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换药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骨科换药技术
换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最普通的事,然而也是最容易疏忽的事。

一个无菌切口可以因为换药不当而感染,因酒精的刺激而使皮瓣坏死。

更头疼的是一些皮肤坏死的创面,要经过漫长的换药才能愈合,而骨外露往往要通过皮瓣才能搞定。

换药确有很多讲究,恰到好处的换药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而对于创伤骨科,首先要了解患者伤口部位、类型、大小、深浅、创面情况、有无音流物等,根据不同伤口类型,作好换药前准备工作。

如换药地点、材料准备等。

换药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换药者如接触过创面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无菌器材。

遵守先无菌后有菌的换药原则。

无菌伤口由内向外消毒,有菌伤口由边缘向中心消毒。

换药时必须仔细观察伤口的变化,如红肿范围、渗出物的量和性质、创缘对合情况、有无皮缘坏死、创面肉芽情况。

观察引流是否通常,对有渗出的创面,必须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分泌物细菌培养。

有引流物时要核对引流物数目是否准确。

每换毕一个病人,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无菌创口换药目的是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创伤反应程度,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清除创口积血,及时拔除引流物。

一般应在术后第二、四、七、十、十四日进
行换药。

换药时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皮肤清洁液不可擦入伤口,伤口用新洁尔灭或盐水棉球清洗。

创伤骨科换药技巧
无菌创口换药目的是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创伤反应程度,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清除创口积血,及时拔除引流物。

一般应在术后第二、四、七、十、十四日进行换药。

换药时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皮肤清洁液不可擦入伤口,伤口用新洁尔灭或盐水棉球清洗。

对红肿、皮缘坏死、脂肪液化、引流不通畅等伤口,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减张引流。

记住骨科伤口渗出感染必将影响到骨骼,一但有问题,骨感染必将成为现实。

伤口用酒精纱条或其他纱条覆盖,外盖敷料不少于六层。

如渗出液浸透敷料应及时更换,术区适当加压包扎。

感染伤口换药的主要目的是伤口充分引流,清除坏死组织,结合局部使用药物最终控制感染消灭创面。

根据创面情况选用纱条:创面新鲜、标签、分泌物稀薄可选用利凡奴尔纱条;对化脓性创面应选用优锁纱条,深部伤口换药选用橡皮条或凡士林纱条,干纱布填塞应疏松状,每日交换敷料。

反复清创,保持引流通畅,要贯彻在整个换药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可用剪刀修平创缘,用3%双氧水、0.1%新洁尔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肉芽肿胀可用高渗盐水外敷。

根据创口情况,依据药物敏感试验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
也可使用去腐生肌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各种药物。

感染控制,创面逐渐新鲜变红时,通过植皮及皮瓣、二次缝合等方法解决骨、肌腱外露问题。

必要时进行伤口灌注冲洗。

长期不愈合窦道型伤口,应积极查找伤口不愈合原因。

如因局部软组织瘢痕化组织生长乏力,可使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换药,并及时清除感染分泌物,全身支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如系深部漫性感染、有死骨、内固定物存在时等治疗的根本措施是;:彻底清创,取出伤口内坏死组织及异物,必要时同期修复创面。

换药时应保持窦道通畅,积极控制感染,为手术创造条件。

伤口应流物的取出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来决定。

一般橡皮引流条术后24小时拔除,橡皮引流管应4―7天拔除,而灌注引流管夹管观察在2―3周拔除。

拔管的指标是:(1)体温正常一周;(2)冲出液清亮;(3)血沉接近正常;(4)冲洗液细菌培养阴性。

套状撕脱伤的处理是创伤骨科换药的特殊类型。

标准的换药方法应和烧伤创面处理一致。

在繁殖皮货原位缝合处的伤口需要经过创伤渗出、组织坏死、感染、创面修复的过程达到愈合。

抓住每一个阶段患者的特点,及时更换渗湿敷料,反复清创,彻底植皮,最终使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

特异感染创面换药,应穿隔离衣,带手套,创面可开放,用3%双氧水持续冲洗伤口。

对引流不畅伤口,应当扩创。

在保肢情况下,做好截肢的准备换药敷料,冲洗物,手套应严格无害化处理。

换药后,医生不应再接触其他患者伤口。

感染创面其他换药方法
1、创面湿敷法
多适用于植皮前的准备及肉芽组织水肿、稀薄渗出的创面。

用雷夫奴尔或硼酸水液纱布覆盖创面,反复渗洒药液即可。

感染严重,坏死组织界限不清,创面可用庆大霉素加糜蛋白酶液体湿敷。

2、半暴露疗法
适用于游离植皮后残余的创面。

长期换药不能愈合的表浅伤口,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然后暴露在干燥无菌的环境中。

为了伤口干燥,可加用医用光保温,灯头与伤口保持30―40cm的距离,以防止烫伤。

3、浸浴或浸泡疗法
是将病人全身或患肢浸泡在1%盐水或1%盐水加消毒液中1日1次,每次1小时,浸泡后常规换药。

通过浸泡,使创面脓液、结痂、渗出物在与水交换中稀释、软化、脱落,达到清洁创面的作用。

同时水疗也可刺激上皮细胞增殖,收缩伤口,对创面自行修复有极佳的效果。

创面修复研究进展
伤口、创面的清洁和愈合,有赖于多种细胞各自的而又互相协同的功能,还有赖于多种化学介质的作用。

细胞成
分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及血小板等。

而生长因子的作用贯穿于创伤修复的三个阶段:即炎症反应阶段;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分化、迁移阶段;以及新生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与再塑阶段。

各种生长因子与期特异的受体相接合而发挥作用。

成年干细胞在原位修复中的作用,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使创面残存的表皮的干细胞迅速增殖与分化,以覆盖受损的创面。

研究发现这一过程是通过改变创面表皮干细胞生存的内外环境,如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残存在创面基底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加速上皮化的过程。

来源:丁香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