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摘要】媒体监督,是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媒体报道;司法公正;司法独立;舆论监督
现代法制国家,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并监督司法权的行使,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在我国,传统上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加强监督。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有监督权。

最高法院院长肖扬也指出,审判机关要把宪法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为此,法院应允许新闻记者旁听庭审和公允地采访报道审判活动。

正因为媒体报道是舆论的主导,因此,媒体监督已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媒体监督的作用
西方有名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

这就是说司法公正不仅要求实体公正,即事实准确,证据确凿、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裁判结
果恰当;而且要求司法过程公正,诉讼程序民主,即严格遵照正当法律程序进行诉讼,尊重和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正既是司法民主本身的要求之一,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而媒体的报道则大大增强了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二、媒体监督的误区
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的地位日渐突出,法院在谈到外部监督时都毫无例外地将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舆论监督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传媒舆论监督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至于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本身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其中也包括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有的记者把监督权作为特权,动辄就把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不加斟别地搬上报纸,舆论监督成为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一场“诉讼”,“原告”是当事人,“被告”是法院,而“法官”则是隐藏在暗处的记者。

在这场“诉讼”中,法院的辨白显得苍白无力,结果可想而知。

三、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
媒体与司法各自不同的特性与职业要求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冲突:第一,媒体的职业特征之一就是动态报道、刺激见闻;而司法却客观、冷静地消减纠纷;第二,媒体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报道,以新、快取胜;司法审判则有不可逾越
的时间过程,并以此冷却矛盾体温;第三,新闻语言难免标新立异,而司法用语却力求严谨;第四,新闻事实是记者见闻或采访所得,而司法事实则是凭籍证据证明出的事实;第五,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而司法则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

四、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
在我国,司法追求的公正与媒体强调的监督均有其宪法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代表着两种同等重要的不同价值,双方享有良好的互动基础,但这一本该协调并进的事物却一直处于“新闻舆论对司法权的监督零散而不成系统、随意而未成制度,使新闻舆论遏制司法腐败的效能远远未充分发挥出来”的无序状态之中。

我们应当对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构建,加强双方的约束与规范,从而将司法与媒体的关系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加以保障、引导和监督。

1、媒体介入司法,应当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

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

媒体和每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士执行和遵守。

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为底线依然是人人都得遵守的法律,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

2、媒体介入司法,应当保持客观公正。

即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公正性。

新闻媒体对司法的报道应当坚持真实性,即报道的客观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

司法裁判坚持的原则是事实求是,这与新闻媒体对案件报道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只要都尊崇这一原则,不会再存在非正当干预的问题。

当然,由于新闻报道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裁判者不同,视角和认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都有可能导致报道者与裁判者判断的差异。

司法审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其特殊性在于案件本身常常涉及专业技术和法律问题。

在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严肃性、准确性、公正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对当事人个人隐私权、企业、个人商业秘密权的维护。

3、媒体介入司法,应当是善意和建设性的。

媒体具有引导功能,因而传媒报道审判活动时要有选择、有分析地进行报道或评论,并应当考虑社会承受能力,考虑社会效果,要尽力化解不良社会情绪,避免推波助澜的负面效应,维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应当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要求,考虑到传媒导向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监督机制
(一)确立传媒监督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治建设有待于不断完善,传媒监督司法活动处于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还未完全落实,传媒监督司法活动也还不很规范。

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地消除其引起的负面影响;如何既能维护新闻自由,满足人们的知情权,仲张社会正义,又能维护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与权威,这就需要确
立传媒监督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传媒监督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1、维护法律权威原则。

这是传媒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准则。

记者应充分尊重审判活动,确保司法独立。

2、客观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实践的基础。

传媒监督必须建立在新闻来源和新闻采写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在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或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

3、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未经法院审判,对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

因此,新闻媒体在法院作出判决前严禁作出有罪或无罪的表述。

(三)建立健全传媒监督制度
传媒在监督审判工作时除应遵循以上一些原则,还应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监督行为和方式。

1、明确采访范围。

明确范围是平衡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发生冲突的有效方式。

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法官一般不接受采访,以保持中立。

与此相适应,也应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明确传媒监督司法的范围。

2、限定监督方式。

传媒在行使监督权时,对可能造成司法公正负面影响的监督方式,应限制使用。

如贬损法官的言论,乱下结论的报道等。

3、加强传媒监督的专业化建设。

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从事司法报道和监督的记者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司法运作过程,同时编审机构应聘请法律专家对司法报道把好政策法律关。

【参考文献】
①卡特著,黄列译.大众传播法概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7.
②蒋惠岭著.法院独立审判问题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
社,1998.
③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