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我是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这十几年中,我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现在,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真正促使我主动寻求校本教研帮助、积极投身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源自于我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
记得那是2002年,西工区也步入了课改行列。教研室的蔡老师和张老师要到我们学校听课,学校就把我和另外一个青年教师推荐给他们,希望他们能给我俩指导一下。我很珍惜这次机会,课前积极准备,不仅写了详细的教案还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制作了好多学具,上课时我满怀激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自我感觉还不错。可两位教研员在评课时,给我的评价是:“你的基本素质不错,但还是老一套的课堂模式,你要翻翻书查查资料,认真体会课改理念,另外要学会用课件辅助你的教学,你再准备一节课,过几天我们再来听!”两位教研员走之后,我感觉苦恼极了,要知道我连基本的课改理念都说不准,更不知道什么是课件,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带着困惑,在周四下午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向同学科组的老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并向他们请教,因为课改刚开始,大家对我遇到的问题都深有同感,便你一言我
一语的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让我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心情也好了起来。在随后的几天里我查阅了大量有关课改的资料,重新编写了教案,并在同伴的帮助下制作出了我的第一个课件,教研员第二次来听课时,对我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给予了肯定,同时又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能不能想办法把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能不能让学生的活动再多一些,能不能让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能不能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等等。这些建议让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到底应该怎样上?这些困惑使我再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将学习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我开始关注有关教学理论的书籍及教学杂志,特别是读一些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走进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青年教师》……从这些书中我不仅对新改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了教育教学的最新动向。为了更好地、更快地适应课程改革,除了注重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举办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平顶山举办的省级数学优质课观摩、郑州举办的专家讲座、洛阳举办的国家级优质课观摩以及市数学优质课观摩……每次活动我都积极参加认真记录,那些优秀教师的风采和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师生良好的互动、活跃的课堂气氛,都
铭刻于我的脑海,每次活动回来后我也总是对自己的听课记录进行多次阅读,细细的品味,并把聆听到的专家、领导的讲座和课堂实录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交流,共同分享感受和收获。为了能把学到的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历练自己,在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多次参加省、市、区各级机构举办的数学优质课竞赛和学校举办的不同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在一次次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也慢慢的积累了经验,课改理念在我心中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内化,很快的我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校本教研”提倡即时交流,就在与其他教师即时交流中,也使我认识到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所以只有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为此我也开始跳出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教学中我经常会思考:我这样教行吗?这节课我用什么办法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怎样开展效果会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并与教研组的其他老师探讨,在课后我还会再次反思,并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我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如我在教《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更好地参与,课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可是课堂上的效果并不好。课后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并与教研组其他教师一起交流,找出了问题所在。因为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很陌生,所以在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就不知从哪几方面入手观察,再加上我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短,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就出现了乱而无序的现象。经过反思我及时调整了教法,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效果就有了明显改善。“顿悟使人进步,反思使人成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
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己在校本教研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同样也需要教师间的互助。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改革以往教学研究中“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探究,共同提高,才能提升各自的教学水平。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教师来说,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困难是很大的,而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给了我们互相补充、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和备课的质量。除了每周四下午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以外,我和教研组老师的交流探
讨有时也会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下课的时候、空堂的时候,只要是有问题、有需要,我就会主动向教研组的其他老师请教,大家也都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记得在准备一年级数学《分类》一节课时,我冥思苦想要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并能亲身体验的分类活动,就这个问题,我与教研组的老师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其中一位老师说:“要不你去校园的树底下找些形状不同的树叶。”这个建议使我欣喜万分,我立刻想到了马上就是“十一”了,我正好要去爬山,山上的树叶别说形状不同的,就连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都多的是,这是多么难得的素材!过完“十一”上《分类》一课时,我就把精心准备的树叶分给每个小组,学生对分树叶这个活动尤其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分类的方法,而且增长了见识。这些交流中的点点滴滴,使我更深深地意识到同伴互助,问题不在于大小,理论不在于深浅,关键的是要抓在“痒处”、揭在“短处”、学在“长处”。同伴老师的一句提醒、一点建议,都可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成为点燃我们灵感的火把。
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我就是校本教研的受益者之一。2003年至2008年间我在省、市、区组织的数学优质课竞赛中,三次获省级三等奖、一次获市级一等奖、两次获区级一等奖,2003年我在区“树标兵”活动中受到表彰,2007年我在市教育局和工会联合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