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中国对苏美外交政策的特征与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中国对苏美外交政策的特征与启示冷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是不断变化着的,在大部分时段是十分严峻的。一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先后或同时成为我国安全的重大威胁,中国的一些邻国受大国的幕后指使,如印度和越南等,也因历史和边界等问题同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国际安全和周边安全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并推行的对外战略,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外交政策。本文旨在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影响外交政策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探索上述特征和因素对我国今后的影响。一、严峻的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总体上较为严峻。这个时期有三大特征:一是中国在东北、东部、东南三方向面临着重大的安全威胁,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推行遏制政策所造成的;二是中国北部边陲十分安全,这得益于中国对苏联的“一边倒”政策及其两国间的同盟关系;三是中国政府推行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睦邻外交,促成了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好转,使得外交环境在50年代中后期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主要威胁。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2、中国北部边疆安全可靠。建国后,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中国的争取下,中苏两国于1950年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加强两国友好合作、保障两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若干周边国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达成了一系列解决双边重大问题的条约、协定或谅解,有助于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外交环境。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参加亚非会议期间,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

名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周边国家的好评。

二、险恶的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环境处于极为险恶的状态。中美关系在整个60年代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进入60年代,苏联对中国交往中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步发展,1958年,苏联要求中国建立长波电台;还提出利用中国海岸线长的有利条件,建立一支联合舰队,这些要求都有损于中国国家主权,被中国严词拒绝,使中苏关系日趋紧张。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美苏还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支援印度推行反华政策,从而在南方加大了对中国的压力。苏联逐渐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来源。。

中国政府从最坏的形势出发,推行“两条线”对外政策,不仅反美,而且反苏。自60年代中期始,受国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国在外交上以意识形态划线,使中苏两党的分歧公开化了,并不切实际地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现代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的口号,四面出击。

三、转机的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外交环境总体上有所好转,但依然十分严峻。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极为险恶的外交环境,中国开始调整对外战略,改变四面出击,到处树敌的做法,明确苏联是中国的主要威胁,适时调整中美关系,放弃对一些亚非拉国家内部革命的支持。到80年代初期,由于中美建交形成战略关系,美国对华军事威胁逐步消除,但苏联仍对中国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军事压力得以缓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双方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即必须对付苏联这个日益增大的威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美国政府在实行20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之后,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同样,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那时侯,

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而美国在亚洲战略上收缩和保守的倾向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定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撤走了在台湾的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这标志着中国在东部和东南两个方向面临的持续20年的军事压力基本消除,中国的安全环境得以大大改善。

整个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继续加强在中苏中蒙边界地区的军事力量;二、支持或扶持中国周边国家越南等国作为反华前哨基地,形成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迫使中国屈服;三、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在西部方向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在这三大障碍中,对中国安全构成新威胁的是苏联扶植越南反华。中国南部边境方向出现了一个新的外交威胁源。

四、势头良好的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外交环境出现良性发展趋势。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发生变化、采取不结盟的独立外交原则、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同美国拉开距离,与苏联改善关系,这样中国的外交环境大大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联合美国等对抗苏联的“一条线”战略,不仅不利于中国成为美苏之外的一支独立而又重要的国际力量,而且不能充分保障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中苏关系缓慢地正常化进程,是随着苏联逐步减小对中国的压力而一步步地实现的。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并发表《中苏联合公报》,标志着中苏关系重新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重新实现了正常化,不仅消除了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的重大威胁,而且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了睦邻友好关系的步伐。从此也消除了中国周边各个方向上外国对中国安全的现实威胁。

五、分析与启示

冷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阶段特征表明:四个因素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发展:1、总体国际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