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素
主备人:邱雪松
2006.3.15 学习目标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理解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理解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学习过程
一、生物圈及生态因素的概念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构成了生物圈。
环境因素: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因素中影响生物的、和等的因素。生态因素包括:和。
二、非生物因素
1.光:
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决定植物的与,例如:;
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例如:。2.温度:
影响生物的生存,例如:;
影响生物的分布,例如:;
影响生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3.水分:
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例如: 。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 。
影响生物的生存、分布,例如: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 和 是 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三、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 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过群聚生活,有利于取食、御敌、生存,例如: ;
种内斗争: 生物之间因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斗争,有利于进化,例如: 。
2.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 或 不能独 立生活,例如: ;
共栖: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对双方都有利,若 分开则 独立生活,例如: ;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 或 ,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
体内寄生的如: ;体表寄生的如: 。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例
如: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
四、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各种生态因素的 作用;
关键因素的 作用。
疑难点拨
1.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是同一个概念吗?
答:不是。环境因素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
因素只指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阳光、空气等是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不能直接影响,只能通过阳光、温度、气压等影响生物,这些属于环境因素,而不是生态因素。因此,可以将生物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生物的生存有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素;一是对生物生存无直接影响的称为非生态因素。即:
生态 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其它生物 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非生态因素:如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气候等 2.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答: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属种内关系。而竞争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及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属种间关系。具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
3.如何识别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曲线图?
答:如图所示:
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表现出同步增减的关系,两条曲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的甲。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被捕食者(食物)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少了,食物来源减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二者总是存在波动的关系,且二者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如图中的乙。竞争的两种生物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当一种生物减少时对另一物种的增加并无抑制作用,如图中的丙。
精典例题
例1(2003年江苏卷)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
子是
A.温度B.降水C.光照D.食物
例2 (2002年全国理综卷)自然界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消失
例3(2004年海南、西藏卷)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27—4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B.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巩固练习
1.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生态因素的是
A.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B.土壤中水分的多少
C.海拔高度的不同 D.大气成分的不同
2.(2002年上海卷)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份不同
3.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4.(2002年广东卷)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多选题)
A 光照强度较弱
B 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
C 湿度较高
D 温度较高
5.下列哪些非生物因素限制了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上的分布?
①矿物质②光③水④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