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学看宗教的多元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宗教学看宗教的多元定义
摘要:在宗教学领域这个交叉型的研究领域当中,宗教的定义是多元的。本文将从宗教学领域出发,具体阐述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语言学、宗教文化学中关于宗教的定义。通过对每一种宗教定义及观点的梳理,充分了解每一种宗教定义,并形成一个客观公正地认识。
关键词:宗教学;多元定义;客观公正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宗教在人们眼中也是如此。何谓宗教?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多不胜数。可以这么说,宗教的定义是多元的,它会因为人的不同,立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等发生变化。在求知治学的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了解每一种宗教观点。否则,就会如缪勒所说“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一、从宗教人类学角度看宗教的定义
早期的宗教学有过这样的评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文化人类学家主导宗教学的时代。其中典型人物要数弗雷泽和马林诺夫斯基了。
弗雷泽认为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自然力量的迎合或抚慰。宗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在这个定义里,首先要的是“信仰”,即相信宇宙或世界的主宰是神灵,其次才有可能形成讨好的
企图。崇拜者通过讨好或取悦自然进程的主宰,有可能说服或诱使神灵来按照人的利益改变某些事物。这就暗示着那个被讨好者是有意识、有人格的,他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是可被说服或被打动的,只要人们能投合他的兴趣、情感和意志。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凡有文化必有宗教。宗教的需要出于人类文化的延续,这种文化延续是指超越死亡之神并跨越代代祖先之存在,而使人类的努力和人类的关系持续下去。尽管文化对于宗教的需要完全是派生的、间接的,但归根结底宗教却根植于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文化形式。
二、从宗教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定义
宗教社会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杜尔凯姆和韦伯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
宗教是什么?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杜尔凯姆不赞同任何非客观性的解释。他对宗教的定义做了这样的阐述:任何宗教都是一个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念与实践的统一体系,这里说的神圣事物是划分出来的、带禁忌性的,信念与实践则使所有的信奉者团结为一个叫做教会的道德团体。他认为宗教具有群体性或社会性。
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之上,认识到“如果有一定表现形式的新教精神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任何内部
关系能够被发现的话,我们必须尝试去发现之”,“发现这种关系的着眼点,应放在其纯粹的宗教的特性上面”。资本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主要在于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禁欲主义的“亲和性”。
三、从宗教心理学角度看宗教的定义
宗教心理学是和现代心理学携手并进的,它的出现再次验证了宗教学几乎跟所有的人文社会学科有缘这一判断。现代心理学的先行者也是宗教心理学的奠基人,现代心理学的两条道路——实验心理学和深层心理学,也就是宗教心理学的两大倾向——“个体性的宗教经验研究”和“宗教信仰与文化心理研究”的成因。其中的代表人物为詹姆斯、弗洛伊德和荣格。
詹姆斯认为“宗教”一词并不意味着任何单一的要素或本质,而毋宁说是一个集合名称。他把宗教领域划分为两个分支,“制度的宗教”和“个人的宗教”。“制度宗教”注重的是神性,主要表现为崇拜、献祭、神学、仪式、教会等;反之,“个人宗教”最关心的是人,或者说是人的内在性情构成了兴趣中心,像人的良心、美德、不完善性等。
四、从宗教语言学角度看宗教的定义
不同的宗教传统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各宗教都是用人类词汇表达出来的,可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却不属于“人间”。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
题。
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艾耶尔认为不能从先天命题中推演出上帝的存在,所以“上帝存在”是不可证明的。那么一切关于上帝的说法都是无意义的,没有一个想要描写超验上帝的性质的句子能够具有任何字面意义。
五、从宗教文化学角度看宗教的定义
宗教文化学是宗教与文化的相汇处或结合部形成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道森、汤因比和卡西尔。
道森认为宗教是历史的钥匙。所谓的宗教,在道森看来,并非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也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精神资源,而且是一种绵延历史的文化传统和潜移默化的文化习俗。
汤因比坚持一种文明社会的泛宗教观,他认为一种文明形态就是其宗教的表达方式。“宗教”一词,在汤因比笔下,泛指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生信仰。他所讲的宗教,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能在某些大问题上,像宇宙的神秘性、人在宇宙中的作用等,令人的精神得到满意的答案,并为人的生存提供切实的训诲,从而使人们能克服人之为人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卡西尔指出, 就起源而言, 神话思想与宗教思想之间并无根木的区别, 它们都源于人类生活中的同一基本现象。因
此, 在整个文化进程中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一个明显的界点, 以标明神话的终结或宗教的开端。实际上神话与宗教始终是难解难分的。一方面, 宗教思想总是含有神话的成分, 渗透着神话的内容。另一方面, 甚至连最原始最粗糙的神话想象也早已蕴含着晚期宗教思想的主旨。所以说“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在卡西尔的眼中, 宗教首先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或曰同一种基本符号。如果说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规定了“人性的圆圈”, 体现了“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 那么宗教便是人性的一个扇面, 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一个阶段。
五、结语
我们将上述各种关于“宗教”的定义作一个简单的总结。一宗教是社会事实,这是发端于涂尔干的功能主义理论对宗教定义的基本认识,它的方法论的起点是通过社会结构和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作用等来认识和定义宗教,它强调的是宗教的社会面向。二宗教是人类建构意义与社会秩序的活动,这是从韦伯理论启发下产生的对宗教的认识,它的方法论起点是人的行动,它强调的是人对意义和秩序追求的本能。三宗教是文化系统,它强调的是宗教的文化面向。宗教的仪式和符号都是意义的载体,它们将文化精神与象征符号相融合,通过仪式和符号进入到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当中,一方面给世界提供一个总体性解释,另一方面解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