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2.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

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三、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苏教版2014年秋季改版教材的内容,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篇1 巩固应用,进一步内化策略,我在作业纸上设计了一组练习题,并且明确要求学生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条件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学过程中还不够完全放手,例题教学时间有些偏长,导致后面学生做练习时间紧凑,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还应进一步明确核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进一步做到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且要及时抓住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挖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篇2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苏教版2014年秋季改版教材的内容,在本课的尝试教学中,我分一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本课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很

有个性,简单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二、理一理——分析关系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做“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做一做——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有的填表,有的列式,都能正确解决。 四、想一想——回顾反思 通过回顾反思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种策略在解题中的优势。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然后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例1,第72~7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 理解题意。 (1)说一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想一想,哪个条件需要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3)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是什么意思吗? 3.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1)根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同桌相互说一说。 (2)交流反馈: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像这样从条件想起,根据数量关系确定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自主解答。 (1)选择填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反馈、小结:不同的解答方法,求出的结果都符合题意,解答都是正确的。 5. 过程回顾。 (1)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是从哪里开始的? (2)总结: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边读边想,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每个条件、问题的含义。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做出安排和打算,然后列表或列式找出答案。像这样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联系旧知,丰富体验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1)“从条件想起”这个策略咱们是第一次用吗?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2)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3)小结:其实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策略。 2. 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 (1)读题,怎样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 (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检验: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吗? 四、练习运用,加深感悟 1.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1)你能根据题意在图中做出标记吗? (2)展示交流:你是怎么确定芳芳和兵兵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的? (3)回顾:题目中画出的示意图也是条件的一部分,我们要仔细看图,读图,用图,边看边想,就能充分利用所有已知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木镇镇中心小学李铜祥 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2.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

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三、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第二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2) 一、引入课题 1、回忆策略 激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分析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2、引入课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先求出什么问题,再联系其余条件求出问题的结果。(板书:条件→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主要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策略 1、理解例题题意。 让学生独立读题,想想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画线段图: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样?(画线段)提问: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4页,先按条件在图中填一填,再看图和同桌互相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填写后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教师在线段图上表示)谁能看图把题里的条件和问题说一说?(学生复述条件和问题) 2、运用解题策略 交流:①看图思考,你打算怎样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②你是怎样想的? ③你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交流并理解:可以根据绿花有12朵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2倍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3、列式解决问题 引导:想到了先求黄花朵数再求红花朵数,(点PPT)那每一步怎样计算呢? 交流:求黄花的朵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求红花的朵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数量关系式) 请大家在书上列式解答。指名说算式,判断,集体口答答句。

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

从问题想起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资源分析与链接: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根据问题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理清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前置学习单 一、根据问题分别说出数量关系: (1)松树和柏树一共多少棵? (2)还剩多少米路没有修? (3) 松树比柏树少多少棵? (4)找回多少元钱? 二、解决问题: 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从条件想起”的两大关键点“找关系、理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策略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感悟策略 1.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理解条件的含义。 引导:读了这些条件和问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什么叫“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启发:能说完吗?如果我们用带有数学符号的式子来反映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第一天摘桃数+5个=第二天摘桃数

第二天摘桃数+5个=第三天摘桃数…… 小结:你看,在这样一个简洁的条件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认真去读清楚、想明白。 3.说思路。 提出要求:理解了这两个条件的意思,你打算怎样解决?同桌两人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 明确:先求第二天的,再求第三天的、第四天、第五天的。 5.提出要求: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得到结果。你可以填填表,也可以列算式。如果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写下来。 6.沟通填表与列式的关系。 7.反思提问:无论是列表求出结果,还是列式求出结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8.小结并完善板书:我们就是这样,从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想起,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往下推,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二、变式沟通,形成策略 出示问题: 小猴第一天摘30个桃子,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少摘5个,第三天摘多少个?第五天呢? 小猴第一天摘10个桃子,以后每天摘的个数是前一天的2倍,第三天摘多少个?第五天呢? 1.提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你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吗?想一想,刚才分析题目的过程对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启发吗?选择其中一题在头脑里想一想,你打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列表或列式做一做。 2.组织核对与汇报,重点突出学生的思路。 3.提问:由一道题变两道题,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同学们还能一下子解决问题呢?有什么窍门? 4.小结:无论条件怎么变,我们都是从条件想起,根据条件间数量的关系,一步一步朝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靠拢。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丨苏教版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线段图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小朋友看屏幕已经知到杨老师今天要教大家解决问题的策略,那大家回想一下,之前学过那些策略呢?(从条件想起)对于这些策略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从条件出发来思考的策略(板贴)。

在此之前,杨老师要先考考大家。(出示引例)给大家10秒钟时间思考,开始。 (题目消失)师:谁能告诉老师那个球队人数最多,哪个球队人数最少? (无)没有人会吗? (少)只有这几位同学会吗?其他的人呢? 师:很多同学可能在心里说:杨老师,我真的很想回答,可我真的连题目都没有看完。10秒钟时间是有点少,那如果我告诉你们只要给你们5秒钟,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哪个队人数最多,哪个队人数最少,你们信吗? 生...... 师:那我们试试看。 出示线段图,5秒后隐去。(应该会有多人举手) 点名回答(错)有不同意见吗?(对)同意吗?这次为什么你们都看出来了呢? 生(文字变成了图) 师:什么图----线段图 根据刚才的体验说一说使用线段图有哪些优点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丨苏教版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白解决问题要学会:理解题意--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反思总结这个解决策略。 一、导入。 引: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 故事:一天,天气晴朗,一群可爱的小猴来到草地上,他们一起踢球,玩的很开心,突然有一只小猴一不小心把球踢进了一个树洞里。小猴们可着急啦! 问:你能想办法帮小猴把球从树洞里取出来吗? 生答。 生:用树枝,请大象帮忙,灌水(办法想的不错) 问:你们想知道小猴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场景描述:小猴往树洞里灌水,水灌满了,球就浮上来了,小猴高兴的拿到了球。 小猴用的是“灌水取球”的方法,“灌水取球”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数学中也有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板书揭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策略 过渡语:小猴不仅聪明,而且也爱劳动,他们来到果园里帮妈妈摘桃。(边说边出示场景图。) 1、读题。 2、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板书:条件) 追问:“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先让学生说,再出示课件。 (第几天比第几天多5个、第几天比第几天少5个、第几天加5等于第几天。)及时评价和引导。如:比如或还可以怎么说,或具体说一说。 引:除了这样理解还可以怎样理解?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3、问:题中的条件已经理解了,那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问: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最新苏教版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解决生活问题很有策略,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

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

解决问题策略(从条件想起)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解决问题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 第71~72页的例1,第72~7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从已知条件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合理使用列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的过程和特点,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并通过关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突出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运用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怎么理解“策略”? 2.出示:小猴摘桃图,找出两个条件,尝试提出问题,并解答。 3.小结:两个条件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板书“从条件出发”。 二、探索交流,感受策略 1. 改变第二个条件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怎么理解?同桌交流再汇报。 2.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例题的两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助研讨。 4.学生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选择填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一:填表 方法二:列式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2)提升方法三 第三天:2*5+30=40 第五天:4*5+30=50 理解2个5表示什么意思?4个5呢? 师:如果我想知道第100天摘了多少个桃可以怎么计算? 5. 回顾反思。 在今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间,你有什么体会? 首先要“理解题意”,我们可以“从条件想起”。 然后我们就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解答问题”,可以用上“列表”的方法,也可以“列式”,还可以“画图”。 三、联系旧知,丰富体验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1)先出示第一幅图,说一说 根据()和(),求出()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 再根据()和(),求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苏教版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条件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 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尝试回顾反思,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审题、严密思考的学习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游戏导入——数字陷阱猜老师年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猜年龄的游戏,如何? 小结:看来,我们不仅要关注到单个信息,而且要将多个信息建立联系,从而解决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猜谜也有相似之处。 活动二【讲授】引导探究 1.关注条件,感受联系。 (1)师:马上圣诞节了,我们和大家喜欢的圣诞老人一起踏上快乐的数学之旅!圣诞老人带来一个神秘的百宝袋,请哪位同学来帮我点开百宝袋,看看里面有什么。(点击圣诞老人的宝盒出示两条件) (2)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小结:看来只有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才能解决一个问题。 (3)出示第三个条件,整理条件 师:整理整理,让我们一下子清楚地看出三个条件之间的联系?结合三个条件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4)出示问题:红花有多少朵?学生自己能读一读。

2.依据条件,尝试画图。 (1)讨论如何画图 师:这里这么多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画图来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打算怎么画?同桌说一说。 (a)画示意图(三角形、圆形……) 师:对这种画法有什么要说的? 小结:虽然直观,容易理解,但太麻烦。 (b)画线段图 教师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画的线段图,讨论中完善线段图,学生尝试完成线段图。讨论:为什么先画绿花?接着画什么花?为什么?红花怎么表示?多7朵画这么长可不可以?为什么?最后标上问题。 (3)看线段图,完整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3.自主解答,感受策略。 (1)独立完成。 师:根据线段图,说说如何解决“红花多少朵?”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完善:可以根据绿花有12朵和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先求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多少朵。 (2)交流:你的每一步如何算? 追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哪一步计算,怎么想到的? 4.回顾反思,揭示策略。 刚才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小结: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然后从条件出发,一步一步想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 5.改变条件,方法迁移,加深认识 (1)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 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3)校对交流。 师:计算过程对不对?用了什么策略,怎样想的? 6.比较归纳,感悟方法,明晰策略。 讨论: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点呢?又有什么相同?

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从条件想起”的两大关键点“找关系、理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策略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来自哪个学校?怎么称呼我吗? 那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生齐答: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相信这节数学课上同学们都能做到这一点。 2. 师:现在老师这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有信心吗?(有)请看大屏幕。 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师:这个问题你能马上解决吗?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说的? 生:少了个条件(课件出示:条件)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条件(出示: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2.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请你选一个填进去,使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你打算选折哪个条件呢? 生:我选第一个 师:那现在你能很快的算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了吗? 生:30+5=35个 师:对吗?(对)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选了第一个条件,而不选第二个呢? 生:问题问的是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师:那要了解第二天和哪一天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啦?(第一天) 二、教学例题,感悟策略 1.理解条件的含义。 谈话: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条件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参三年级上册地71~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科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做个游戏,想不想玩? 预设:想。 请小朋友们猜猜老师今年有几岁? 预设:28、30、43…… 师:你们猜的都不对,老师悄悄的告诉你,老师的年龄是9的3倍。 预设:27。 师:咦?刚才小朋友们都没猜对,现在为什么猜对了呢? 预设:因为老师给了我们条件。 师:你回答的真棒!看来想要准确地猜出老师的年龄,需要一定的条件。 有了条件,才能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根据条件来解决接下来的数学问题。 二、新课授入 1,出示情景 教师读题。 问:通过读题,已知了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 指名多名学生回答 预设:已知了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师:你读题可真认真!我们一起来把题中的条件读一读。(学生齐读) 问:条件读完了,你能解释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吗?(板书: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回答。 。天多摘了5个桃…… 师:这个就是这个条件包含的隐含意思。我们发现,看起来是简简单单的5,其实一点儿也不简单。他表示的是后一天摘的桃比前一天多5个。 也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个桃,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了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了5个桃,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了5个桃…… (投影出示: ) 2,体会新知 师:我们已经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关系,你能说说怎样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板书:理清思路) 同桌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说一说。 (投影出示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真棒!其实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来说:根据什么和什么得出什么,再根据什么和什么得出什么。 预设:根据第一天的和多5个得出第二天的;再根据第二天的和多5个得出第三天的…… 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齐说。 问:我们已经会求第三天的个数了,那第五天的呢?你照样子接下去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多名) 学生齐说。 预设:根据第三天的和多5个得出第四天的;再根据第四天的和多5个得出第五天的。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表格隐藏掉,你还会照样子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先通过读题目,从已知的条件中理解了题意,并且理清了思路,接下来我们还要解答问题(板书:解答问题)你能通过填表或列式解答来解决这道题目吗?(板书:列表、列式)下面请打开数学书至72页,选择一种完成在书上。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 多5个 多5个 多5个 多5个 第一天的 多5个 第二天的 多5个 第三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