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清热剂--清气分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剂--分类】
1.清气分热,清营凉血,这个实际上是根据卫气营血,
病机和治法体系的。气分热,高热是它的特点。清气分热
更多反应了经热的特点,散漫的,明显发热升高的这类特点。
2.清热解毒是针对热毒的一些特点,包括外科疮疡肿毒方
面热毒的治法,和一些原则。
3.清脏腑热,是邪在不同脏腑,根据脏腑治法,脏腑病机体系,出现的
这个热证。这里很多体现了脏腑局部的热,有郁热这个特点。
4. 当清虚热,是一种阴不足而阳亢这个虚热,但热病后期一些虚热也包
括在内。而且重点方是用的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汤现在热病后期虚热
也用。阴虚内热也用。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或表邪未解,
热已入里,应表里双解。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
1.辨别里热的部位。
2.辨别热证之真假。
3.辨别热证之虚实。
4.权衡热势之轻重。
5.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1.【清热剂--清气分热】
气分热,有高热的特点,高热逼迫津液外泄,出大汗,脉洪大。
热邪伤津除了出汗伤津之外,津液损伤产生明显的口渴。治法上,
辛寒清热是考虑气分是由卫分来的。邪刚由卫分到气分,还可以
向外透解,这往往叫解肌透热。辛散寒凉叫辛寒,清解。包括常
用的药物,石膏,辛甘大寒的。竹叶,这些都能够清透气分之热,
银花连翘,辛凉宣透表邪,同时由于银花、连翘可以清泄里热,
又有辛凉特点,也有透热的特点。热邪在气分,最容易伤津液,
所以知母、麦冬这类是常用的清热生津药物。

一、白虎汤 《伤寒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
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药理作用】抗乙脑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4;7:456),用本方
煎剂于实验性小白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与大青叶提取
物、竹叶石膏汤、安宫牛黄散等对照组相比较,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存活
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解暑毒,解内外之热,清肺金,泻胃火实热。
主阳明气分盛热。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
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
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
逆冷,若自汗出者;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伤寒大汗出后,表证
已解,心中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

后7-8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夏月中暑
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小
儿疮疱隐疹伏热;温病身热,自汗口干,脉来洪大,霍乱,伤暑发痧。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1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2.脉见浮细或沉;
3.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血虚发热实际上是个当归补血汤证,
证同白虎,血虚阳浮这类特点;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
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因此,白
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
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所以《内外
伤辨惑论》强调:“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当归补血汤是李东垣的益气补血方,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比例
组成,具有益气生血功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
虚热证。)
4.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气分热,口渴喜冷饮,血分热,口渴则喜温饮】

温病气分实热,伤寒阳明经热→大热 大汗 大烦渴 脉洪大→清热生津→

君 石膏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解肌透热,清热达外,间接生津)
臣 知母 清热滋阴(协助石膏清气分大热,胃气不和,脾胃素来
有病的,知母不适合使用)
佐使 粳米 益胃生津
甘草 护胃调药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白虎汤四大症: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历来把四大症,作为白虎汤证的使用基本依据。
这反应了热邪进入气分或阳明,阳明主肌肉,里热很旺盛,所以有高热。
这种经热是散漫之热,热邪逼迫津液外泄,大汗造成伤津,大渴,大渴
饮冷。里热产生,热扰心神,心烦突出。所以大烦渴。脉洪大,里热,
热势尚甚,鼓动气血,造成洪大的脉。

【各家论述】
1.《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暍
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
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
之。欲彻表寒,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
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欲除其热,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
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灼津
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
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
2.《医方考》:石膏大寒,用户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
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
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
垂戒矣。
3.《伤寒来苏集》: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
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
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
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
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
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为后天养命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
物,则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
可除矣。
4.《医方集解》: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
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于,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
气分热也。


附方1.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别名】 人参白虎汤(《玉机微义》卷九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 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功能】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伤寒或温病,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
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
者。或白虎汤证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
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用法】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备注】本方所治为气分热盛而津气不足之证,故在白虎汤清热生津的
基础上,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此方"以生
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


附方2. 白虎加苍朮汤《类证活人书》
【处方】 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苍术90克 粳米90克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清温燥湿。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者;
湿温,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
而急;伤寒发汗不解,脉浮者;湿温憎寒壮热,口渴,一身尽痛,脉沉细
者;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疹毒烦热渴泻
以及风湿热痹,身大

热,关节肿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温毒藏于肌肤,更遇于湿,名曰湿温。湿
为阴邪,故憎寒;温为阳邪,故壮热;温热入里,故口渴;湿流百节,
故一身尽痛;湿为阴,故脉沉细。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汤也,
所以解温热;加苍术者,取其辛燥能治湿也。
2.《本事方释义》: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
阴;石膏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
白粳米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此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以苦寒。
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雄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则贼
邪,正邪皆却,病自安矣。

【备注】针对湿温病,增加苍朮这类燥湿作用。这种结构用得很多。
实际上相当于白虎清气分热,石膏、知母和苍朮的联用,针对具体特点。
发热时用苍朮的话,一般胸闷,苔腻这是两个很重要的特点。如果仔细
观察,出的汗比较黏,象蒿芩清胆汤,用来治肠伤寒这一类。那汗很黏,
它就是竖着流,流下来很慢。有的挂在那哩,比较黏。这种夹湿以
后汗出不畅,那就需要加苍朮燥湿。

挟湿往往跟气候有关,过去一直都流传一个小故事。比如乙脑这类跟
湿温有关的病人,人们配银翘白虎,效果很好。过去蒲辅周蒲老先生,
开了这么一个方,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用,非常好,第二年大家还用这
个方,效果就差一些。他又去看了看。就加一个苍朮。他是根据临床
症状,一个根据五运六气的推算,那一年太阴湿土司天,加苍朮。

关节肿痛,风湿有偏风、偏寒,风痹、寒痹、湿痹、热痹,这一类用
白虎加苍朮汤作为基础方,疗效明显。

二、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清气分热的基础方)
【组成】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麦冬20克 人参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
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
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论】
1.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
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
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
脉虚是气虚之征;胃

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
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
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
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
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2.《医宗金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汪昂《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
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
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
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
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
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
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4.本方在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
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本方实
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症自愈。


君 竹叶 生石膏(知母偏于苦寒易伤胃。用竹叶取代知母来协助石膏
透热,同时清心除烦)
臣 人参 麦冬 益气养阴生津(用人参、麦冬可以气阴兼顾)
佐 半夏 和胃降逆(半夏在仲景方中,经常和麦冬相配,半夏
偏于温性,和麦冬相配,制约半夏的温燥性,而它的
和胃降逆的作用还保持。半夏麦冬同用,对于气机阻
滞、胸闷,使麦冬既养阴生津,又不会因滋腻而阻滞
气机了。它们有个相互制约的作用。)
使 粳米 甘草 养胃气(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养胃气,生津液,甘草
既是佐药,又是使药。)

随证加减
1.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黄连、知母、天花粉
【禁忌】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