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本文选择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希望这些研究能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加快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标签:河北省京津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范围来看,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家或地区间合作的一种趋势。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转移,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的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愈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把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向世界推出,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而京津冀一体化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产业转移问题。京津地区因为产业升级,需要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这对于极具区位优势的河北省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河北省如何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河北省产业发展和经济崛起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1.1 区位优势是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河北省与京津地区地域接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似,所以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不存在地域和人文的阻隔。河北省和京津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正在加快实现有效对接,铁路、高速公路、计划修建的高铁将三省市紧密连接在一起。
河北省自然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总体来看,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1.2 京津冀的产业差异明显,使其在产业结构上具备了“梯度”转移的条件
客观地讲,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会使各地区经济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进而产生一定的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按具体的梯度差距,让梯度较高的地区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空间推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梯度转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加快梯度空间的推移速度,进而使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基于上述分析,京津冀地区应循“北京-天津-河北”的顺序逐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梯度空间的推移速度。这样一
来,京津地区将成为产业转出地,而河北则成为产业转入地。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表明京津产业正在逐步转移。根据2005-2008年资料测算,3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京津转移而河北有效承接的仅有11个行业,且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有14个行业京津比重下降的同时河北也在下降,表明河北未能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承接这些转移的行业,更未能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转型。
从具体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京津在传统第二、三产业方面已经失去优势,而对于技术密集度比较高的第二产业及金融业、文化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有比较优势,但随着当前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和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转变,北京的制造业正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同时北京市开始加大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着力发展计算机、通讯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份额是下降的;天津第二产业的优势行业集中在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多为传统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
从总体来看,京津冀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互补作用和梯度差,有梯度转移的可能,我们应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规律,做好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
2.1 京津的“空吸作用”
北京和天津给整个周边地区的经济造成了“空吸现象”,这主要指的是北京、天津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这又使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1.1 人才资源京津集合
由于京津冀三省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所以在政府和社会投资,居民的工资、福利,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时,河北省与京津在人均收入上的明显差距,导致河北省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而这种现象又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地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1.2 索取远大于给予,“孤岛效应”拉大贫富差距
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来自河北。作为京津的水源地,河北为了给京津提供充足和清洁的水资源,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大树底下不长草”,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索取远大于给予。首都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一种“孤岛效应”,拉大了贫富差距。
2.2 缺乏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制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为支撑,然而截止到目前,京津冀地区仍缺乏一套完整的协调管理机制。
2.2.1 未建立较高水准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
以往,京津冀政府曾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渠道探索建立多边互访和协商机制,虽然各方在个别领域达成共识,但就整体来看,由于参与协商的三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在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因此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并未起到实际作用。2.2.2 区域内没有建立协调的公共管理组织
在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下,京津冀地区各地方政府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而对京津冀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缺乏全面的认知,由此做出的决策必定只能照顾到地方的发展,而对京津冀区域性发展作用甚微。如河北为保障北京市供水、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在未采取地区保障措施的情况下迫使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的农民放弃水稻种植,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协调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组织。整个区域内的公共资源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建立的情况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将受到阻碍。
3 结论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进程缓慢,京津地区对河北经济的辐射作用小,反而更多的是“空吸”。河北省能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须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制定鼓励政策促成跨边界地区合作,加速资源共享和流通。推进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进程的基本思路是:准确定位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的出发点,构建高水准、高层次协调管理机制,合理规划区域发展进程,明确协调合作需遵守的各项基本原则;构建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美接洽,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结构;构建一套统一的市场体系,为京津翼地区人才、技术、金融和信息资源等的频繁交互提供良好的平台;确立产业合作的核心,明确城市的职能定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构建产业价值链,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建立横纵方向的沟通联系,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石家庄、唐山等地为亚核心的城市经济职能互补、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第三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优化[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