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学1002班刘合文4303100428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相融文化冲突
一:佛教基本涵义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佛教所说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而前四者为根本四苦。
它认为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的现象,而世界万物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是果,现在的积累是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既然我们看到宇宙人生是这样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心量放到无量无边的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破除一切偏执。
只有破除法(客观)我(主观)两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达到“无我”的佛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大自在、大欢喜,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则是相
通相似的人生境界。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
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
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
依据历史记载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
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
佛教传入时间看,在那个时候,儒教、道教以及许多传统的宗教和文化体系都已经很完备了,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说,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
但是,佛教坚持万事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
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坚持忠君思想,但有时候也坚持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以民为尊的思想。
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开始宣传佛教的皇帝是汉明帝,史载汉明帝于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就是因为当时佛教理论在汉朝境内是不完备的,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维护封建统治,已经开始主动向佛教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二个阶段,佛教开始与传统的文化相容。
从汉明帝到北魏之前,佛教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其许多观点始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的,这些差异长期为人们争论不休。
到了北魏时期,统治阶级为了使佛教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开始鼓励佛教首脑人物对佛教的相关正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观点进行改进,以使两者达到统一,例如,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解决了与儒教相冲突的忠君、行孝的观点。
在以后的历代统治阶级中,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不断地适时地对相关的佛教观点进行了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改动,而且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戒条戒律。
到了唐朝,并从唐朝开始,佛教的对外交流增多了,大量的优秀僧人把从外面传译进来的金文与佛教文化本土话,使得佛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融合了。
后来到了梁武帝时期,虽然道教,儒教,佛教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脚步。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增进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阶段,佛教与传统文化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
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
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后,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融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相影响,改变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语言、艺术与民俗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佛教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思想。
自从佛教传来中国,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如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便不断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一些概念、意识、理论、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头脑。
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和磨合以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以家长制的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道德准则的论证,重视以治国安民为出发点的天人关系的考察,对人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对宇宙本体,虽也有涉及,但论证不深入,也不统一。
虽重视敬神祭祖,“神道设教”,但对灵魂和死后的世界,缺乏神学论证。
提出了性善、性恶等人性论和从凡至圣的说教,然而对心理的分析论证却比较粗糙。
佛教的传入,以其庞杂的大小乘的宗教教义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刺激和启发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论证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佛教理论中的时空无限、体用相即、心性净染(善恶)以及对心理作的细密分析,对心在解脱成圣中的决定作用的论证等,都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佛教的将宇宙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与心性(佛性、真觉本心)相沟通的“理”概念的提出,禅宗的“即心是佛”、“识心见性”的解脱论,直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宋明理学关于天理和性、夭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理论,以及主静、主敬的修身方法,都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第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入到文学的各个领域。
从文学理论到具体的创作技巧,从体裁文体到具体的创作内容,到处可见。
首先,许多佛典本身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次,佛教对中国诗文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五万余首唐诗,平均每十首就有一篇关于佛教的,尤其是佛教中的禅宗。
其中王维、韦应物、魏源、李叔同的诗中都有佛学的痕迹。
以王维为例。
王维,字摩诘,即源自于《维摩诘经》。
作为一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了大量的“空”字,因为佛教所言一切皆空。
如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寒空法云地,秋色静居人”;再次,佛教对我国的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
就有佛学的理念:孙悟空无论上天还是入海,甚至自称齐天大圣,但也逃不开如来佛的手掌;世间有菩萨、有投胎、有地域、有饿鬼。
又如《红楼梦》中开篇就是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的对话,贾宝玉最终出家,荣华富贵一切皆空;另外逻辑学一个源头——阳明心学就是来自佛学。
第三,在中国古老的艺术长河中,佛教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无论是在建筑、绘画、雕刻艺术方面,还是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方面,都渗透着佛教的影响。
比如在建筑方面,佛教的传入大大增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光辉。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延熹九年,襄楷上谏桓帝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这是我国关于寺庙的最早记载。
从此,我国的建筑样式加入了印度的建筑风格。
从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可知,当时就金陵这个地方就有四百八十寺之多。
在绘画方面,印度佛画的传入,对我国绘画的内容、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刺激并扩大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题材,出现了描摹历代帝王像、孔子像、老子像的绘画品种;佛画创作运用的具有明显立体感效果的晕染法,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技法;佛教壁画的流行,促使我国佛道寺观迅速发展等。
四:总结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地、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还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杨曾文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知识之窗第38页
张惠民浅说中国佛教文化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1卷
李晓琴佛教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家·历史纵横 2006年3月
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年4月第5卷第4期
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3月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 1995年
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