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内科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内科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5-04-09T17:13:36.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刘丽杰[导读]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发病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关系密切。

刘丽杰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人民医院 151500)

【摘要】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30例患者临床内科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以内科疗法为主,随着强力抑酸药的出现,目前药物治疗可治愈绝大多数病例。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130-01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发病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关系密切。可见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通常以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是胃肠道的常见重要疾病[1]。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选取临床2011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30例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消化性溃疡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病程4个月~最长6年。其中腹痛13例,空腹痛10例,进食后痛5例,腹胀气13例,反酸15例,嗳气12例,食欲不振,呕吐12例,便血9例,呕血5例。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复合性溃疡3例。

1.2 方法

根据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特点,主要应用以下4类药物,包括抗酸制剂、壁细胞受体阻断剂、黏膜保护剂及抗幽门螺杆菌(Hp)抗生素。

1.2.1抗酸制剂主要包括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及许多复方制剂如胃得乐及胃舒乐等,这类药物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1.2.2各种受体阻断剂 H2受体阻断剂包括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雷尼替丁(呋喃硝胺)、法莫替丁等,后二者比西咪替丁的疗效强4~20倍。此类药物是通过阻断壁细胞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同时乙酰胆碱受体及促胃泌素受体也受到抑制。西咪替丁200~300mg/次,3/d,睡前加服1次,总量不超过1000~1200mg/d。雷尼替丁150mg/次,2/d,或睡前口服300mg。法莫替丁20mg/次,2/d,或睡前口服40mg,连用8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洛赛克)20mg/次,1/d,口服。泮立苏40mg/次,1/d,口服。促胃泌素受体抑制剂:丙谷胺竞争性抑制胃壁细胞促胃泌素受体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胃酸分泌和溃疡愈合。0.4g/次,3/d,口服。

1.2.3黏膜保护剂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黏膜厚度促进黏液及HCO3-分泌,对胃十二指肠黏膜起保护作用,包括前列腺素及表面制剂。前列腺素类:促进胃黏液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可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及出血。包括硫糖铝及枸橼酸铋钾(得乐),硫糖铝是硫酸化蔗糖的碱性铝盐,它在水中释放出硫酸化蔗糖和氢氧化铝,分别具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中和胃酸的作用[2]。它的分子在酸性环境中崩解成具有活性的带负电的颗粒,形成一种黏性糊状复合物。用法是1g/次,4/d。枸橼酸铋钾(三钾二橼络合铋)是一种胶质枸橼酸铋盐,其作用机制与硫糖铝类似,同时本药是幽门螺杆菌的杀菌剂,因此本药临床应用很广。1.2.4抗幽门螺杆菌类药物近年来研究有明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很大关系。清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常用的药物及方案包括:阿莫西琳胶囊0.5g,3/d+甲硝唑片0.4g,3/d+泮立苏胶囊40mg,1/d,口服。

2 结果

30例患者中,痊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及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黏膜破损,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由于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GU和DU。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有别于糜烂。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与胃、十二指肠黏膜保护因素及损害因素的平衡失调有关。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可能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Hp)、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胃酸分泌增多、应激和心理因素、遗传因素、胃肠动力障碍,以及吸烟、饮酒、咖啡、浓茶等因素。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3]。目前按病因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非幽门螺杆菌非NSAIDs溃疡。

Hp阳性者应根除Hp,目前主张采用联合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抗菌药物或起协同作用的胶体铋的治疗方案。目前对Hp根除率较高的是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B)加两种抗生素为主的三联疗法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两种抗生素三联治疗,或再加铋剂四联治疗1~2周,此后继续用抑酸药物治疗,胃溃疡6~8周,十二指肠溃疡4~6周,停药1个月后复查胃镜或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HP是否根除。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PPI+两种抗生素,即阿莫西林(A)或甲硝唑(M)/替硝唑或克拉霉素(C),疗程7天。目前公认的 OAC(奥美拉唑)方案和OMC方案,根除率分别为96.4%和94.6%。

参考文献?

[1] 田华.消化性溃疡[J].河北中医,2009,(10):1598-1599.

[2] 温建军.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的临床选择.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 21.

[3] 李宏微,卢世琪.消化性溃疡病因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6,29 (1):57-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