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横截面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盖占较大比例,超过 50%。受腓骨头遮挡,后外侧平台经后外侧入路显露及钢板 固定较为困难。腓骨头与后外侧柱形成复合体:骨性、韧带
7
流行病学
胫骨平台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s)约占成人所有骨折1%,老年 人骨折8%;
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占所有胫骨平台骨折的8%—15%。 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在我国较常见,电动车,助动车低速交通工具
12
诊断
1.病史:暴力方向,强度,受伤体 位及部位;
2.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 注意是否合并全身表现及血管神经
损伤 3.影像检查: 常规患膝关节X线正侧位, CT在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诊断中
必不可少; 怀疑合并韧带损伤时行MRI,关节镜
检查; 根据腘动脉损伤情况行CTA检查;
13
治疗目标:
2
解剖特点
内侧平台:大、 低、凹。比外侧 坚固
外侧平台:小、 高、凸
3
膝周围韧带
4
膝周围韧带
5
常见入路的解剖学基础
胫骨平台后方深层结构 L:外侧;M:内侧;F:腓骨; articular line: 关节线; pes anserinus: 鹅足; 腘肌(popliteaus): 位于腘窝底部表层,从内下斜向外 上走行的三角形束状扁肌;胫前动 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 ATA) : 穿骨间膜上裂孔至小腿前方下行;
膝后正中“S”入路优点
(1)可同时显露后内,外髁,对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提供良好操作 空间。 (2)可同时处理半月板后角损伤及重建后交叉韧带。 (3)可同时处理腘动静脉及胫神经损伤。
膝后正中“S”入路缺点
(1)软组织剥离较多,切断腓肠肌内侧头,损伤较大。 (2)切口呈“S”形,使得暴露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髁之一时无 法向远端延伸,导致显露困难。
侧翻摔倒时致伤主要原因。
8
后外侧柱损伤机制
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遭受外翻和轴向 联合暴力;屈曲位胫骨平台负重受力点后移, 股骨外侧髁撞击胫骨平台后外侧,导致该部骨 折。
骨折线始于冠状面,主要累及胫骨平 台后部。致伤暴力很大时,还可能损伤腘血管 和交叉韧带。
9
Schatzker分型
Schatzker, Dr. Joseph 1979年提出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分型
10
后外侧柱骨折理论基础:胫骨 平台骨折三柱分型
水平位CT层面 A为胫骨结节,O为胫骨棘连线中点 ,C为腓骨头前缘,B为胫骨平台内 侧嵴。胫骨平台被OA、OC、OB分 割为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
11
目前尚无一种分型可以涵盖所有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 ; Schatzker分型的缺陷是不能很好的评估涉及平台 后侧的骨折; 三柱分型在CT基础上得出,有效弥补了Schatzker的 缺陷,但缺乏软组织的分析
18
1.膝后正中“S”入 路
取膝后正“S”切口,切口横行部分与 关节线同一平面,钝性分离暴露腓肠肌内 侧头,保护腘窝神经血管束,即可暴露后 内侧平台;钝性分离比目鱼肌和腘肌后, 向外侧拉开即可暴露后外侧平台。
此入路最早于1995年由De Boeck H, Opdecam P 提出。
19
20
21

1、获得平整的关节面

2、正常的力线

3、稳定的坚强关节、充分的软组织愈合

4、功能范围的活动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终避免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炎
14
手术适应证
关节塌陷和分离>3mm; 干骺端明显移位或成角>5°; 骨折缺损>5mm
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新鲜骨折特有
15
手术内植物
后外侧柱骨折生物力学分析: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强度最大。
涉及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治疗分析
第371中心医院全军关节创伤专病中心
1
概述
胫骨平台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s)是 骨折线累计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胫骨 平台是重要的负重结构,周围解剖复杂,损伤机 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并多伴有不同程度软组 织损伤,诊治难度大。
23
膝关节后外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 入路优点
(1)切口髁满足检测侧卧漂浮体位手术,根据术 中需要可调整体位。 (2)无需二次消毒,不增加手术时间,避免切口 感染风险。 (3)该入路经肌间隙手术,手术创伤小。 (4)暴露充分,手术操作空间广,利于复位,植 骨及术后早期锻炼。
24
膝关节后外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 路缺点
术区显露
术中向后牵拉外侧副韧带, 内旋胫骨即可显露完整后外侧髁。
26
腓骨小头上入路
紧贴外侧副韧带前缘取纵行切口,向上止于 关节间隙上方2cm,向下经腓骨小头上缘逐 渐向前致胫骨结节外侧缘1cm,止于胫骨结 节止点下方2cm左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沿外侧副韧带前缘切开深筋膜,切口下段沿 骨面剥离附着胫前肌群止点,直至腓骨小头 关节面。屈膝60度,继续沿腓骨小头上缘向 后侧剥离。拉钩将外侧副韧带,腘肌腱向后 牵开,稍内旋内翻胫骨,即可显露胫骨后外 侧髁。在沿外侧半月板下方横行切开关节囊 ,将半月板向上牵拉,暴露整个外侧平台关 节腔及塌陷骨折端。
16
临床及研究表明: 坚强后外侧柱的支撑固定有利于后外侧复合
体的愈合,有利于膝关节的支撑。
17
后外侧柱骨折常见入路
1.膝后正中“S”入路; 2.膝关节后外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 3.腓骨小头上入路 4.经腓骨截骨入路 5.经(改良后)前外侧入路 6.后外侧入路 7.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 8.改良外侧入路
(1)皮下剥离过多易致皮瓣坏死。 (2)后外侧暴露范围不能过多向远侧延伸 ,以免损伤胫前动脉。 (3)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时,经此入路 软组织粘连重,显露困难。
25
3.腓骨小头上入路
解剖学标志
A为腓骨小头关节面上缘; B为胫骨平台关节面水平线与外侧副韧带内侧缘 交点; O为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
22
2.膝关节后外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
膝关节后外弧形切口位于膝关节外侧稍偏后,自膝关节线上约5-8cm,沿股二头 肌前缘向下切开,至膝关节线水平弧形绕过腓骨小头前方,沿腓骨前外侧向下切开约 8-10cm。经后外侧弧形切口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显露前外侧平台及关节腔,并经胫骨前 外侧或干骺端骨折复位前外侧“高尔夫”钢板内固定。经后外侧弧形切口后外侧肌间 隙入路显露后外侧平台及关节腔,型后外侧塌陷骨折撬拨复位,植骨,“T”形钢板内 固定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