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精讲精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
炼字·炼句·语言特色-----精讲精练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3、鉴赏语言的角度。

4、表述要清晰规范。

学习重点:表述要清晰规范。

教学设想:每块“诗歌例析”都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外作业”于课后完成,“课堂练习”课前完成当堂展示并由学生评析老师再指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复习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1、鉴赏诗歌用字(词)之妙 2、鉴赏诗歌缀句之妙 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板块 1 炼字(词)
(一)、提问方式:
1.第×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简析“××××××”中的“×”字的妙处。

3.联系全诗,赏析“×”字的表达效果。

4. “××”这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第二句中得“×”可否换成“×”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6.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二)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作用
(三)诗歌例析1:(08全国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①网,网子,网罗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用了想象、比喻拟人。

④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诗歌例析2:(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①“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

诗歌例析3:炼诗眼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问题】“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

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

(判断) “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 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

(语境意义)
【总结方法】 1、读诗句,定“诗眼”。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

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g):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最好的字就是“沉”字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一、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二、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三、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的天际,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1)“沉”字最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2:见《学海导航》P35。

第3题(1)。

3、(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
答:①“客愁”是本诗的“诗眼”②表现在旅途的奔忙(困顿、艰辛),如“几问津”“忙于我”;内心的孤独,如“孤枕”;漂泊与离别,如“交游落落俱星散”;思念家乡,如“乡国梦”;人生不得志的哀苦,如“南去青山冷笑人”“敝裘犹带帝京尘”;等等。

(五)课外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诗歌题目为“新秋”,首联描写了秋的“新”,表现在: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

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比分析“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回答问题时可以先分析这两对词语在表达上的区别,同时注意分析它们与题目“新秋”的关系。

答案:(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

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2)不能。

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

“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

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
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到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答案:“闲”。

闲居乡村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的情景,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第二课时
二、板块2 炼句
(一)题型概说
1、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2、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3、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二)、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1、简析句意2、结合文意赏析3、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诗歌例析4: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

(步骤一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

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

(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

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

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

(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三)、赏析类题
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例析5:《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

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四)、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1、倒装句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出于声律的需要
(2)、宾语前置:“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

(3)、状语倒装:“簌簌衣巾落枣花”应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4)、定语倒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应为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

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2、省略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五)课堂练习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卢纶①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第(2)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

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读诗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表现的画面还原,并体会蕴涵的情感。

其次要整体感知,关注标题和小注等辅助信息。

最后要注意广泛联系,看到“明月”就要考虑思乡,看到“安史之乱”就要考虑硝烟烽火、流徙不定、家仇国恨等。

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三、板块3语言风格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类题型答题模式:第一步:点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原诗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分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效果词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入木三分、炼字精巧、庄谐俱见、深沉隽永、准确精练、简洁生动、辞藻华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准确传神、绘声绘色、词藻优美、平字见奇、色彩丰富等等。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

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二)诗歌例析6 :(08重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SPAN>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是惊人”这首词“新丽”得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1.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送春归”, “和春住”2.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三)课堂练习5: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1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沉郁、凝重的风格。

(四)课外作业: 1、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

(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析感情)
2:(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

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

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