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公众监督政府的工具。预算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之一。我国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政府的一切收入和支出及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秉承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预算必须是全面的、预算的信息必须是具体的、预算应遵循法定程序,我国实施《国家预算管理条例》、《预算法》,实行复式预算。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后,在我国政府预算领域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各项改革通过实现公共财政所要求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提高预算的完整统一性、规范准确性、安全可靠性、科学有效性、公开透明性和政策能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回顾可以知道1999年至今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时期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标志着财政体制深化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新一轮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也随之启动。1999年9月,财政部在《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中指出,2000年将选择部分中央部门作为编制部门预算的试点单位,细化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草案的内容。这表明,预算制度改革逐渐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其目标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构造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

1.实行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解决的是财政性资金的分配问题,可以综合反映部门预算及部门所属单位全部财政资金收支状况并细化预算编制,在编制方法上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先进的方法。部门预算改革在中央本级和全国各地方政府普遍铺开。这一改革将把分散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分配权逐渐集中到财政部门,从而在政府内部增强行政控制和预算的透明度。

2.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的财政体制改革。在部门预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中央政府于2001年正式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并在全国逐步推开。到2005年,中央一级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已在政府所有部门全面推开,地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目的,是在部门预算确定后,确保严格和规范预算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部门通过建立一个以单一账户为核心的集中型国库管理体制,来取代分散型财政管理体制,由财政部门从外部对各个部门的支出决策和支出活动进行控制,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和高效。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2002年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政府采购法》,在集中国库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中、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以解决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方式问题。在这之前各支出单位的采购是分散进行的,弊端非常明显。政府集中采购方式建立后,构建了以

《政府采购法》为核心的法规制度体系,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建立了中央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有力确保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公开和效益。

4.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我国原有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分类方法是计划经济时期参照苏联模式确定的,后来虽做过一些调整,但其基本分类方法一直与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别。自1999年起,财政部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构建适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2004年,财政部完成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前期设计工作,2005年3月,开始在中纪委、科技部、水利部等中央部委和天津、河北、海南、湖南、湖北等省进行试点,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

5.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加大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力度。1999年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对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2002年,34个中央部门已进行了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行该项改革。2004年,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范围、清理整顿收费项目、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管理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上述各项预算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我国1999年以来实施的各项预算改革措施相辅相成,规范了预算资金范围界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预算管理环节,初步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框架,并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约束方面显现出良好效果。

虽然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约束方面显现出良好效果。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政府预算体制改革上的不足, 我国的预算改革是沿着由易而难、逐次深入的路径展开,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往往容易受到传统路径依赖的影响.

1、预算管理不到位,给腐败行为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按照中国现行的《预算法》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全国人大,不需要事先报批。无需审核就可以动用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资金,这就利诱政府各部门保守预算编制。无法保证这些钱不被胡花乱造,资金究竟流向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方面,还是流向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都未可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钱会不会通过一些隐姓埋名的项目最终流入小部分人手里。

2尚未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管理体系。

政府预算基本调查数据不够准确、真实,不能正确反应各部门正常消耗的实际水平,因而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经常性支出的定额体系。在项目支出上主要是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监控,使财力在部门之间配置不够合理,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

3、资金究竟流向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方面仍需提高,难以给民众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业压力增大,老百姓被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四大难题”压得

喘不过气来,“国进民退”已经成为大众热议的问题。老百姓越来越感受到不公平的经济增长,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4、预算缺少透明度,缺乏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对我国财政透明度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评估,作为该研究项目的首个评估报告,《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将中国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聚焦在中国省级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之上,对全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的透明度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评分和排序,结果显示全国只有福建一省透明度状况是合格的。这样的结果对于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来说是不乐观的。政府的每一笔预算究竟用于何处,这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但是普通民众无处关注,政府并不把这些预算所用之地向人们详细公开,

这种低透明度、监督机制空置、管理不够到位等现象必然衍生出诸如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分配公平程度等问题,预算报告编制粗化则更是顺理成章的现象。针对政府预算的现状问题,结合所学政府预算知识,在安排未来的政府预算过程中,我有如下建议:(一)根据财政实际情况,严格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作为政府首脑在安排预算时,一定要尽可能减少以至扼杀官商勾兑、钱权交易的机会,对这种腐败行为坚决打击,好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纠正社会风气,以一个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的姿态,给每个人可以靠个人奋斗、公平竞争创造成绩获得应有利益的市场空间与动力,做到全社会的公平分配。

(二)提高预算报告的编制的准确化、具体化、科学化水平。避免预算粗糙问题, 相关部门应将各项数据明确详尽地显示在预算报告中。通过分析总结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 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各种因素, 客观分析本年度国家计划对预算的要求、本年度国家有关政策对预算的影响, 对未来年度的政策目标进行仔细研究与评估,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把预算收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三)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政府的任何安排都应将民生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安排政府预算也是如此。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作为政府首脑,在安排预算时应该考虑把更多的钱用到那些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可以增加就业的产业中去,用到那些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就业的产业中去,给普通民众的就业、创业提供宽广的市场空间和有力的政策后援。

(四)向社会公开政府预算,接收公众监督。政府应该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备的预算编制系统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切实落实“阳光财政” .

如此一来,才能让公民、舆论监督政府,杜绝违规和腐败现象,让经济发展的“大

蛋糕”公平分配到社会的每一个人,也让纳税人明明白白纳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

置。这样,才是政治体制真正的改革,实现真正的民主。以上是我对政府预算改革的回

顾与前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