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有天才之前》
二. 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学生齐答。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的问题的。”这样一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非常成功,不能不说课前的导入起了很大
的作用。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
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画线字注音
厌薄()譬如()趋势()嫩苗
()
不肖()国粹()幼稚()戕贼
()
萎死()寒噤()
二、下面画线的词句和现代汉语不同,请试着说一说,并进行修改。
1、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
2、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
3、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
4、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
5、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儿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
三、课内阅读
①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