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文两篇(学案)

3短文两篇(学案)
3短文两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 一、课前自学: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

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习题检测

短文两篇教学案学生用

课题:短文两篇 编号:8022执笔:潜俊审核:王晓莉课件名:陋室铭、爱莲说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 陋室铭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河南洛阳人。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他对这一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贵人蔑视的态度。在文学上,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了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我读过他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案牍.()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字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倒装句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诵莲:,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天然去雕饰。 2、学莲: (1)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字,谥号。北宋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 ) 淤.( )泥濯.( )清涟.( ) 噫.( ) 亵.( )玩鲜.( )有闻不蔓.( )不枝 (三)读莲: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大家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通文意,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小组内分工合作疏通文意。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的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制作积累卡片,学生进行总结和互补 词类活用 蔓:不蔓不枝 枝:不蔓不枝

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多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西莫多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并抓住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解读: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获取主要信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八上学生应该侧重在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会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篇文中主要指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基础上去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依据2: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时,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依据3: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依据4:《阿西莫多短文两篇》的核心内容 《阿西莫多短文两篇》是一篇新晋课文,两篇文章里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站在不同角度,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另外本文的语言简洁易懂,也很值得学习。 依据5: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册学过说明文,对于说明文这类文体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掌握得还不错,对于说明顺序,尤其是逻辑顺序,理解得还比较模糊,另外,对于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以前也训练得也不多,因此,这两点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的盲点。 (二)学习目标陈述

1、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2、能从不同角度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 3.朗读重要的句、段,谈谈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堂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和2,设计两个大问题, (1)找一找,理一理。分别说说两篇短文的顺序。 (2)让学生思考: a.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b.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c.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d.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e、本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f、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g.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从文章整体和局部入手,加强学生对逻辑顺序的把握。 2、针对目标3,设计四个活动,(1)画一画,评一评。(2)听一听,说一说。(3)比一比,谈一谈。(4)读一读,赏一赏。让学生展示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和批注,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3、针对三个目标设计一项综合性评价作业:写一写,用一用。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原理或现象,重点检测学生对逻辑顺序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四)课堂评价设计 目标1: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目标2: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 yū泥zhuó清涟xiè玩xiǎn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 ?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彳教学方注柑寻 教法指导: 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 (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 语言要凝炼。 2. 扣住文段核心。 3 ?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 ?字音字形 德馨(x I n) 苔痕(h e n) 案牍(d u )西蜀(sh u) 2. —词多义 鸿儒(r u) 词类活聊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 背景介绍 文U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咼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 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 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 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 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 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 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 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导学案

8.短文两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理解作品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积累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瞬.间旸.谷皓.月一撮.灰姮.娥夸.父 二、合作交流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何却异常的“怀恋”?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10 组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强化朗读,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培植学生的博爱心灵。 重点难点:语言的形象美,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四字词语 炽.热执拗.馈赠 ..真谛.天穹.璀.璨.镶嵌 ..绽.开 ..憔悴 翱.翔纤.细心扉.酷肖.长吁.短叹彻夜不寐.千山万壑.夜阑.人静 二、合作交流 1.《浪之歌》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其中“海岸”“爱情”“空气”各代表着什么? 3.“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中“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分别指什么吗? 4.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5.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6.《雨之歌》主要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我哭,山河却在欢乐。”为什么? 8.如何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3 短文两篇学案及练习题

3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生命的意义。(重点) 3.学习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一、课前预习(3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汉字。(6分) 收liǎn()短暂.()卑()微 宽shù()聒.()噪一丝不苟.()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16分) 蝉()()敛()()恕()()微()()禅()()剑()()怒()()徽()()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8分) ①收拢,合拢。()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5分) 二、课堂巩固(32分) 蝉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6.文章里作者对蝉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 7.文章首尾两段有何特点?如何体现?(6分)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6单元27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2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 学案 内容预览: 27.短文两篇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陵与其奇者()荇() 寝()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短文两篇》导学案

14.短文两篇 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培根,国哲学家、家,著有等。中国人最熟悉他的一句名言是;马南邨,原名,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狡黠.()滞.碍()吹毛求疵.()矫.健() 诘难 ..()()味同嚼.蜡()咀嚼.()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怡情 ..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 (3)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 ....之人。 吹毛求疵: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 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确定这两层含义的根据是什么? (二)问题研究 1.在《谈读书》中,作者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灵活而又生动,试举例说说。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的异同,并进行总结。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的方法的。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哪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3.古人爱读书,留下许多典故,如“闻一多醉书忘婚、苏舜钦以书下酒”。试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下面。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做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 内容预览: 二二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何随之有

《短文两篇》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 为邓林。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这是我国第一 部,文中的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 喻 。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饮于河、渭():北饮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3、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自行翻译课文。 5、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6、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7、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这篇神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习笔记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 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时期编制的,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寓言选自此书,这篇寓言是 《》,后来人们从这篇寓言中总结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昔者:颛()顼():怒而触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星辰日月移焉: 尘埃归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 尘埃归焉: 3、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自行翻译课文。 5、这篇神话中解释日月星辰之所以会斗转星移、东升西落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认为江河湖海之水都流向东南,这又是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学案导学 1. 积累生字词和文学常识,掌握字音、字形,提高文学修养。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日”和“月”的象征意义。 3. 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所寄予的理想。 先学后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姮.娥()皓.月()一撮.() 宁.愿()隅.谷()奔.月() 2.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每一天在微露的晨曦中悄然而至,在zhàn()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清凉的早晨里我们遨游书海,zào()动的青春中我们释放激情。打开一页水墨的文字,我们穿yuè()六月深邃的天空,倾听灵hún()深处的声音。 3.巴金,原名,现代文学家,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4.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1.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 2.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 义? 答: 3.“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 诗句?

答: 4.在《月》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用意? 答: 5.《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 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这两篇短文主题的理解。 答: 当堂达标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瞬间()皓月()后羿()一撮() 2.(1)巴金原名__________,著名的小说有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年以回忆性散文随笔《__________》最著名。 (2)在《日》中,作者主要写__________ ,同时提到了__________;在《月》中,作者主要写__________却同样提到了 __________。 3.请你说说文中“光明”和“寒冷”的特殊含义。 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从“夸父逐日”和“常娥奔月”这两个神话故事中选择一个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要求用一至两种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语文:6.27《短文两篇》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6.27《短文两篇》学案 1.答谢中书书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五色交辉()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13 《 短文两篇》学案

十三短文两篇 《活板》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情境创设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手上是一个印章,上面的字排列组合都是固定的,如果把印章上面的字拆开来就成了一个个字印,一字一印,可以排列组合,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活板》一文。 释题并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它是有关活字印刷术的最早、最相近的记载。活板,就是活字版。板,同“版。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自主学习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四、交流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以松脂和.纸灰之类()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 燔.土()用讫.()以手拂.之()予群从.() 2、解释加点词语 盛.为之布衣 ..毕昇 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殊.不沾污持就火炀.之字平如砥. 素.无备者旋.刻之 用讫. 3、辨析词义 唐人尚未盛为之每字为一印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欲印 又为活板每字皆有数印 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 满铁范为一板不若燔土 未为简易 每韵为一帖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翻译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持就火炀之。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 讨论明确: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2、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3、“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讨论明确: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4、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印刷→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5、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