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垄断的性质及其动态变化

自然垄断的性质及其动态变化
自然垄断的性质及其动态变化

本章主要讨论自然垄断的性质及其动态变化,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理论,为我国民航实施动态化的市场结构重组、分类管制和协调政策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是最活跃的因素,随着它们的变化,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和内部垄断性业务的范围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2)面对差异化、动态化的成本函数与市场需求函数,以及由此推动的自然垄断性质的变化,统一的管制政策和经常滞后的政府决策行为必然会带来管制成本膨胀和政府失灵,这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推行放松管制改革的深层经济动因;(3)政府管制者应该根据被管制行业自然垄断性质的不断变化,积极推行放松管制改革,包括通过业务分割手段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实施分类管制和统筹协调,尽可能使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有效兼容起来;(4)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和市场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和产权结构也有一定关系,但自然垄断和国有或私人所有制形式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恰当的产权安排应该是在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性业务领域要坚持国有产权的主导地位,而在逐渐扩大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上要积极推行民营化改革;(5)政府管制者应该把市场进入、价格监管方面的放松管制改革与民营化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市场结构改革、产权结构改革和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也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行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放松管制改革,力求在自然垄断领域建立起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相互兼容、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以及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相互补充、甚至相互混合的产权结构,增加市场竞争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

经济效率。

1. 自然垄断的现代定义。从技术上而言,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航空、邮政、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垄断性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网络性,即必须借助有形(物理)或元形的网络系统,才能将产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因此,这些产业通常被称为网络性产业(network industries)。建立与完善电信网、电网、铁轨网、航线、邮路、自来水管网、燃气管道网等网络系统的投资巨大,投资回报期长,网络资产的专用性也较强,沉淀成本很大。这些网络建成投入使用后,对生产者而言,表现为较高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边际成本,规模经济效果十分显著;而对需求者来说,使用者越多,不仅所分摊的成本价格越低,而且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就越方便(这在电信产业表现得特别明显),其边际效用(收益)会产生递增,具有较为显著的需求方规模经济。

从经济特征上看,上述垄断性产业又通常被称为是自然垄断产业(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但经济学家们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具有不同的认识。经济学界对自然垄断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早期的经济家对自然垄断的认识是从平均成本不断递减这一变化开始的,并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对自然垄断进行定义。近代经济学家是从总成本角度,在总成本弱增性(或成本弱可加性)的基础上对自然垄断进行定义的。由于后者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垄断的内涵,所以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2.自然垄断性质的动态变化与产权改革。上面是从静态角度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自然垄断领域的合理布局,下面从动态上研究自然垄断行业的产权安排问题,为在自然垄断领域积极推行民营化改革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自然垄断行业通常是准公共产业或半公共产业,其向社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复合特征,即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拥挤性或竞争性。一方面,由于准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一个人(自然人或法人)消费或使用它,并不能把其他人排除在外,所以这种产品就表现出了很强的正外部性和社会公共福利性。例如,任何国家都把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和邮政、电信、电力、自来水等垄断性服务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平价享受到的一种基本福利。由于这些产业的投资庞大,回收时间长,外部性和社会公共福利性强,以及外部效益很难内在化,所以私人资本通常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在上面投资。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国家投资,由政府或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准公共产品同时还具有私人产品的拥挤性特征,为了消除拥挤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以及非排他化、纯公共化的供应会造成的资源浪费,所以还必须对准公共产品收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和供求调节上的积极作用,而合理的收益与回报又为民营经济进人自然垄断领域创造了必要条件。基于准公共产业和准公共产品的双重特征,可以认为:在自然垄断行业,垄断性业务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如铁路运输产业中的路基系统、通讯调度系统和民航运输中的机场

与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它的投资最大,公共性与外部性最强,消费区分与排除比较困难,应该由政府投资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并由政府定价,以保证社会公共福利的实现;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竞争性业务,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排他性和拥挤性(如铁路与民航产业的运输服务系统),私人产品特征相对明显,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又因为这些业务的技资相对较少,因此应该放开市场准入和产权限制,主要让民营资本或外资来技资经营,利用这些非公有资本在产权清晰上的优势和它们之间的有效竞争,来获取较高生产效率与社会分配效率。

根据前面的研究可知,随着市场需求扩大和技术进步,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质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并且在自然垄断行业内部,许多自然垄断业务还会向竞争性业务转化。这就是说,在市场需求扩大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在各自然垄断行业内部,垄断性业务的范围会呈现出相对缩小的趋势。(例如,在航空运输产业,当市场需求很大时,一个城市可能需要建设两个机场,原来具有垄断性质的机场服务可以向竞争性业务转化。随着卫星通讯与定位技术、飞机自身导航、气象识别、防撞与盲降技术的发展,目前具有强自然垄断性质的空中交通管制业务也有可能演变成可竞争性业务)。于是,随着自然垄断行业内部垄断性业务向竞争性业务的转化,自然垄断行业保持公共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或拥挤性)的业务范围会相对缩小,这样需要政府提供基础投资的部分也就相对减少,大部分可竞争性业务都可以交给民营企业或私人来投资。因此,可以说,自然垄断性质和市场结构的不

断变化为在自然垄断领域逐步扩大实施民营化改革创造了实现条件。因此,政府管制者需要认真研究行业自然垄断性质的动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与时俱进,不仅积极推行市场进入和价格方面的放松管制改革,而且还要推进产权改革,在一切可竞争的业务领域上都要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有序进入,这样,不仅对于提高全行业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有积极意义,而且还可以扩大投资,J 加快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尽快提高。

总之,随着行业自然垄断性质的动态变化,政府管制者应该把市场进入、价格方面的放松管制改革与产权私有化、民营化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推行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放松管制。明晰的产权安排是市场机制灵活发挥作用的前提,只有在放松经济管制的同时,也放松产权方面的限制,才能培育出良好的市场竞争主体,才能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pdf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 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垄断产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性垄断,而是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我国产业的行政垄断,就其根源而言,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主要是在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看,垄断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本投入,垄断产业向全社会转嫁其低效率运营的结果,必然降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效率,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垄断产业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事关国民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三、中国电信改革实证分析 在1988年和1994年国务院两次确定了原邮电部政企分离和邮电分营的改革目标,但是直到1998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特征仍然是政府部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电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投资等都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1998年以后,我国电信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做法是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成为了我国电信业新的政府管制机构,对电信实行宏观管理,而不再直接从事电信经营。随后又进行了邮政和电信分家,中国电信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电信运营商。改革前,1949年~1993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国家级电信总局(中国电信);1994年~1998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1998年~2001年管制部门是信息产业部,经营部门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中国铁通。 在电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电信自身的特点,我国基本上采取逐步开放的原则,即先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然后开放数据和移动通信业务,最后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和基础通信设施。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主要有6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400多家增值电信、无线寻呼企业相竞争,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十年以前,以联通公司进入电信市场为标志,我国拉开了自然垄断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改革序幕。改革提高了电信业的效率,也使社会福利明显增加。 四、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政策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引进新的竞争者。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价格和市场准入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而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率。那么,解决行政垄断问题就必须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范围,在垄断产业取消政府依据市场容量测试设置的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允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垄断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只限于分拆之后的原有企业之间开展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竞争秩序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有长远的意义。加快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彻底剥离企业的政府职能。随着市场化改革实施,把政府管制的理念、职能,由保护生产者利益调整到兼顾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强化公众利益上来。形成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的格局。目前,对垄断产业最大的改革措施就是进行市场拆分,但是拆分的结果只是使市场有过去的独家垄断转变成区域垄断。实践表明,建立在区域垄断基础上的竞争没有触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基础电信服务的垄断结构,不能等同于同一市场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发展直接竞争,打破区域垄断结构,是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根本出路。 2、实施市场重组,推进产权改革。行政拆分重组应当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注重产权结构的优化,实现产权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垄断产业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 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 题及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反垄断政策中,主要是对已有的垄断行业的一种矫正手段,关注于现有的市场结构的是(A) A.行业的重新组合 B.采取经济处罚等手段加以制止 C.反垄断法 D.行业管制 2.政府选择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应遵循的原则是(C) A.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格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市场需求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 D.市场需求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3.政府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其规定的价格比垄断市场价格(B)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确定 4.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措施主要是(C) A.价格管制 B.数量管制 C.价格与数量双管制 D.税收 5.在实践中,政府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所遵循的原则(B) A.谁投资,谁收益 B.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 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社会收益最大化 6.下列物品中不属于公共物品的是(C) A.空气 B.警察服务 C.电视 D.国防服务 7.假设甲购买了一台电脑,此时,他人如果得不到甲的允许,就不能消费这台电脑,原因在于电脑具有(A)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竞争性 D.非竞争性 8.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他们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原因在于公共物品具有(B)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竞争性 D.非竞争性 9.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决定于(C) A.平均成本曲线 B.边际收益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 D.总成本曲线 10.一个养蜂的生产者与栽种果树的生产者之间存在外在性,且其外部影响的效果是(A) A.正的 B.负的 C.相互抵消的 D.可以收支结算的 1 1.在存在正的外部经济影响下,社会成本比私人成本(B) A.大 B.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12.如果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则可以判定存在的外部影响是(B) A.正的 B.负的 C.相互抵消的 D.难以确定的 13.设计矫正外部经济影响政策的指导思想是(B) A.外部经济影响外在化 B.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 C.消除外部经济影响 D.避开外部经济影响 14.对有负向外部经济影响厂商征税的目的是(C) A.增加财政收入 B.减少财政支出 C.加大商品生产的成本 D.减少产品生产的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垄断造成的社会损害是(ABC) A.造成社会净福利的损失 B.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 C.产生寻租行为,滋生政府腐败 D.市场运行有效率 E.以上都正确 2.对垄断厂商实行的管制包括(ABCDE) A.价格管制 B.价格和数量管制 C.税收 D.补贴 E.国家直接经营 3.下列行业中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是(AD) A.自来水公司 B.食品加工业 C.汽车 D.公用电话局 E.服装业 4.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特征的是(CD)

经济学基础思考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一般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即稀缺性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 欲望的基本特点在于无限性,即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品或劳务来满足,而物品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就形成了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2. 面对资源稀缺性的事实,人类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他们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1)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生产多少消费品和投资品。 (2)如何生产物品。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3)为谁生产。谁来享用经济活动的成果?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吗?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是否会出现贫富差距? 3.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可见,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即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见,与微观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相对应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而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它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同点。但并不是说二者是完全割裂开的。实际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可以说,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总体的分析离不开对个体的分析,但宏观经济学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相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4. 在经济学中,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模型。在经济学中的模型是一种组织框架,它可以搭建我们思考问题的途径。模型可以忽略现实世界的某些细节而集中研究本质问题,以达到简化的目的。现实生活中的模型很多,比如地图。

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分析

目录 1自然垄断的定义............................................................. . . 1 2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 . . 2 2.1规模经济................................................................... (2) 2.2范围经济................................................................... (2) 2.3成本次可加性 (2) 3自然垄断的特征............................................................. . . 3 3.1效率主导型.. (3) 3.2呈网络经济特征......................................................... . . (3) 3.3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 . 3 3.4产品的日常性............................................................... ..4 4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分析.. (4) 参考文献..…………………………………………………………….. . . 5

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姓名:张瑞桐 学号:1307714011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3级 班级:13715 任课教师:秦喜杰 20 15 年 5 月

内容摘要 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生效,作为确立市场基本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一部重要法律,反垄断法的制定和颁布将是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经营者集中、反对行政垄断等制度。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尚未彻底完成,反垄断法也存在很多不足,但反垄断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将从反垄断法的颁布背景,内容及其修改和实施效果来论述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反垄断法;市场经济;实施效果

目录 一、反垄断法颁布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 (1) (一)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入世对健全经济法的影响 (1) (二)颁布反垄断法必要性 (1) 二、中国反垄断法的具体细则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联系 (2) (一)具有针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细则分析 (2) (二)其中的主要指导思想 (4) 三、实施情况 (5) 参考文献: (6)

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反垄断法颁布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 (一)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入世对健全经济法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具备了反垄断法的立法和执法条件: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垄断制度已被打破,市场竞争已普遍存在;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实现了多元化;三是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享有越来越大的经营自主权;四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健全保护竞争和反对垄断的法律制度,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1993年,国家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规范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急需出台反垄断法,对限制竞争性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适当的企业合并等进行禁止,并对行政垄断和地方封锁等妨碍充分竞争的行为进行必要抑制,以创造充分竞争的法律环境。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而且还标志中国的经济越来越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也越来越注重竞争政策和竞争法的问题,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市场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此,中国在入世前后很短的时间内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制定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并且在2002年6月颁布了《政府采购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 (二)颁布反垄断法必要性 事实上,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反垄断法,决定性是它的经济体制。如果一个国家要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根本手段,这个国家就得反垄断,就得制定反垄断法,就得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反垄断立法在中国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自然垄断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即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许多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都存在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体现了垄断的两面性,决定了垄断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某种程度上竞争的消极方面正是垄断的积极方面。因此自然垄断体现为反垄断法的豁免条款,只能通过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 对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认识体现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过程。 (一)规模经济性 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是市场经济中不应当竞争的领域,该领域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而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

生产交给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独家垄断能产生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维护社会公益,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以一定条件选择一家或几家企业生产而限制其他厂商进入,这就是市场准入限制。 (二)范围经济性 在这种管制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传统的观点对自然垄断的认识不全面,由此导致了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管制的不正确做法,因为原来的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非常普遍。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研究,导致了对自然垄断的重新认识。如夏基和鲍莫尔提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低于这家企业与另外的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按这一观点来解释自然垄断,即使在某一产量上企业发生了规模不经济,但只要成本弱增,就是自然垄断。 因此,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在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多产品的总成本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各个产品的规模经济,而主要取决于各种产品成本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用范围经济来描述,即在某一多产品的产业中,只要一家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产业就是自然垄断产业。因此,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并非像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管制 研究综述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一般认为,自然垄断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规模经济。任何企业进行社会生产时,它总会面临生产成本问题。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则其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则它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也可以随着生产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原因在于当企业的总产品不断扩大时,原先的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这在固定成本投资较大的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时,规模经济就出现了。当社会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速度与幅度提出要求时,这个行业往往就是自然垄断。规模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单一领域行业的自然垄断。 二是范围经济。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仅仅生产或提供单一的商品和服务,往往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几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由于单独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的单位产品定价高于联合生产的企业的相应单位产品定价,因此单独生产的企业就会亏损,这些企业或者退出该生产领域或被兼并,这也会形成垄断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指出,有着范围经济的产业也可产生自然垄断。对此,我国的大部分学者是持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讲,范围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具有综合性领域存在的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理论(natural monopoly)从产生到发展和变化的全部过程,迄今为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认识水平停留在单产品生产领域,以规模经济为标志,整个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第二阶段的认识水平超越了单产品生产领域,进入了对多产品生产领域的更一般性的认识。其标志是范围经济的发现以及射线平均成本方法的使用,使得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普适性更强

反垄断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反垄断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竞争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实施力度日趋加强,甚至在很多市场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亦纷纷制订和实施反垄断法。经济学的分析对于反垄断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旨在在从经济学视角对反垄断法律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反垄断;经济学;法学 一、反垄断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反垄断法出现之前的历史 反垄断经济观的萌芽,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一是关于粮食商业的法律规定了对粮食擅自提高价格的禁止。二是在公元482年颁布的宪法中对提高价格在内的垄断的禁止,这时主要以保护公平价格为中心。当时的观念认为,营业者所得利润太多,价格自然就不会公平,因此,法律应干预有悖道德的获利。① 对于现代美国及欧洲反垄断立法有影响的是19世纪后期之前的英国普通法中有关反垄断的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涉及对贸易的限制。相关的判例主要涉及两类行为:一类是限制贸易的合同,另一类是垄断性行为。法院一般不会直接认为条款违法,而是考察该条款是否与合同的中心相一致。如果为服务于合同的中心目的所必需的,则不认为违法;如果偏离合同所要达到的目的,则裁定该条款无效。这种分析方法也被美国早期法院在处理反垄断问题时采用。 (二)现代反垄断法的发展 现代社会第一部专门的反垄断立法是加拿大在1889年颁布的《预防和制止限制贸易之联合行为的法律》。但是这部法律并未被有效实施,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1890年美国颁布的《谢尔曼法》不仅奠定了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基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反垄断法,为后世各国的反垄断立法树立了典范。② 1890年,时任美国总统哈里逊签署了《谢尔曼法》。《谢尔曼法》全文共8项条款,但最重要的是前两款:禁止企业间限制贸易的协调性行为,禁止垄断及试图垄断的行为。《谢尔曼法》的实行,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垄断组织的某些极端劣行,限制了垄断资本的恶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谢尔曼法》的诞生为此后反托拉斯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当年立法者的预想。③ 在美国《谢尔曼》法颁布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世界上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的国家越来越多,反垄断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的建立和发展。④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反垄断法或与公平竞争有关的法律。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各国以及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也包

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

1、用实例说明自然垄断及其特征 (一)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82年,鲍莫尔、潘泽和威利格用部分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 现代法学一般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二)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 1、规模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单个企业进行生产会导致成本最低。如果任由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由于产量较低,每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的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须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2、具有较大的范围经济 在多产品生产中,产品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重要。衡量这种相互依赖性的方法就是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概念。范围经济是指在单一企业内生产不同产品较之几个特定企业分别生产不同产品来说是廉价的,即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节约费用。如果将高峰期电力和低峰期电力视为不同的产品,由一个电厂提供两种产品时范围经济效应体现得比较清楚。3、具有资本的沉淀性 有大量的"沉淀资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其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生产技术的固定成本高, “沉淀性”大。自然垄断产业生产技术的固定成本非常高,而一旦建成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则很小,甚至递减。于是边际成本曲线总是处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便不断下降。例如,电网在筹建时需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而一旦这些设置安置停当,增加输送一单位电的边际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随着输电量的增加,输电的平均成本便不断下降。这类产业固定成本高、“沉淀性”大也构成了市场的进入壁垒,因为一旦进入厂商想退出该行业,由于这类资产不易转移,他将收不回多少投资。 4、基本技术经济标准统一

《经济学基础》

作业名称:10秋《经济学基础》第一次作业 题号:1 经济学可定义为()。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经济性用途的科学 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标准答案:C 题号:2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 标准答案:D 题号:3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的价格呈()变化。 A、正方向 B、反方向 C、不变 D、不确定 标准答案:B 题号:4 下列()是实证经济学的说法。 A、失业救济太低 B、降低失业比抑制通货膨胀更重要 C、医生挣得钱比蓝领工人多 D、妇女与男子应该同工同酬标准答案:C 题号:5 下列()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 A、医生挣得钱比蓝领工人多 B、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平等 C、通货膨胀率用于衡量物价变化水平 D、去年计算机的价格是2500美元。 标准答案:B 题号:6 花10元钱理发的机会成本是()。 A、10元钱其他最好的用途 B、用来理发的时间的其他最好用途 C、10元钱和用来理发的时间的其他最好的用途 D、给理发师10元钱的价值 标准答案:C 题号:7 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候,这是指()。 A、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最好的决策 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 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标准答案:B 题号:8 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标准答案:C 题号:9 如果猪肉价格上升,鸡肉价格不变,则鸡肉的需求将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标准答案:A 题号:10 在美国,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是取决于()。 A、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影响 B、经济中那些最大的公司 C、政府的经济顾问 D、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私下的相互影响标准答案:D 题号:11 有关时间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稀缺资源 B、与资源分配决策无关 C、对生产者是稀缺资源,但对消费者不是 D、对任何人都是稀缺资源标准答案:D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名词,它所涉及的内涵较广。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不近相同。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有三大方向,即地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地理学者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学者认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生物学者则认为自然资源是对于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可以看出,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对自然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人类所用或为人类服务。下面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发展。 首先看地理学者下的定义。1.较早给自然资源下较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上看的概念。2.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3.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个概念相比之前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来讲,更为详细,也更全面。5.我国着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了如下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接下来看一下国内外一些书籍表达的观点: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地、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 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的生成作用等).”该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作是资源,从本质上反映了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的认识。2《辞海》一 书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个定义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天然性,还指出了空间(场所)是自然资源。 接下来是经济学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定义是突出其经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 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稀缺性 “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整体性。 人类通常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③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④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⑤社会性 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⑥可变性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剧自然灾害。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探讨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探讨 黄江疆*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0098 摘要: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放松规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对于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环节的价格规制仍然必要。文章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投资回报率和以英国为代表的最高上限两种主要价格规制模型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确立了成本约束、有利于促进投资等构建原则并构造了相应的价格规制模型。 关键词: 自然垄断;价格规制;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电力、有线通信、铁路运输、管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具有固定网络的基础设施产业被公认为属于自然垄断产业。传统的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内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故而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规制。卡恩(Kahn,1970)曾在其经典教科书中将自然垄断产业视为“竞争性市场模型明显不能描述或甚至无从描述”的经济[1]。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原因①,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放松规制运动,竞争之风席卷了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在国家规制下同样普遍而严重地存在无效率等问题,也应象国外一样,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放弃规制,毕竟自然垄断行业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从对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的国际实践来看,这场改革侧重点在于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环节引入竞争的同时对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固定性网络环节)的价格规制方式进行变革。可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对传统的价格规制方式进行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两种主要价格规制模型的比较 从国外价格规制的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形式主要有两种: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最高价格上限价格规制.现分述如下: (一)、英国的最高限价规制(Price Cap Regulation) 英国采取的零售价格指数与企业生产效率挂钩的最高限价规制模型,在激励性规制方式中应用最广。这一规制方式的确定原则是,行业价格上涨不能高于通货膨胀率,同时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要使行业的价格下降。其公式是: P=RPI-X 其中,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X是由规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一般3-5年核定一次。显然,在该模型中,规制者与被规制者谈判的焦点是X值的选择.X值的大小由各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一般来说,技术进步潜力越大的行业,X值也就越大[2]。 最高限价规制起源于李特查尔德(Stephen Littlechild)1983年的一份报告—《对英国BT私有化后利润的规制》。李特查尔德在报告中指出“规制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他认为RPI-X规制将会给企业带来繁荣。因此,建议实行RPI-X,即他所称的“地方话费降低计划”(local tariff reduction scheme)。这种规制方法规制的是企业的价格而不是企业的利润,它有利于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因为任何成本降低可能 *作者简介:黄江疆(1982-)男,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第一节--反垄断法的历史沿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快我国的反垄断立法成为当务之急。那么谈到反垄断法,首先就必须涉及到垄断问题本身。1.垄断的起源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厂商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垄断指少数大资本家为了共同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实行的一种联合。它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从政府保护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加速了资本集中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集中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则意味着企业数目减少,1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都集中在几个或几十个大企业手中,它们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共同操纵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可能;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律。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形成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当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形成垄断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这是最常见的垄断形式。 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如:无线电视的配音业)。 行政性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也有由政府自行垄断,称为专卖。2.垄断的定义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垄断是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存在的,表现为对竞争的限制或阻碍。我们刚才讲垄断的起源时将其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然而垄断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正如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垄断问题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从已记载的文献上看,大约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和中国的孟子时期起,学者就已经开始议论垄断问题。在我国古语中,垄断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慢慢延伸为今天的含义。可见,在古老的时代,早就存在垄断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了两个关于垄断的故事赚钱的故事,泰利斯在一年冬天,凭借自己出众的星相学知识,预测到来年橄榄会大卖,于是将自己所有资金完全交给城市里的油坊,租得了所有的榨油设备,收获季节1来临时,需要榨油的人纷纷跑到各油坊,却都只能按照泰利斯定的高额租金租用榨油设备,泰利斯因此赚取大量金钱。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在西西里岛用一笔存款购入铁厂所有存铁,后来各地铁商来西西里买铁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能供铁,该人只需微微提价,就大赚了一笔。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垄断不仅早就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而且其本身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他指的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独占状态。亚里士多

专题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概念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一)自然资源 1、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不均匀性 2、有限性:①自然资源的总量②自然资源的开采 3、综合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照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生物、水、太阳能等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大量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2、按照赋存条件分: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四)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定义:是指到达地球地面的太阳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 (3)因素:①纬度(中低纬度光照资源多)②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资源多) ③地形(高山、高原地区光照资源多)④天气状况(阴雨多雾地区光照资源少) (4)分布:①世界上:各大陆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及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②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光照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光照资源最少的地区是在四川盆地 2、热量资源(因素:太阳辐射) (1)定义:某一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辐射能量 (2) 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3)意义: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分布:①世界上: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丰富 ②中国:以海南岛最多,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少 例题: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光照资源丰富而热量资源却很少? 光照资源丰富原因: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