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③ 此人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标志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课堂反馈练习
下列判断句有多种形式,请选出完全相同的一组。
( B)
①我,子瑜友也。 ②我为赵将。 ③非死,则徙尔。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秦,虎狼之国。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例: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或“唯(惟)„之„” 等格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只”、 “只要”“一定”等,而助词“之”、“是” 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一)、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 “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
4.宾语前置
(二)介词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何以知燕王?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 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其它特殊句式类型
5、主谓倒装
6、定语后置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 用法 (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 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 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 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 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 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 个考点。
4.宾语前置
【6】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4.宾语前置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 以、为、从、自、向”等,它们往 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 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 词或名词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 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 况放在介词之前: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 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用副词“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即” 表判断的要把这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些词替换成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是”;用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皆” 、 此亡秦之续耳。 “ 耳”等辅助 表判断的要添加 判断词“是”。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
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用动词“为” 表示判断的判断句, 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 “是”表判断的则保留。
1、判断句
4、用“非”、“未” 等表 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搜集的事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7、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奈何?

6.定语后置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梁,吾仇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 “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 即”、“ 皆” 、 “ 耳”、等 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 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 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例: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例: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 及左公下厂狱,史公朝夕 俟于狱门外。
例: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3、省略句
4、省兼语。(“使”、“命”、 “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 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 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 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 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2、被动句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 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被动词)。
例: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戍卒叫,函谷举。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 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或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词。 5、省略介词。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⑧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
⑨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⑩亚父者,范增也。 ⑾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A. ①⑥⑦ C. ③⑤⑨
B.⑥⑩⑾ D.②④⑦⑧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 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 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带标志的被动句, 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 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4.宾语前置
(4)“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
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 (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 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 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 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
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而君幸于赵王。
2、被动句
2、用“见”、“见… 于……”表示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施动者)。
2、被动句
3、用“为”、“为…… 所……”(“为”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 译成“被”。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提前之二: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 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 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之前。
7、状语后置
5.主谓倒装
5、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
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贤哉,回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6.定语后置
6、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 在中心词之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 都有“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情况。
书》)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4.宾语前置
(5)“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如: 见恕; 有何见教;
3、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例: 成名将其 上于盆而养之, 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语境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 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 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一)宾语前置 (二)主谓倒装 (三)定语后置 (四)状语后置
判断句
一般 句式 句式 倒装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疑问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 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 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 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 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 词表示判断。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 的判断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 “不是”。
1、判断句
例: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 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 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
“于”、“以”,这些介词与 3、省略句 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 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 介词常常被省掉。 例: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例:廉颇为赵将,
公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 乃入。” 公
蒙后省
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计日以 余 余 还…… 余 录毕, 走送之。
自述省
今日之事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 对话省
(一)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 前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我们分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部 分分析学习。
4.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 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分 别如下:
4.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 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 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 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 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 的形式很相近,如“府吏见丁宁”(《孔雀 东南飞》),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 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 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 详细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