下降,道德水准乃至整个文明程度都在滑坡”[3]。资深政治家齐普科教授在《我们怎样认识斯大林?》一文中指出:“今天俄罗斯……试图重新评价历史,是俄罗斯现实存在深刻的社会危机的反映。可以说500年来俄罗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提出或实践“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的,不仅有著名的俄罗斯学者,还包括相当部分的前“持不同政见者”、国家领导人、主要政党、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等等。据最近的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者已经不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的75%)。自由民主党肯定斯大林者比例最高(占该党被调查者的83%),而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权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被调查者的58%。俄罗斯民众。十余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历史的认识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在各种民意调查、特别是全民投票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情感。例如对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俄罗斯人还赞同继续这些改革,到90年代末,则有超过2/3的人反对它。这里要特别提及俄罗斯年轻人情感的变化。以往肯定或者怀念苏联历史的人确实集中在老一代人,现在

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3月5日,齐普科教授指出:“俄罗斯的年轻人比其他人更尖锐感受到国家的衰落和混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感情。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对斯大林的向往。”〔4〕2003年2月27日,基里尔·亚基梅茨在《斯大林先生万岁》一文中写道:“目前20岁一代的人更希望国家强大和有秩序,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俄罗斯所缺的。对这一代人,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在其心目中是不坏的象征。”〔12〕这就说明,当前俄罗斯重新审视苏联历史确实不是个别人或少数团体的行为,而是涉及相当广泛的民众范围,是值得加以关注的。苏联解体初期,一些人曾预言:“这是资本主义和民主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将出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将建立一个有新的世界秩序的社会”〔15〕(P184)。当时广大俄罗斯民众似乎都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有利于俄罗斯发展:因为建立了“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十年后,饱受艰辛的俄罗斯人态度有了改变。1999、2000、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和72.0%。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在1993~2001年,共7次向俄罗斯居民进行了调查(其中1998年4月、8月分别调查1次,(缺94、95年资料)。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获得好处的俄罗斯人,每年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5.1%、13.9%、7.5%、7.6%、6.5%、9.3%、15.9%;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遭到损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前苏联由那几个国家组成 他的国土面积多少

前苏联由那几个国家组成他的国土面积多少 前苏联国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1/6 俄罗斯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地域最辽阔、面积最广大的国家,约 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1%,海岸线长达3.4万公里。 前苏联国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1/6;农用地6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人均耕地0.86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0.36公顷的2.4倍;牧草地比世界人均水平0.76公顷多85%。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尽管这样,前苏联对其土地的利用与保护仍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耕地是一种生产能力最高的土地,且是不可移动的固定资源。因此,他们利用了各种手段来保护耕地并提高其利用率,其中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土地整理。根据1990年颁布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基本法》第50条规定:土地整理是为了实施土地法令,人民代表苏维埃关于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决议,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改善自然景观的措施体系。前苏联的土地整理具有明显的技术延续性,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非常完整和系统的土地整理体系。从17世纪最初的土地整理开始,各个时期的土地整理都有其特点。在1789年,为了适应当时的土地整理工作需求,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土地整理大学,即现在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土地整理大学,培养了大量

的土地整理人才。前苏联有计划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是与其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如本世纪20年代的全俄电气化计划以及后来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生产力布局东移等,都是全国大规模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在农业方面,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农业区划、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带的建设、大规模的引水工程、战后伏尔加河的综合治理、在草原上及草原地区开垦生荒地玫熟荒地、70年代以来对非黑土地带的开发、80年代提出的重新利用因泥炭和矿山开采而造成的废弃土地、改良土壤等都是前苏联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的布署。前苏联的土地整理是在中央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统一领导,按计划进行。参加的部门有农业部、土壤改良和水利部、国家计委、全苏科学院等。为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前苏联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如土地基本法、土地法典等,都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的方法、程序和内容等。前苏联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许多方面可资我国借鉴,如自然资源的调查、选择重点地区进行土地开发和复垦等。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Советски 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 ик,CCCP,英文为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 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简称苏联。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 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苏共”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 教训与影响

国家联邦制

联邦制 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10 1简介 名词解释:联邦制 英文:Federalism 联邦制是一种复合制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由宪法明文规定,除非通过修宪,不能任意变更。双方在宪法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不受对方干预。在双方法律发生冲突时,联邦宪法及法律高于地方宪法及法律。概而言之,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 2制度特点 概而言之,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 (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政安排。它有两个基本的建构原则,第一,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全国政府管理国防、外交、统一大市场等与全国人民密切相关、需要集中管理的特殊事项,其他与各构成单位人民密切相关、能够分别管理的一般性事项,都由各构成单位政府管理。第二,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 (2)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 (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并且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4)此外,联邦制还有两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则: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各构成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 (5)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 3国家特点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统一的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探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探析 □向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摘要】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人类努力的英雄史诗传奇。”但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逐步解体。苏联解体 是20 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十余年来,人们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之中。 【关键词】 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解体,主要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分析这些原因,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既讲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也重点讲了几个主要原因,第二部分是有关教训的一些论述。下面就具体的来看一下这两方面的内容。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解体,这一直是政治家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观点出发,阐发了不同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粗略统计,10 多年来中外学者有关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2 种:“乌托邦说”、“原罪说”、“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意识形态说”、“抛弃说”、“历史合力说”。另外,郭欣根在《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述评》中对学术界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进行了评析。这十种观点是:“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多因素综合论”、“政治、经济、民族问题三因素决定论”、“悖反科技革命论”。这些观点众说纷纭,交叉包容。不过,大多数学者都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符合唯物史观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如果从关键和主要因素角度分析,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深层根源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及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不断地扩军备战,尤其是为了争夺核优势增加了巨额军费。严重削弱自己的势力而且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自己处境日益孤立。其三,苏联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造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动摇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关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方面的论述有许多,这里只列举高放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高放教授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指出:俄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但苏共始终未能掌握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结果,苏联在匆忙宣布自己建成社会主义之后,又出现了三大矛盾,即“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高速健康地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自由的矛盾,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大俄罗斯主义势力与种族人民的矛盾”。苏共领导长期不认识、也无力解决这些矛盾,三大矛盾不断积累并最终激化,导致了经济、政治、民族三大危机的深化,最终酿成了1991 年的亡党、亡国、亡社。2、直接原因弋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按照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来改造党,把共产党改变成了资产阶段性质的社会民主党。弋尔巴乔夫否定党的工人阶苏联解体的原因与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2.政权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