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第9课 桃花源记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里说他“好游山泽”。
打算,计划。
随即,不久。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导 学
没有实现。
一
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这里是“访 求、探求”的意思。
(3)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 导
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
导
全,都。
妻子儿女。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学 一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
不要说,更不必说。 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
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
导
学
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
一
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
人说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
学 一
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
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
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初读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 )/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背景链接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 421年,当时陶渊明57岁,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他拒绝同刘裕 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因此作者借文抒怀,塑造了 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和美好情趣。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短 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 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 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1.找出本段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的美景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
景物?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景色奇丽 幽深隐蔽
溪流 桃林 芳草 落花 高山
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花林,渔人 又有什么感受呢?从哪里能体现出来?
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 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 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文 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 乐,开创了“田园诗派”,后世称他为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
2、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然俨然阡陌造诣
3、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子。“屋舍俨然”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课文分析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离开世外桃源
表示事件已经发生,
已经,既以后出,得找到其船,沿便着,扶顺向着
代词,代渔人
先前的
路,处做处记志号 之。及到 郡下,
代词,代路
拜诣见太守,说如此。太守立即即
派遣遣 人代随词其,代往渔人,寻先向前 所所字志结构,
南阳刘子骥,高尚句士末,也表判,断
代词闻,代之这件,事 欣 然表计规划 往 。 未 果 ,
作
,
男女衣
着
全,都
,悉如
外
人
。
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孩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走进世外桃源
()
就
见渔人,乃大
惊
,
问所字(结)构,所不译从来。(详)细地具
答
之
。
()便
对……感到惊讶
代词,代桃源中的人
同要“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全,咸都来打听问消息讯。()自
云说 先
世
回
避秦
妻子和儿女
时乱,率妻子
邑乡人邻
来
此与人绝世隔境绝,的地不方 复出焉于,是,遂就
与
外
人
间
断绝隔往。来 ()问今是何世,竟乃然不知有汉,更无不必论说魏晋。此人()一介一词为,对,向
()
具所言字结所构,闻不,译
()感皆叹,叹惋惜惋。
余
人
(
邀请
)各复延至其
家
,
皆
出
酒食。
()停数日,辞离去开 。此中人动词语,说()云:“不足介词为,外对,人向 道也。”
桃花源的真实性
奇
探索桃花源
桃花源真实存在吗?
美好的桃花源真实存在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阅读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在书中或梦中遇到过一片理想的净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的生平。这是一篇描绘理想生活的文言文,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课文,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文章结构和创意写作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虚词的运用,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关于文言文阅读理解,尽管在课堂上我已经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重点词语和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其次,在创意写作环节,学生们虽然积极参与,但部分作品仍然显得有些生硬,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不够熟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们多加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提升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桃花源记》,使学生能够:
1.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解析技巧,形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导入新课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外桃源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
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生:记是指记叙文。
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
【屏显】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
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
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
看要求——【屏显】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
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
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
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
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
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
谁来挑战任务二?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
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
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
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桃花源·桃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
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
(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屏显】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疏通文章
一、疏通第4段文意。
1.请大声诵读第4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2.说说对这段文章的理解,做好笔记。
原文: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 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 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 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 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 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争取它们解决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说说对这段文章的理解,做好笔记。
原文:
南阳刘子骥,高 尚士也,闻之,欣 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译文: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 洁隐士,听说这件事后, 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了。 此后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 源了。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 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 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争取它们解决掉。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 乱、黑暗,没有过上安定和 平的生活而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阅读《9桃花源记》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阅读《9 桃花源记》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桃花盛开、溪水潺潺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发学生的视觉兴趣。
2.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3.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丽。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世外桃源”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聆听教师介绍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对即将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引导和知识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指导:•教师首先进行全文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进行分段朗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节奏。
2.内容解析:•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中桃花源的环境描写、人物活动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3.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如“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渔人找不到再次进入桃花源的路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和向往。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生词难句。
•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看法。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朗读、讲解、讨论和拓展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环境描写:•桃花盛开、溪水潺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物活动:•渔人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渔人离开并试图再次进入•主题思想:•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四、作业布置1.背诵《桃花源记》全文,并默写其中描写桃花源环境的段落。
部编人教版(作业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2.【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豁__然__开__朗__”一词相仿。
2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乙文参考译文】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他)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 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 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刘子骥)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 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 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 在哪里。
C.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芳草鲜.美.
古义:_新__鲜__美__好__ 今义:_食__物__味__道__好___
(2)阡陌交.通.
古义:_交___错__相__通 今义:原__是__各__种__运___输__和__邮__电__事__业__的__统__称__,__现___仅__指__运_ 输事业
今义:连___词__,__表__示__在__任__何__条__件__下__结___果__都__不__会__改_ 变
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3.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
4.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课文背诵、词语填空、作文练习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文学素养。
2.语言表达: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文化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为何向往世外桃源。
5.课文解读:深入剖析课文,探讨桃花源寓意,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6.创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性创作,如编: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桃花源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如“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如编写一个以桃花源为背景的小故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词语积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等,并学会运用。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文化理解:了解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认识世外桃源的寓意。
举例解释:
-文言文阅读:通过分析课文,学生能够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理想境界,认识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批判。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阅读 9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
文山先生——
•
易安居士——
青莲居士——
亮出你自己:就自己所知道的给全班同
学介绍“记”及作者陶渊明
• 一.你知道“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 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
作者还在记载事物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 二. 你知道陶渊明的那些作品或相关诗句? • 代表作《归田园居》、《归去来辞》等。 • 三.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说出来和大家交
•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
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 毛泽东在《登庐山》中有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 年变迁,中国人民凭着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学生自读课文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 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 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 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 明。” ——朱熹 语
学生默读并疏通文意
• 依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运 用组词、替换、保留、加减 法翻译课文
•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
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请简要说说本文的线索及主要内容
•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 环境优美的桃花源和桃花源中幸福安乐的生活。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第九课 《桃花源记》部编教材八年级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后附)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材及课标分析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回忆思考
学生联想
学生思考
交流
学生积累
学生回忆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积累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
备建议)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能力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案序号: 课题:9、桃花源记 备课日期: 年班:八年级教学目标:1.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3.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1.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极言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
东晋末年,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外桃源!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习这篇文章。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见课件)(见课件)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投影展示】下面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范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由张养浩的诗歌入手,直切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铺陈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热情。
对于年代久远的陶渊明及其背景知识的介绍,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氛围之中。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9、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黄发:借指老年人 两个借代 垂髫:借指儿童
四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全、都) 缘=扶 (沿着、顺着) 要=延 (邀请) 乃=遂 (于是,就)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桃 花 源陶 记渊
明
全国有许多叫作“桃花源”的地方——
庐
山
“
桃
花
源
”
湖
南
桃
源
县
“
桃
安徽歙【shè】县的“桃花源”
花
源
”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还是人 们对某地美好风光的赞誉“世外桃源”, 都有着同一个出处——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 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 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渔人)便离开小船,从小口 进入。起初时,洞口很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 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满院春色尚留香 望君珍惜韶华 莫负春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②得其.船
B.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C.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D.①遂.迷,不复得路
②遂.与外人间隔
解析: A 项:①自己的;②自己的。B 项:①动词,寻找;②副词,随即,不
久。C 项:① shě,动词,舍弃;②shè 名词,房屋。D 项:①最终;②于是。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学透初 中
第三单元
第9课 桃花源记
目录页
01.抓基础 02.练考点
03.提能力 04.培素养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陶__渊__明__,世称_靖__节__先__生__,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 号_五__柳__先__生__。本文原是他的《_桃__花__源__诗__》前的序文。本文以_渔__人__进__出__桃__花__源__为线 索,以_时__间__为顺序,按照发现桃林—_访__问__桃源—_离__开__桃源的顺序来记叙渔人的所 见所闻,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_对__立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自__己__的__政__治__思__想_____ (_社__会__理__想__),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阡陌交.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未.果.,寻病终。 D.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解析: A 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B 项“妻子”:古 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C 项“未果”:没有结果, 意思是没有实现。D 项“鲜美”:古义:颜色新鲜美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甲】____________。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 “一处桃源一陶翁”。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 折腰,离开官场。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终于他在弃彭泽令回 家 16 年后的 57 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 断去寻找;他勾(lè)________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 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是:_夹__岸__数__百__步__,__中__无__杂__树__,__芳__草__鲜__美__,__落__英__缤__纷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_土__地__平__旷__,__屋__舍__俨__然__,__有__良__田__、__美__池__、__桑__竹__之__属__。__阡__陌__交__通__,__鸡__犬__相__闻__。_ (3)《桃花源记》中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如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__然___开__朗_;源于本文且借指理想中的美好 世界的成语是世__外__桃__源__。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3)结合语境,“被审美的汁液浸泡”“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描绘了一幅山 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给出 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表述的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不同的理解认 知。故选 B。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8.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率__领__妻__子__儿__女__、__同__县__的__人__,__来__到__这__与__世__隔__绝__的__地__方__,__不__再__出__去__了___,__于__是__与__外__面_ _的__人__隔__绝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问__现__在__是__什__么__朝__代__,__竟__不__知__道__有__汉__朝__,__更__不__必__说__魏__朝__和__晋__朝__了__。_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5.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解析: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ìn)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 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 到桃花源。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ìn)浸__泡
勾(lè)勒__
(2)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A.喜闻乐见
B.脍炙人口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解 析 : (1)“ 浸 泡 ” 的 “ 浸 ” 不 要 写 成 “ 侵 ” , “ 勾 勒 ” 的 “ 勒 ” 不 要 写 成 “靳”。 (2)“喜闻乐见”的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是比 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这里是指《桃花源记》被人们赞美和传诵,所以应 填“脍炙人口”。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便要.(yào)还家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D.后遂无问津.(jīn)者。 解析: “要”同“邀”,应读“yāo”。
上一页 主页 下一页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问所从来,具.答之。 解析: 题干中“悉”字译为“都”,而 D 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 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