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内迁》课时练习卷 (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内迁》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中考模拟)《九国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族。

”这反映的当时史实是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C.江南开发、重心南移
D.闭关锁国、经济衰落
2.(2018·湖南初一期末)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A.秦朝末年B.西晋末年
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3.(2019·辽宁初一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国文明延续的根基。

虽然从三国鼎立到隋统一的三百多年间存在着政权并
立的局面,但这一时期也有过全国短暂的统一。

这一朝代是
()
A.西晋B.东晋C.南朝D.蜀汉4.(2019·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初一月考)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A.石崇王恺斗富B.五胡内迁
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
5.如下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史前时期B.夏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6.(2017·甘肃初一期末)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
B.司马昭
C.司马睿
D.司马懿
7.(2018·河南初一期末)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统一全国的事件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定都洛阳 D.西晋迁都长安
8.(2018·湖南初一期末)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下列少数民族曾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A.匈奴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
9.(2018·山东初一期末)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热播的时候,爷爷给小林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

小林认为不对,最终使国家统一的是另一个人。

这“另一个人”是A.司马昭
B.司马睿
C.司马炎
D.司马迁
10.(2018·河北初一期末)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的时间是
A.266年
B.280年
C.316年
D.317年
11.(2018·江西初一期末)下列关于“八王之乱”表述错误的是()
A.八王混战主要发生在洛阳一带
B.八王混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央权力
C.历时16年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D.形成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12.(2018·安徽初一期末)西晋灭吴,结束分裂不久,统治根基就动摇,国力耗竭,从此衰落。

西晋从此衰落这主要是指
A.司马炎篡夺帝位
B.出现“八王之乱”
C.祖逖北伐失利
D.大批人才逃往江南
二、判断题
13.(2018·江苏初一期末)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有东汉、吴、西晋、东晋。

()
三、综合题
14.(2019·黑龙江省青龙山农场场直中学初一月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时期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名族的进攻?
(2)东汉末年以来,除该民族与鲜卑、羯之外,还有哪两支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建立北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4)谁在位时期进行了改革?
(5)其主要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4条)
(6)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15.(2019·山东初一期末)刚刚结束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这次变法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军队的战斗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次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效?
材料二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2)材料二中,重用王猛改革的人是谁?与他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该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进步意义?
(4)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族。

”表明中原动荡,人口南迁福建,“八姓入闽”给福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促进了福建社会的发展。

体现了当时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所以B 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故选B。

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
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的中原人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故C 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不符合史实,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由图示可以看出,三国鼎立之后,西晋统一。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东晋偏安江南。

东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北朝、南方进入南朝时期。

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司马懿是司马昭之父,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睿建立东晋;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不符合题意;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

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
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民族不是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故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C。

10.B
【解析】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B项符合题意;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11.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主要发生在洛阳一带,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內迁人数达到几百万,形成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316年,內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西晋是被匈奴人灭亡的,不是“八王之乱”导致的,C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

ABD表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宗族诸王,赋予他们强大的军政大权,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
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故B 符合题意;司马炎篡夺帝位建立西晋,故A不合题意;祖逖北伐失利、大批人才逃往江南不是西晋衰落的原因,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西晋衰落”是解题的关键,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

二、判断题
13.错误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称帝,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史称东晋。

东汉、西晋的都城不是在南京,故题干说法错误。

三、综合题
14.(1)匈奴
(2)氐羌
(3)鲜卑
(4)孝文帝
(5)迁都洛阳要求鲜卑贵族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
(6)加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打败匈奴后,为防止其再次南下,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2)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除该民族与鲜卑、羯之外,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势,推动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往来。

(3)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塌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万余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种人民迁到中原,进行了汉化改革。

(5)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了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族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6)依据所学可知,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点睛】
本题的解题的关键,了解秦朝、东汉和北魏时期的民族的融合。

据所学,秦朝为了抵御匈奴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东汉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4世纪北方的鲜卑族建立北魏,魏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汉化改革,学说汉话、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5.(1)商鞅变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奖励耕织,生产粮食
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

作用: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2)苻坚,淝水之战。

(3)魏孝文帝。

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通过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阻力和困难;变法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者要有敢为人先的智慧和胆识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国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提高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2)依据课本所学,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这次改革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与东晋进行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淝水之战,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依据材料三内容可知反映的是魏孝文帝改革,“魏主”指的是魏孝文帝。

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族代替鲜卑族;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通过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依据前面材料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朝的国力;材料二王猛改革推动前秦的发展;材料三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结合所学可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凡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都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阻力和困难;变法改
革还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者还要有敢为人先的智慧和胆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