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学困生的转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班级学困生的转化
高育友
靖远县刘川乡教管中心唐庄小学
[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学困生的存在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积极得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因此,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类型、心理特征和教育转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家庭教育的错位、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社会邪气的漫延,污染了学生纯洁的心灵;认为学困生的类型主要有:“不学”型、“怕学”型和“厌学”型;从学困生的认知心理和个性心理两个大的方面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注意力的、记忆力的培养等认知心理的各种能力培养和促进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两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教育转化的措施。认为促进学困生个性心理全面发展的教育转化策略主要有:1、坚信学困生也能成才,热情地期待学困生;2、要长善救失,充分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3、因材施教,方法灵活;4、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 学困生心理特征教育转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十个手指也有长短”,一个班级不可能没有学困生,而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衡量教育与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探讨解决学困生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所谓学困生,特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那些行为习惯不良,或者学习基础特差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这两方面同时体现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把这样的学生教育成才,既是家长的迫切心愿,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一)家庭教育的错位。
而今,为人父母的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夙愿,享受自己未曾享受过的人生乐趣,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家长便拼命地工作,省吃俭用,仅以优越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不合理的物欲要求,却忽视了对于女的教育。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追求物质享受,与人攀比,不求上进,缺乏吃苦精神。而有的家长却只为了自己的前途,把家庭和孩子抛在脑后,自私地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因而长期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子女
的教育,采取不闻不问,不管不教的态度,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使之在群体中表现出放纵,蛮横、自私、唯我独尊的行为,难与他人相处,形成心理缺陷。也有的家长因对独生于女百般溺爱、迁就和娇惯,以致养成孩子任性、娇气、不爱集体生活的怪癖,使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有的家长则是因为自身素质较低,造成教育方法粗暴简单,或打骂一顿,或金钱奖励,这不但使孩子学会了拳头打人,脏话骂人的坏脾气,而且还由于金钱的诱惑造成不良学习动机的产生,导致其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无形中养成了喜说谎,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性格。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造成家庭破碎,双方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孩子一旦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便很快染上恶习。如此种种的家庭教育的错位,其负面效应是令人震惊的。
(二)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错上加错。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错误不断出现与不断被纠正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尚未成年,自制能力差,难免经常出错,而教育的真谛是帮助孩子们认识正确,纠正错误。但是有的教师并没有这样想,这样做,对孩子们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在班集体中违纪违规的行为,有的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或体罚了事;有的偏听偏信,批评武断;有的讽刺挖苦,不予原谅。从而使一些学困生常受委屈,产生逆反心理。如此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得一些学困生产生对立情绪,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故意对着干,越来越差,成为教育的难点。
(三)社会邪气的漫延,污染了学生纯洁的心灵。
综上所述,一个学生逐步变化成为学困生,其主要成因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为此,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把学困生转化工作放在首位。
二、学困生的类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困生是由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由于形成原因的不同,学困生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部份学生因长期受家庭因素或社会不良因素等所影响,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无目标,因而对学习缺乏了动机和兴趣,缺乏了求知欲,无心向学,变成学困生,这类算是“不学”型;其二是部份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造成学习基础缺陷,而学习基础的缺陷,又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此形成学习上更大的困难,久而久之,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意志和毅力,产生了自卑感,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自暴自弃,从而变成了学困生,这类算是“怕学”型;其三是部份本来是思想素质较好,学习基础也不算差的学生,因长期以来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作业任务,而感到读书辛苦,且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也渐渐沦为
么都不清楚,或抓不住重点。
5、思维僵滞少变
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用头脑去思考一下,通常是直线往复式的思维,很少进行横向扩展。譬如班中有名学困生对小数加减法掌握较好,他只要遇到3.9-0.25的题便会在9的后面添一个0,以使数位补齐。至于这个“0”根据什么性质可以加,为什么加“0”后的计算方法可以不变,这些道理不做任何思考。思维的僵滞是知识的浅薄思想的懒惰所滞,他们不善于采用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学困生个性心理分析。
由于学困生在认知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障碍,对知识缺乏正常的掌握,他们不能与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时间和速度接受新知识,便出现了一片阴影,日积月累,他们便成为被课堂,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低落思想,没有勤奋学习的雄心,对现实的态度比较冷淡,事不关己,无所触动。学困生的个性心理表现为:
1、畏惧心理个别教育者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极不平等的位置,居高临下,对学困学生多以训话的口气交谈,动辄以叫家长、体罚、变向体罚等简单方式作为首选教育手段,结果在学困生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阴影,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学习及教育者的畏惧。
2、自卑心理在学困生的身上,各种因素同样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体质情况、家庭气氛、性格特点、智力水平都与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家长期待过高、百般溺爱,一旦有所挫折,便滋生了自卑感;体质虚弱造成学习的准备度不足,基础学力低下,同样也会诱发自卑感。学业的持续不良、教育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自卑感。
3、猜疑心理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者和学困生之间缺乏感情沟通造成的。教育者与学困生互不信任,双方都有戒备之心。教育者常常怀疑学困生有意捣乱,学困生则猜疑教育者处处与他过不去。这种猜疑心理在得到强化后又会进一步导致对立心理的产生。
4、对立心理种种现象表明,对立心理较多地存在于年龄较大或程度较重的学困生中。教育者和学困生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双方都易激怒。个别教师在对学生管理教育时,完全把自己视为“权利者”,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一旦违反纪律,就立即“镇压”,这种“威慑统治”的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师长如敌寇而抗之”,并产生对立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学困生常常给教育者以难堪(比如提怪问、出洋相、故意损坏东西等),也有的进而演变为对教育者的仇视,导致教育失败。
5、阴性表现心理学业不良和集体活动的孤立、排斥使学困生们的大多数表现欲难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