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策略与效果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观察、个案、实验 法;长于学习者语 言系统的描写
研究对象 学科归属 研究方法
研究兴趣
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学习者语言系统 关注不多;关注儿 童母语获得心理过 程和机制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习得过程、 习得机制
认知科学
应用语言学
心理学、实验心理 学
通过学习所获得 的语言知识
(监控)
可理解的语言 输入信息
语言习得 装置LAD
习得 语言知识
语言输出
Schumann(1978)“文化适应模式”
• 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 W. Powell 第一次使用到 “acculturation”这个词,他在1883 年把“文化适应”定义 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 化”。而现在我们提到的文化适应,一般是来自Redfield, Linton 和Herskovits 在1936年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 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 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与 之相对应,已有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适应 过程对这些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移民或者暂居者的影响。
Mclaughlin信息加工模式;联结主义理论
• 认知心理学有两种研究取向: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和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 息加工系统, 而联结主义的研究与神经计算的历史渊源有 密切联系, 所以可以认为联结主义者采用的是“大脑类比 ” , 而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的则是“计算机类比”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在现代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基于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寻求更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回顾和分析,希望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习者在词汇掌握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
通过对不同的词汇教学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到最适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果。
研究还旨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词汇教学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总结,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改进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而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学习者掌握汉语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汉语词汇的学习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词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通过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汉语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在心理学视角下,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习得过程:研究词汇在二语学习者中的习得过程,包括记忆、
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揭示词汇习得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2.词汇习得策略:探究二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如
重复记忆、归纳推理和语境运用等。
研究发现不同策略对二语词汇习得的
效果和影响。
3.词汇习得难点:研究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
词形变化、词义辨析和词汇搭配等。
通过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困难,设计教
学策略和材料,帮助学习者克服障碍。
4.词汇习得环境:考察词汇习得的环境因素,如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背景、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等。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词汇习得的影响,并提
供指导教学的建议。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儿童词汇的发展及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3.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p:271.
[4]陈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李燕芳,解会欣,董奇.汉语儿童在阅读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的效果及影响因素[J],应用心理学,2008,(3).
[7]彭祖智等:《3-6岁儿童言语发展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学会1984年学术年会资料.
[8] 孙燕青,多媒体动画片语境条件下的儿童英语词汇学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
[9] 孙燕青,董奇.在多媒体语境条件下词类对儿童英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
[10]田秋香.不同加工层次对小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5.
[11]引自史慧中:《3-6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见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P:103.
[1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p:20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词 汇 知 识 包 括 词 语 的 结 构 、 存 储 、搜 索 、 提 取 与 遗 词 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与 心 理 词 典 研 究 密 切 相 关 ,如 第 二 语 言 学 忘 等 , 更 接 近 心 理 学 研 究 。词 的界 定 是 词 汇 知 识 界 定 的 基 习 者 的心 理 词 典 存 在 一 个 还 是 两 个 词 语 表 征 系 统 。 多 数 研 础 ,要 排 除 干 扰 词 的 界 定 的 因 素 , 如 根 词 与 派 生 词 、 词 究 表 明 , 在 一 个 使 用 者 的 两 种 语 言 的 词汇 间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第 二 语 言 词 汇 习 得 研 究 在 国外 已 经 有 3 多年 的 历 史 , O
先 了解 这 些基 本 理 论 。 ( ) 词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一
我 国 开 展 的相 关 研 究 借 鉴 了不 少 国 外 的 成 果 ,我 们 有 必 要 界 定 为 在 了 解 词 语 意 义 的 能 力 与 为 交 际 目 的 而 自动 激 活
打 语感 和 论感 ,应 该成 为应 用 语 言 学 教师 的 教 学 目标 。 语感 是 想 到 很 多 : “ 击 、 美 丽 、道 路 、 游 泳 、洗 澡 、考 试 、 歌
对 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象 的敏 感 ;论 感 是 对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 唱 、 吟 诵 、修 改 、掩 盖 、 装饰 、单 独 、孤 独 ”等等 。继而 又 象 中包 含 的语 言 理 论 的敏 感 。培 养 语 感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地 想 到 ,有 的并 列 式 成语 和 四字格 也 是 如 此 。后 来 于根 元 还 总 前 前 发 现 有 研 究价 值 的 语言 现 象 和语 言 问题 ,培 养 论 感 ,有 利 于 结 出: 双音 节 词 里 “ 语 后 书 ”和 “ 书后 语 ”两类 ,第 一 学 生 提高 发掘 和提 炼 语 言理 论 、语 言规 律 的能 力 。
二语习得的论文

二语习得的论文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母语)之后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非母语)的过程。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无论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还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
2. 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2.1 习得假设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习得假设。
习得假设认为,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类似于母语习得过程,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使用语言的实践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这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所不同,后者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规则性学习。
2.2 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规则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被习得。
研究表明,学习者常常先掌握第二语言中最常用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结构,然后逐渐习得更复杂的语言现象。
这一假设对于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2.3 输出假设输出假设认为,通过积极参与口语和书面交流,学习者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这一假设强调了实际使用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沟通活动,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3.1 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和速度。
3.2 输入环境输入环境指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输入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语言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3.3 学习者动机和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状态对二语习得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动机和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4. 有效的学习策略4.1 意识化学习策略意识化学习策略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来提高语言习得效果的策略。
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现象、记忆规则和词汇等方式,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

(一)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 拉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 期提出的. 1,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 ,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成习惯的结果.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 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 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4,是视听法和听说法的理论根据.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不同点
1,习得的动力不同.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本能,是一种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持久不衰,有天然 的动力,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成人学习第 二语言有着各自的目的,这种动机受到意 志的支配,也是不稳定的,有时感到是负 担,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停止.可见, 如何不断地增强学习者的动力,成为第二 语言习得的关键.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不同点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这是最基本的不同,是由儿童和成人的年 龄差异决定的. 可见,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 人之常情,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 以后进行的.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及范围的大概情况如 何?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不同点
3,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立概念,形 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语言能力与思维能 力同时发展.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总的说来, 不需要从头另搞一套系统,而是需要学习一种 新的符号表达形式.因此,学习的过程不是让 实际事物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而是中间要经 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因此,第一语言对第二语 言的习得可能起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但是也 可能产生负面的干扰作用.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

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
1.词汇习得路径:研究者关注非母语者词汇习得的路径和顺序。
他们通过观察学习者在不同语言阶段中的词汇使用和掌握情况,分析习得过程中的模式和规律。
2.习得词汇特征:研究者研究非母语者在习得词汇时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例如,有些词汇可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似,易于掌握,而有些词汇则完全不同,较难习得。
3.词汇习得策略:研究者研究非母语者在习得词汇时所使用的策略。
例如,重复学习、使用词汇卡片、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等。
通过了解学习者使用的策略,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4.词汇习得测量:研究者使用各种测试和测量工具,如词汇量测试、词义测试、词法结构测试等,评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词汇习得情况。
这可以提供对学习者词汇水平的客观评估,并用于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语料库研究、观察等。
研究者可能使用群体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也可能使用个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一些具体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
总的来说,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旨在增进对非母语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如何习得和使用词汇的理解,以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词语搭配知识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词语搭配知识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词汇习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掌握大量的词汇对于提高语言技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仅仅记忆单词并不足以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词语搭配知识的学习同样关键。
本文将探讨词语搭配知识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目标语言。
词语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一种组合关系,它受到语法、语义和习惯用法的限制。
在二语习得中,掌握词语搭配有助于学习者更地道、更准确地使用目标语言。
词语搭配知识包括固定搭配和自由搭配。
固定搭配是指一些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词语组合,如英语中的“have a rest”等。
自由搭配则允许学习者根据语境和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词语,如用“take a walk”代替“have a walk”。
二语词汇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对词语形式、意义、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
对于大多数二语学习者来说,记忆单词是第一步。
然而,这只是词汇学习的表层阶段。
要真正掌握一个单词,学习者需要了解它的用法、搭配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语词汇习得途径多样。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听力、口语交流等多重渠道扩展词汇量。
使用语言学习软件、参加语言课程等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将词语搭配知识和二语词汇习得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写作能力。
以下是一些具体实践方法:建立词语搭配词典:学习者可以整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词语搭配,形成自己的搭配词典。
这样可以在写作时快速查找并运用合适的搭配。
观摩地道语料:通过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等,学习者可以观察和分析目标语言的地道表达方式,从而习得新的词语搭配。
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通过将目标语言与母语进行对比,学习者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语义和用法,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搭配知识。
创造语境:学习者可以模拟目标语言的使用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写日记等方式,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巩固和拓展词汇量及词语搭配知识。
英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策略

英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习得英语这门第二语言,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策略。
一、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
学习者需要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如英语电影、歌曲、纪录片等,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
例如,播放一部英语原声电影,让学生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的运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在自由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习者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会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话题、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单词时,可以采用单词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词汇。
在讲解语法时,可以结合生动的例句和故事,使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有趣。
三、注重听力和口语训练听力和口语是语言交流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要给予听力和口语足够的重视。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听力材料,如英语广播、有声读物等,让学生进行听力练习。
同时,鼓励学生模仿听到的内容,进行口语模仿训练。
此外,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
四、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获取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读物,如英语童话、简易小说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学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提高阅读效率。
五、强化语法教学语法是语言的规则,虽然不能过度强调语法,但适当的语法教学对于语言的准确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该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法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代表与文化精髓,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则是从国外开始,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汉语与中国。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不断地向纵深研究,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第二语言;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运用。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可以从起语义范畴与认知语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概念进行解读,就可以加强其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内容。
而且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与解释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借鉴认知语言系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寻求一个简单的学习途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一)不同词汇习得汉语言中的词汇包括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两种,前者是人们在交流与生活中必须的词汇,这类词汇的意思比较简单且明确,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们”,“你好”等,使用者可以熟练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后者则是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语,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常是在母语词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或者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从词汇习得的过程来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汉语词汇自身比较海量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会像语法一样有固定的规律,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的新词汇,使得整体汉语学习进程会更加零散。
而且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但不同意思的词汇,需要学习者逐步对其内涵加以区分,比如“jie shi”的拼音就包含“解释”、“揭示”、“届时”、“结实”等词汇,汉语的词汇学习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其内涵与外国人的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更加困难。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238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文/张璐瑶立起二语词汇与概念之间的较弱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词汇加工模型中词汇加工模型存在三个层面,即概念层面、标义词层面以及形式层面。
De Bot等人认为猜测词义的过程可以看作标义词位的建设。
在翻译时,二语学习者首先在形式层面将词汇与心理词典的语音以及形态进行匹配,进而激活相应的标义词位,最后该词位的语义信息进一步激活概念层面的概念进行匹配(骆涵 2006)。
但若是该词的形式信息无法激活相应的标义词,则需要高度语境化的输入来填补标义词位的空缺。
当空缺得到填补,词汇加工过程就能进入概念层面进而理解该词。
那么,在词汇加工模型中语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验证了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可行性,对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词汇加工模型没有明确标义词位的概念,未指出如何填补标义词位的空缺。
第二语言词汇发展和表征模型则支持二语学习者很难将二语词汇的最终表征形式做到与一语词汇相似的观点。
原因有二,其一,母语者通过高语境化的语言输入将词汇的足够信息整合入词条中,然而,二语学习者往往是通过课堂学习输入词汇信息的,很显然这种类型的输入无论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够。
其二,二语学习者往往通过以母语位基础的概念/语义系统运用目标语(骆涵 2006)。
但二语学习者在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极其依赖该系统。
此外,词汇习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形式阶段、一语标义词位调节阶段和二语词条整合阶段(Jiang Nan, 2002)。
从理论上讲,若提供高度语境化的语言输入,任何二语学习者都可以达到第三个阶段。
但是,实际上二语学习者极少得到高度语境化的语言输入。
三、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外部一、引言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多关注语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
然而,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并非只有语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才是语言问题的核心(Verhallen,Schoonen 1998),词汇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研究综述早期的SLA研究一、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的原因二、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三、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早期SLA产生的原因:对比分析面临挑战按照对比分析假说,如果学习者的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将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如果二者不同,将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
这种观点认为,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主要是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
(乔姆斯基(1958)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批判以及母语习得的研究结论,给对比分析假说提出严峻挑战)母语习得研究的结论表明,儿童母语习得并不是母语习惯获得的过程,而是构建母语的“心理规则”的过程;证据是:儿童母语习得并没有表现出与父母言语的一致性。
这不符合行为主义刺激——反映的学习理论;这些挑战创造了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实证研究的氛围改进L2教学的需要按照听说法或情景教学法,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按照编排好的语言结构,向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此外,要严格控制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以减少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但是,儿童、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自然习得并没有这些严格的控制,仍然能够成功地获得第二语言。
于是,学者们试图弄清楚下列问题:1.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在自然环境获得第二语言的?2.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了哪些策略?3.为什么有的学习者成功获得第二语言,有的学习者则不能?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早期SLA研究的起点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
2.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学者们大都把以下两篇文章看作是这个学科建立的标志。
Corder(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Selinker(1972)“Interlanguage”如果我们把Corder和Selinker的文章作为这个学科的发端,那就意味着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包括“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策略与效果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中词汇知识的概念,以及从教学和学习的角度,讨论促进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效果的策略,包括教师对目标词汇的直接教学以及学习者通过阅读语境附带习得词汇知识。
文章还通过”投入量假说”说明各种学习任务对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产生的不同影响,表明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应用有效的策略提高词汇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词汇知识词汇教学
一、第二语言词汇知识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有限,但研究者的热情不减,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索,为完善其理论框架以及指导实践活动做出贡献。
第二词汇习得中的词汇知识的概念是多层次的,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体现,更是在质量上得以反映。
不少教学工作者和外语学习者把词汇学习简单地认为是词汇量的提高,其实,学习者所习得的词汇在层次上有很大的差别。
学习者除了要对词汇的音、形、意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外,还需要掌握深层次的知识,如搭配、语域、语法和语义特征等。
从功能角度讲,词汇可以分为用于识别或认知的被动词汇和用于口头或笔头输出的主动词汇,因此,简单地测试学习者的词汇量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其词汇知识现状。
例如,通过让被测试者辨认所认识的词汇,得出其所掌握词汇量为3000词,但若要让其写出词汇意义,或使用这些词汇造句,那结果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词汇知识中的主动词汇和被动词汇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可以转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连续性的。
语言学家henriksen(1999∶303)认为词汇习得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体,是一个从被动/接受性知识向主动/输出性知识转化、或者从能理解词到激化词以用于使用的连续过程。
另外,melka’s(1997∶99)认为接受性词汇与输出性词汇之间的距离在于对词的熟悉程度,而从接受性词汇这端转移到输出性词汇那端几乎无法被觉察到,因此是个连续性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加强第二语言词汇知识比单纯地增加词汇量更为重要,而教师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效果。
二、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策略
词汇教学是词汇习得的主要途径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直接的词汇教学可以使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得到增长。
英语专业学生可通过课堂词汇教学认知及掌握词汇,每年可达2000词左右。
然而,nagy,anderson和herman(1987)的研究发现,虽然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大量增加词汇量,但学生所增加的词汇量只有小部分可归功于直接的词汇教学。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习得的词汇大部分是从语境中偶然或附带习得的,包括阅读、听力和对话,其中最主要的则是阅读。
如果语言教师将这些发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方法,使直接的词汇教学产生最佳效果。
既然词汇有意习得和附带习得都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知识,那么合理选择教学目标词汇
和安排阅读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学中的目标词汇以及阅读任务中的核心词汇的选择需要语言教师首先仔细思考。
教师可参照michael west(1953)的通用词表(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以及nation(1990)的大学词汇表(university word list)选择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单词,即高频词汇。
这些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性文章、教材和专著当中,掌握这些词汇对于英语学习者,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英语学习者将大有益处。
对于高频率的基本词汇,教师可以仔细重点讲解,因为这些词汇不仅大量出现于各类文章及著作中,还广泛应用于听、说、读、写等语言使用层次。
对于这些词汇的习得要求,教师及学习者不能只是停留在被动词汇层面,而应该积极掌握它们的更深层次的主动词汇知识,包括语意、语法特征、搭配、构词行为等。
其次,教师所布置得阅读任务要重点体现需要学生掌握的目标词汇,并通过相应的阅读练习或其它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需要把握好生词的比重,过少生词可能减少词汇习得数量,过多生词除了导致理解困难,还会削弱语境对词汇习得的作用。
nation等语言学家认为至少95%的词汇覆盖率才能确保对文本的成功理解。
另外,合理的练习可以加强阅读中所习得词汇的记忆,但是哪些练习或学习任务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和保留词汇知识?
三、投入量假说与词汇习得效果
基于阅读任务的词汇习得研究可以揭示学习任务对于第二语言
词汇习得的作用。
影响学习者词汇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hulstijn & laufer (2001)提出的”投入量”(involvement load)。
”投入量假说”是基于学习任务的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领域唯一的理论性建构。
该理论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处理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细致程度(elaboration)和动机(motivation)。
研究者表明,如果被测试者对于词汇信息的处理越有深度、越细化以及动力越强,那么其词汇信息被保留或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
换而言之,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任务中投入越多,词汇知识被习得及记忆的效果就更好。
之后,hulstijn & laufer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任务诱导型投入”(task-induced involvement)建构,也包括三个要素:需求(need)、搜索(search)和评估(evaluation)。
同样地,该建构表明对于上述三个要素要求越高的学习任务将产生更好的词汇习得效果。
让我们来看看各种学习任务所要求的投入量,从而分析哪些学习任务可能会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产生更有效的作用。
学习任务一:带词汇注释的阅读理解练习。
由于该任务只要求完成阅读文章后的理解练习,因此只有一项投入量要求--”需求”,没有要求学习者搜索信息(如生词释义等)以及对所习得词汇进行测试评估(如词汇填空、造句等练习)。
因此,这样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者提高和记忆词汇知识的帮助有限。
学习任务二:阅读理解附加目标词汇填空练习。
与第一项任务不同的是,该任务对使用目标词汇提出了要求,因此,除了有”需求”这一项投入量要求之外,还有”评估”要求,即指对阅读中的词汇
习得通过填空练习进行评估。
相对来说,这样的学习任务更适合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习得效果。
学习任务三:阅读/学习目标词汇的注解(及例子)并使用目标词汇写作。
该任务对”评估”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因为学习者不仅要能认知词汇,还需要正确地在写作出使用词汇。
相比前面两项学习任务,该任务的投入量要求更高,因此,理论上来说对于提高词汇记忆效果更佳。
当然,对于”投入量假说”,我们还需要用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证明其有效性,从而使之对词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四、结论
第二语言词汇知识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方面,提高词汇知识习得效果是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心愿。
通过对词汇知识本质的认识和词汇习得方法的掌握,教师可以从教学上进行调整,更仔细认真地选择所要讲解的词汇和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学习者则可以选择正确的阅读材料以有效获取词汇偶然习得,将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henriksen, b. “three dimensions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21, 303-317.
[2]hulstijin, j. h. &b. laufer.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2001, 51, 539-558
[3]melka, f. receptive vs. produc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nagy, w. e. , anderson , r. c. & herman , p. a. learning word meaning from context during normal read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87, 24 , 237 - 270.
[5]nation,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90.
west, m. 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 london: longman, green & co.,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