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文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对文化的认识过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清楚文化、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根源和条件。

第一节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涵义极为广泛。由于对其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理解,因此,在当今学术领域关于文化的定义大概有260余种之多。

1、中国的“文化”涵义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分开的。“文”字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字的本义是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的同时出现在《周易。贲卦》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人文”,在这里是从“文”的纹理演化而来,借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因其复杂,具有纹理的表象,具有人伦序列。西汉时,“文化”主要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主要是相对于“武力”而言的。

孔颖达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现代文化学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不过,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由日文转译过来的。我国近代翻译家在翻译西方相关词汇时,借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词汇。从内涵上讲,“文化”这一词,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两重涵义。

在中国,今天人们对“文化”一词已经进行了最为广泛的运用,几乎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许多事情都同“文化”发生了关系。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关于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不同,但本书所涉及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2、西方的“文化”涵义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 tura” ,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包括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的文化涵义要宽泛得多。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

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这一观点影

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1952年,美国文化学者发表了《文化的概念》,提出的“文化”概念为:“文化

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

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

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2]

对我国学术界影响比较大的还有《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中关于“文化”

的广义性和狭义性的定义。广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

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

3、关于“文化”涵义的三个层次

由于“文化”概念的多重性,就需要我们对“文化”的涵义进行梳理。许多专家认为,可以将“文化”归纳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所有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文化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我国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应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所有范围。狭义的文化则应指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成果。

第三个层次:主张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

因此,从文化的基本结构看: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与成果。换句话说,物质生产文化是物质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文化。这里主要指实体性、

器物性的成果。

制度行为文化是指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类建立社会制度和人的行为规范的

活动及其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两个方面:制度文化

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指人类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根本制度,如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还包括社会组织结构和工

作部门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条例等。行为文化指:在制度文化影响下长期形成的民

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庆典礼。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

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精神心理文化是指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它所反映的是人的

内心世界,潜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精神心理文化包括:与制度相对应的意识

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与风俗相对应的社会心

理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信仰。

在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中,物质生产文化比较容易产生变化,也更容易为不同文化民族的人所接受。制度行为文化则随着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或快或慢地发生作用,不同的民族和人群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定的时期,需要进行选择和比较。精神心理文化由于是长久地积淀于各民族文化深层的东西,构成各民族的独特心理结构,最难发生变化,因此,在外其他民族接受的过程中则显得很难认同,特别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涵义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部分组成。

中国、华夏等词的出现及内涵的演变,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变迁紧密相联。“中国”

一词,先秦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秦汉以后,主要指定都中原的王朝。从元

代开始,将统治的区域都称为中国。明清以后,一直沿用此名。“华夏”主要是指古

代的华夏族(古汉族自称)。“中华”一词实际上是由中国与华夏的合成,意旨“居

于中央的文化发达昌明。”“民族”的涵义在古代等同于种族、族类、部落,中华民

族的称谓出现在我国近代,已经演变为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成为表示稳定

的民族共同体。

“传统”在古代的《汉书》解释中,主要指的是世代相继的涵义。儒家有圣贤

相传的“道统”,佛教的衣钵相传的“法统”,都与这一解释的涵义相同。

“传统”在现代意义上是英文Tradition的汉译,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

的社会历史因素,如文化、思想、道德、习俗、艺术、制度等等。关于研究传统现

象发生、发展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被称为传统学。而传统学所要研究的

对象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系统、精神心态系统、知识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中华民族

的传统系统,是各个不同民族传统相互交融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

历经印度传统价值观念、精神心态和西方传统价值观念、精神心态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些冲击和挑战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融合力、同化力和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