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篇根据水气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变脏腑的不同, 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五脏水、水分、血 分、气分、黄汗等不同类型。前“四水”为水气病的基本证 型。

水气病的形成,是由外感或内伤致肺、脾、肾、三焦、膀胱等
脏腑气化功能失调,使水湿内停而泛溢肌表四肢。

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能使水液下输膀胱;脾

为肾阳虚寒水随足少阴肾脉上逆于肺。(即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 《素问·水热穴论》云:“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 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巢源》指出:正水有大
腹水肿,四肢小,阴下湿,手足逆冷,腰痛,咳嗽气喘。
❖ (4)石水 即水气沉结于少腹,病变在肾,涉及于肝。

其证 少腹硬满如石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 为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肝气郁滞不能疏利下焦气机。肾阳虚 衰,阴寒水气凝结,血脉不通,肝气不能疏泄,故见少腹硬满如石, 脉自沉。
❖ 《素问·大奇病论》云:“肾肝并沉为石水”。《素问·阴阳别论》 云:“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灵枢·邪气脏腑 病形》云:“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少腹腄腄然,上至胃 脘,死不治。” 鉴别:因水气未上犯于肺,故外证不喘,则与正水 有别;体表也无明显水肿,则与皮水有别。

为肝失疏泄致水肿。肝居胁腹,其经脉布两胁抵达少腹,主疏泄,疏者条
达而上,泄者顺畅而下。肝病乘脾,脾失健运,水气积聚则腹大,腹大则不
Leabharlann Baidu
能自由转侧。水气阻于肝络,经脉气血不通,甚至瘀阻不行,则胁下腹痛。
肝的疏泄功能紊乱,则口中乏津,小便不通;肝气稍舒,则津液微生,小便
续通。若肝气疏泄正常,则脾气得升,胃气畅通,水津得以升发,故口中津
❖ (1)风水 :风水病变主要在肺,为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水气泛溢 肌表,治用发汗法。

风水为风寒侵袭而诱发水肿,其证以头面及腰以上肿较著,如身
体洪肿,或面目肿大,两眼胞微肿,颈脉暴露跳动明显,时时咳嗽,
按其手足上,呈凹陷性水肿,并见发热恶风或恶寒,骨节疼痛或身体
反重而酸,脉浮,或沉滑。
❖ (2)皮水:又名里水,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湿潴留皮腠之间。 病变涉及脾肺两脏。
分类治疗。
❖ (二)五脏水

为五脏功能失常致水肿。五脏水与皮水、正水、石水联系紧密,因非外
感诱发,故与风水关系不大。五脏水从其病位和症状看,肝、脾、肾三脏均
为阴脏,位居于腹,病变重心在里在下,故此三脏病水,均有腹大;心肺二
脏,属于阳脏,位居于胸,病变重心在上在表,故心肺病水,均有身重、身
肿、烦躁、不得卧等症。

为里中之表;

石水无喘,病变在肾,涉及到肝,在下在里,为里中之里。

另外,皮水、正水、石水均非外邪直接导致,但可兼患外邪。风
水、皮水多见于水气病的初中期;正水、石水多见于水气病的中后期。

以上所论“四水”为本篇水气病的基本证型,对其他类型的水气
病,也可根据病变部位、病变脏腑及主症特点,分别用“四水”加一

❖ 【讨论】

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病变部位,应分辨在上在下、在表在里、
表里兼夹,以及病变脏腑的不同。
❖ 在表者有:风水、皮水。

风水以外邪为直接诱发因素,在肺在上,为表中之表;

皮水不恶风,因非外邪直接所为,病变涉及脾肺,

在外偏里,为表中之里。
❖ 在里者有:正水、石水。

正水有喘,病变在肾,涉及于肺,属病在下而犯上,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伤寒金匮教研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概述
❖ 水气病即水肿病,以身体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脉沉为 主症。水气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评热病论》 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气病名是针对 水与气相互转化的病机而命名,古人云:“水得阳可以化气, 气得阴则化为水”。
液微生;肝气条达而疏泄畅行,则三焦通畅,小便通利。

治宜 疏肝理气,佐以活血利水。 可用当归芍药散加柴胡、郁金、香附等
药。
❖ (3)肺水
❖ 【原文】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15)
居中焦,主运化水液,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肾居下焦,主司开合,
化气行水。所以,此三脏功能异常,是水气病形成的根本原因,但
关键是肾。

此病理机制在《内经》已有论述,如“黄帝问曰:……肾何以
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
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 (1)心水
❖ 【原文】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13)

为心阳虚致水肿。前阴为肝肾经脉所过,肾脉出肺络心,心阳虚不能下
达温暖肾水,则肾水不化而溢于前阴,故阴肿。 治宜振奋心阳,益气行水,
可用《伤寒论》真武汤治疗。
❖ (2)肝水
❖ 【原文】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 续通。(14)
皮水突出表现为皮腠水肿,如外证浮肿,按之没指,腹肿满如
鼓状,脉浮。因非外感引起,故不恶风,或不恶寒。治法以发汗为主, 佐以利小便。
鉴别:皮水不恶风;风水恶风
❖ (3)正水: 即水气本源于肾,病变涉及肺。

其证大腹肿满,腰痛,咳嗽气喘。原文指出:“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
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腹满一症为蒙后省略。
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此揭示了
肺脾肾在水气病的形成和变化中的标本制化关系。
❖ 水气病治疗方药可参阅《痰饮病》篇方药。
❖ 一、分类与辨证
❖ (一)四水
❖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 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水其脉正沉迟,外证 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 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故为胕肿”(《素问·水热穴论》)。其次,水气病形成与三焦的决
渎、膀胱的气化亦有密切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
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焉。”

《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在《内经》、《金匮》论述的基础上,
对水气病病理机制进行了高度概括,如云:“水为至阴,故其本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