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陈最良的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中陈最良的形象分析
[摘要]陈最良是《牡丹亭》中一个贯穿剧本的次要人物,大多数人认识他是从高中语文课《闺塾》开始的。教参将其定位为一个反面形象,但《闺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他是汤显祖着力塑造的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集中体现了处于封建底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陈最良《牡丹亭》科举制度形象
《牡丹亭》是被现代人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传奇剧作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其以构思奇特、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语言自然灵气、全剧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闻名于世。主人公杜丽娘、柳梦梅可谓妇孺皆知,但其中人物陈最良却鲜为人知。直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其中的第七出《闺塾》,陈最良才以一个典型腐儒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闺塾》中的陈最良是以配角的身份来衬托主角春香和杜丽娘对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所以大多数教参将其定位为一个“严守封建教义,言谈充满酸味、霉味”的“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进而上纲上线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精神麻木、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成为被奚落、被揶揄、被调侃的反面形象。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犯了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毛病。
笔者认为,《闺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首先,评价一个人物时,要把其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物回归到人的本性回归到人物本身的意义。其次,解读者除了重点阐释节选章节外,更应结合整部作品来分析,不能使学生曲解或误解作品的主题与人物形象,否则,就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无理践踏。
在《牡丹亭》中,陈最良是一位落第文人,是女主人公杜丽娘的私塾老师。整部戏中,他是一位次要人物,但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关键人物,因为他贯穿剧本的始终,与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这么说,由于陈最良的存在,《牡丹亭》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牡丹亭》中如果没有陈最良,一定失色不少。
陈最良是一个典型的腐儒,但造成他迂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得不求之于当时的社会。《牡丹亭》表面上写的虽是宋事,其实乃以宋写明,故欲得作者真意,我们不可以宋事看。明代虽仍以八股取士,但情况与以前几个朝代大不相同。明统治者在文化思想领域实行了严酷的控制,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明史选举志》中有“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代
古人语气为主,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仪。”这个时代的文人皓首穷径,倾心八股,拼死科场,一旦落第,丧魂失魄,生计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都更为空虚,处境更为可悲。陈最良便是进入明朝以来文学作品中第一个落第文人的成功形象。
陈最良形象的突出特征是死守儒家经典教条,僵死地,固执地拘泥于儒家训教的言行,让我们看了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精神受到严重摧残的畸形者形象。作品通过这一形象进而批判了这一制度。
陈最良“两年失馆,衣食单薄”,因此一些人叫他“陈绝粮”,可见他的贫穷状况。当听说杜宝要聘他为教书先生时,他还谦虚地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至府门学子也拿他逗趣“人这饭,有得你吃哩”。当杜丽娘要为他的夫人“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时,他随口就道:“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履罢了。”当她看到杜丽娘有病时,还说:“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他为杜丽娘诊断,药方也全依《毛诗》开配。当他看到杜丽娘的棺木被劫时,立刻想起圣人的教诲:“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被李全俘获,李全让他讲些兵法,他语无伦次地说:“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不对,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将《论语子罕》中的话混到了《卫灵公》篇中。
这张口即来的“诗云子曰”,足以证明封建文人在儒家经典中耗费了不少精力,可他们所获得的却只是空洞的教条。他的一切言谈举止,已经自觉的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规范之中,同时他也变得迂腐不堪了。
我们仔细地去分析便可发现作者的讽刺艺术也是在陈最良身上体现出来的,作者虽说通过一些夸张手法对其进行讽刺,但这种讽刺是含有同情的泪水的。实际上,作者批判讽刺的不是陈最良本人,而是造成这一性格的科举制度,陈最良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受统治者驱使的弱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处于封建底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性格特征。
陈最良一登场,已是将耳顺,望古稀之年,他毕生的经历全部花费到了科举之中,只在这时,才觉察“儒冠误入双鬓丝”。他没有地位,没有财产,只能寄人篱下,听人颐指。他行医,教学,守坟,当俘虏,做说客,一任命运的玩弄。在这些经历中,表现出他性格的复杂性。
陈最良读书那么刻苦,儒家经典那么熟练,却一生未能中举,既是迂腐的表现,也反映了他朴拙笃厚的一面。他被杜宝聘为先生,便一心一意地致力教书;受杜宝之托看守梅花庵,便忠于职守,发现灵柩被盗大骂偷盗之人,后来又不辞劳顿,长途跋涉,向杜宝报告棺材被劫的消息,既表现他的死板,却也说明他的诚实;他被李全俘获,轻而易举地便中了李全的计谋,误以为杜宝夫人和春香已被杀害,既是昏聩的表现,却也说明了他的单纯;杜宝委派他说降李全,他连说“恐游说非书生之事”,
然而还是持书前往,即是懦夫的表现,却也能说明了他以大局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皇帝封他为皇门奏事,他欣喜万分,既表现了他的虚荣和庸俗,也说明了他争强好胜;春香闹学,他十分恼怒,要荆条打春香,表现了他的严厉,
但杜丽娘求情时,他又说“也罢,松这一遭儿”,又说明了他的宽容。也正是他对《关雎》字句的如实解释,促使“为诗章,讲动情肠”的杜丽娘走上了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爱情的艰难历程,为读者演绎了一场生生死死的激荡人心的浪漫爱情故事。对杜柳的结合,他开始并不赞同,表现了他的顽固;但最后他又想方设法促成杜柳的团圆,既劝说自己的主人接受眼前的事实,又劝解柳梦梅认了岳父岳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充分说明了他的灵活及人伦之情。
上述如此对立的性格特征,却使我们感到真实可信,其原因在于这些性格元素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陈最良性格的一贯性就在于他的质实,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感到他既可笑可悲,又可怜可爱,才会产生一种压抑感。
总之,《牡丹亭》中的陈最良形象,是根植于时代土壤之中的,他在生存道路上的一次次选择,都有着一个读书人的迫不得已与深深无奈。他的思想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而逐渐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对这个性格比较复杂的形象,我们必须结合全剧描写来衡量才能对他做出合理的评判,只就某一章节中的描写给予其定论,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公允。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1日出版
[2] 徐扶明编.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
[3] 胡冠莹.腐儒不腐——谈中的陈最良[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4] 北大中文论坛网.浅谈陈最良的人物形象. 2005-10-5 21:37 帖子
[5] 朱仰东,李建霞. 陈最良形象再认识[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
[6] 中国语文课程网. 中的陈最良不等于中的陈最良.作者:姚昌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