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客观化研究_魏红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辩证: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辩证: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虚淤阻与心火亢盛证。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气虚的临床表现:
面色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为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
心阳虚的临床表现:
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暗紫,脉细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为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
心阴虚的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
心血淤阻与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淤阻的临床表现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辨证要点: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内臂,时发时止。
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辨证要点为: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试题2
中医诊断学试题2试卷一一、单选题1.心阳不振、心脉痹阻以致心胸憋闷疼痛,其面色可见:A.面色苍白B.面色黧黑C.眉间、鼻柱、唇周色青D.面色青灰、口唇青紫E.面青颊赤2.胖大舌伴齿痕,主:A.心血不足B.肝血亏损C.肾阴不足D.肺气不足E.脾虚湿盛3.提示邪气渐盛、病情加重的舌苔变化是:A.苔由厚变薄B.苔由薄变厚C.苔由润变燥D.苔由多变少E.苔由白变黄4.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A.有神B.无神C.假神D.失神E.神志错乱5.下列除_______以外,均是斑与疹的辨别要点:A.色红或不红B.外形大小C.抚之碍手与否D.平摊或稍隆起于皮肤E.压之是否褪色二、多选题1.面色青主:A.寒证B.痛证C.瘀证D.惊风E.肾虚2.正常舌象应具有的特点是:A.舌体灵活自如B.胖瘦适中C.质淡红苔薄白D.湿润而滑E.荣润有神3.疖的特点是:A.患处形小而圆B.部位表浅C.麻木或发痒D.容易化脓E.脓溃即愈三、填空题1.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面色黑主_________。
3.舌紫暗伴瘀点瘀斑,多为_______证。
四、名词解释1.除中 3.肌肤甲错五、简答题1.何谓常色、病色?2.简述面部五色的主病。
六、论述题1.试述舌色主病。
附:参考答案一、1.D 2.E 3.B 4.C 5.A二、1. ABCD 2.ABCDE 3.ABDE三、1.《敖氏伤寒金镜录》杜清碧 2.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3.血瘀四、五、六(答案参见望诊)。
试卷2一、单选题1.巅顶头痛属:A.太阳经B.阳明经C.厥阴经D.少阴经E.太阳2.患者自觉口甜,多属: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D.肾病E.胃热3.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属:A.战汗B.绝汗C.盗汗D.自汗4.除哪项外均可出现渴不多饮:A.阴虚证B.阳明经证C.湿热证D.痰饮内停E.血瘀证5.胃阴不足的病人常出现:A.饥不欲食B.多食善饥C.纳呆厌食D.厌食呕吐E.嗜食异物二、多选题1.头晕常见的病机是:A.气血两虚B.痰湿内阻C.心火亢盛D.肾精亏虚E.气滞血瘀2.嗜睡的常见病证有:A.痰湿困脾B.心肾阳虚C.热入心包D.热在胸膈E.心肝血虚3.腰痛常见的有:A.肾虚腰痛B.寒湿腰痛C.瘀血腰痛D.气滞腰痛E.痰饮腰痛三、填空题1.发热与恶寒并见,见于_______证。
心悸、胸痹资料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治未病科
定 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历代认识
《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 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 “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 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 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 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 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 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 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 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中医如何根据脉象辨识心脏疾病
中医如何根据脉象辨识心脏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脉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诊断依据。
通过触摸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中医能够获取有关身体内部状况的丰富信息,其中就包括心脏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明。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会直接反映在脉象上。
正常的脉象通常被称为“平脉”,具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力度适中的特点。
而当心脏出现疾病时,脉象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说,常见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在脉象上可能表现为弦脉。
弦脉就像是按在琴弦上一样,绷得比较紧,直而长。
这通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气血不畅、肝郁气滞等情况。
气血不畅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肝郁气滞则可能导致情志不舒,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再比如,心肌炎患者的脉象可能会呈现细数脉。
细数脉的特点是脉搏跳动较快,而且比较细弱。
这可能反映出患者体内有阴虚内热的情况,阴虚不能滋养心脏,导致心脏功能失常,出现炎症反应。
另外,心力衰竭的患者,脉象可能表现为沉弱脉。
沉脉需要重按才能感觉到,弱脉则显得无力。
这种脉象提示心脏的阳气不足,鼓动无力,无法有效地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一系列通过脉象辨识心脏疾病的经验。
在切脉时,中医医生会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患者手腕处的寸、关、尺三部。
每一部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左手的寸部就对应着心脏。
在切脉的过程中,医生会感受脉搏的频率、节律、紧张度、流利度、强弱等多个方面。
比如,脉搏跳动过快,每分钟超过 90 次,可能提示心脏有热证;脉搏跳动过慢,每分钟不足60 次,可能是心脏阳气不足。
同时,脉象的节律也很重要。
如果脉象时快时慢,没有规律,这可能是心脏的节律出现了问题,比如早搏、房颤等。
此外,脉搏的紧张度也能反映心脏的状况。
紧张度高的脉象,如弦脉,可能提示心脏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过于松弛的脉象,则可能表示心脏的功能虚弱。
除了脉象本身的特征,中医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近十年针灸治疗心悸临床选穴规律研究
近十年针灸治疗心悸临床选穴规律研究作者:姜慧慧王朝辉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03期【摘要】目的通过搜集2007~2017年针灸治疗心悸的期刊类文献,分析其临床腧穴使用特点及规律,发掘行之有效的腧穴,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心悸的期刊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对选穴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方法来分析针灸治疗心悸的选穴规律,可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结论在34篇有效文献中,腧穴以内关,足三里,神门居多;涉及12条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厥阴心经腧穴为;腧穴分布多分布在四肢部;特定穴选用以五腧穴最高;腧穴配伍多采用原络配穴法。
【关键词】针灸;心悸;选穴规律【中图分类号】R246.1;R2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02“心悸”这一病名最早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亦称“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西医称之为“心律失常”等[1]。
临床表现是指患者自觉心脏搏动异常、忽快忽慢,时发时止,严重时不能自止的一类疾病,常伴随胸闷气短、眩晕、乏力倦怠、失眠、健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脉证为迟、沉、数、代、结、促等[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患病率逐年增加[3]。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文献来源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
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7年12月。
1.2 检索方法以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早搏为主要检索词,并含针刺、针灸、针灸疗法、针刺治疗。
1.3 文献纳入标准①主要治疗方法以针灸为主(治疗组为针灸治疗,对照组可以是单独针灸或其他治疗方法);②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心悸;③临床方案设计相对合理,设有对照组;④具有明确的针灸穴位处方;⑤所采用的诊断或疗效评价标准为国际或国内公认的通用标准。
中医辩证治疗心脉瘀阻,胸阳不振
中医辩证治疗心脉瘀阻,胸阳不振
安某,女,65岁,初诊。
主证:体胖胸闷,气憋气短,心前区每日间断性疼痛,痛时向左肩呈放射性疼痛,发作时大汗淋漓,口唇青紫,舌体肥大,舌质淡红,舌苔小白,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
辨证:心脉瘀阻,胸阳不振。
治法:益气宣痹,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党参,赤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瓜蒌,川牛膝,水蛭,琥珀,茯苓,薤白,炙甘草,5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3次,服3次。
疼痛时服心宝5粒。
二诊:复诊,主诉药后病症均有好转,见药效很好,处方不变,照前方再服5剂。
服法同上,同时加服心宝,一日2次,每次5粒。
三诊:服药后,胸憋气短好转,胸部疼痛减轻,其他均见改善,照前方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赤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瓜蒌,川牛膝,水蛭,琥珀,茯苓,薤白,炙甘草,剂,每日1剂,每剂煎3次,服3次。
四诊:药后疼痛消失,精神渐佳,其他症状均见好转,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是服一次药,病症均有渐进性好转。
方解: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赤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补血,疏通脉络,瓜蒌、薤白、川牛膝宽胸理气,川牛膝引血下行,水蛭破瘀血,溶血栓,琥珀安五脏,定魂魄,利尿通淋。
诸药合用,益气活血,疏通经脉,宽胸理气,引血下行,效果良好。
“阳微阴弦”和“瘀血弊阻”均为胸痹病机二者在临床治疗中如何统一
“阳微阴弦”和“瘀血弊阻”均为胸痹病机二者在临床治疗中如何统一“阳微阴弦”和“瘀血弊阻”均为胸痹病机。
无论“阳微阴弦”还是“瘀血痹阻”,都有一个共通点,即脉不通。
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心阳之活力”,从顾护阳气入手,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病情,以宣痹通阳,化痰开结,兼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
标签:阳微阴弦了;瘀血弊阻;胸痹病机心痛、胸痹,其病如二而一。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根据心痛的轻重缓急,分别提出“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
心痛是由于正气内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脏器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在病因病机方面,“阳微阴弦”和“瘀血弊阻”均为心痛病症的主要病机。
那么,二者在临床治疗中应如何统一呢?本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特作如下简要论述:“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阳微阴弦”可做两方面的理解:第一,从脉象来看。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可解释为寸脉微尺脉弦,此为《医宗金鉴》观点,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一种解释。
临床中心痛病证之脉象常如《金匮要略》另一条原文所述:“胸痹之病,??????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寸口亦阳也,而沉迟,则等于微矣;关上小紧,亦阴弦之意。
”故刘俊教授认为“阳微阴弦”作脉象理解时,可表现为寸脉沉迟微,而关脉小紧弦,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第二,从病机来看。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解释道:“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升,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以阳虚而受邪之击,故为主痛。
”是故,阳微指上焦阳气虚,即胸阳不振;而阴弦指阴邪内盛,痹阻阳气。
中医如何判断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
中医如何判断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心血瘀阻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它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诸多影响。
那么,中医是如何判断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心血瘀阻,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血脉流通不畅,有瘀血阻滞。
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情志不舒、寒邪凝滞、久病体虚等。
当出现心血瘀阻时,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出来。
首先,胸痛是心血瘀阻常见且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
这种胸痛通常表现为刺痛,疼痛的位置比较固定,就好像有一根针在那里扎着一样。
而且,胸痛的发作往往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
在休息或者心情平复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一般不会完全消失。
除了胸痛,心悸也是心血瘀阻的一个重要表现。
患者会感觉心跳异常,有时快有时慢,或者心跳的节律不整齐。
这是因为心血瘀阻影响了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的搏动失去了原有的规律。
再者,唇舌紫暗也是心血瘀阻的一个明显特征。
正常情况下,嘴唇和舌头应该是红润有光泽的。
但当心血瘀阻时,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局部的血液瘀积,从而使唇舌呈现出紫暗的颜色。
同时,患者的面色也可能会显得晦暗无华。
在脉象上,心血瘀阻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涩脉或者结代脉。
涩脉就像是轻刀刮竹的感觉,脉搏跳动不流畅;而结代脉则表现为脉搏跳动时有间歇,不整齐。
另外,心血瘀阻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患者会感觉气不够用,呼吸短促,尤其是在活动后,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心脏的供血不足,影响了心肺的功能,导致气体交换出现障碍。
心血瘀阻还可能引起失眠多梦。
患者的睡眠质量会下降,经常做梦,而且梦境多是令人不安的。
这是因为心血瘀阻影响了心神的安宁,导致心神失养。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身体局部的肿块。
这些肿块通常质地较硬,位置固定不移,按压时可能会有疼痛的感觉。
这也是由于瘀血阻滞在局部,形成了肿块。
女性患者如果出现心血瘀阻,可能会伴有月经不调的症状。
比如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减少、经血颜色紫暗有血块,甚至会出现痛经等情况。
试从与心阳虚证相鉴别角度探讨心阳不振证的辨证思路
试从与心阳虚证相鉴别角度探讨心阳不振证的辨证思路
邹昱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心阳是宏观上鼓动气血运行周身的动力,心阳随气血外达而温煦四肢百骸。
一旦心阳因某种病因导致上述功能受阻,则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状,脉象上会表现为寸脉沉取无力。
这种“心阳”在功能上的失调,是为心阳不振。
心阳不振是一种较常见的证候,广泛存在于心悸、胸痹等心系疾病之中。
较明确的心阳不振证的病因病机,乃至机理清楚、临床有效的治法方药,对于指导中医学习和临床治疗很重要。
【总页数】2页(P2033-2034)
【作者】邹昱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温心胶囊影响冠心病心阳虚证血小板功能及形态的聚类分析
2.温心胶囊对冠心病心阳虚证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3.慢性心衰心肾阳虚证、心阳虚证大鼠vWF、ET-1表达差异研究
4.心阳虚证和心肾阳虚证探析
5.温心胶囊对缺血性冠心病心阳虚证大鼠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肌病辨证心阳不振痰阻心脉型;治以温阳化痰,畅通心脉
心肌病辨证心阳不振痰阻心脉型;治以温阳化痰,畅通心脉
本证适用于心肌病阳虚痰浊的患者。
血脉运行时依赖阳气的鼓动,人体遭受寒湿之邪侵袭。
或内伤饮食劳倦导致肺脾肾阳气受损,脾运宣化失司,三焦气机不利,不能蒸化水液,津液停着而成痰饮。
痰饮上犯心阳,浊痰壅塞气化,则脉络受阻因而引起心悸眩晕,胸脘痞满,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口吐痰涎。
治疗原则:温阳化痰,畅通心脉
处方:温阳化浊通痹汤:桂枝,白豆蔻,荜澄茄,细辛,薤白,瓜蒌,半夏,茯苓,泽泻,远志,五味子,干姜,丝瓜络。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加减:胸痛加全蝎,地龙、薤白、元胡;四肢不温加巴戟天,杜仲,淫羊藿、锁阳;水肿加猪苓,泽兰、抽葫芦,痰多加桔梗、瓜蒌,款冬花,浙贝母。
心气虚证与正常人脉象信息的时频分析区别
心气虚证与正常人脉象信息的时频分析区别章慎磊;邵金英【摘要】目的研究心气虚证与正常人脉象信息在时频分析上的区别.方法基于脉象的基本特征,将小波包分析理论应用于心气虚证的脉象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小波包分析所具有良好的时.频同时局部化的能力和对非平稳信号的检测能力对脉象信号进行了分析和时频特征值的提取,并提取了脉象信号的小波包变换在不同尺度上的能量这一新的表征脉象的特征参数.结果向量的统计表明心气虚证的脉象信息在小波包分解上特征性比较明显.结论时频分析有望作为新的诊断方法.【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0(025)008【总页数】3页(P1321-1323)【关键词】心气虚证;脉象信号;小波包分析【作者】章慎磊;邵金英【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枣庄,277100;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枣庄,277100【正文语种】中文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惫,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弱。
本证多由于素体虚弱,劳神过度,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虚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心气虚证的脉象多为细弱脉,脉图上表现为主波、降中峡、重搏波高度均降低,主波上1/3宽度增加,脉图面积减小[1]。
由于脉象的波形是不同频率的波的重合,利用时频分析上的小波包对心气虚证脉象进一步分析,以更详细的区分心气虚证脉象与正常人的区别。
根据中医辨证选择30例心气虚证患者和30例健康者,两组病例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年龄用一维方差分析 P>0.05,性别用卡方检验P>0.05),年龄主要在20~60岁,男女比例为1∶1.2,病情相对单纯,以减少虚实夹杂的影响,见表1。
表1 病例情况表 (n)?利用脉诊仪正确采集脉图,利用MATLAB软件平台,编制小波包程序进行分析,进行3层db2小波包提取,在第三层从0~7共8频带是低频到高频分布。
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客观化研究_魏红
准和专家组经验,完成心悸中医证候调查量表的制作。
首先由专人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再由专家进行中医
辨证诊断,对于符合纳入标准者,由专人进行脉象信息
的采集。 1. 5. 2 脉象信息采集方法[8 - 10]
检测前将脉诊仪置
于工作状态。患者休息 15 min 后,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将患者的手放在检测装置的底座
上,寸、关、尺三部对准传感器的三个触头,取得脉搏的
振动信号; 通过机械装置的三个千分刻度的调整,完成
脉形、脉位、力度、频率、脉形、节律、走势、波动范围等
检测。另一端与计算机相连,将得到的信息通过象数
转化以三条曲线的形式( 代表寸、关、尺三部) 同步显
示在计算机上,可随时进行三部九候、举按寻调整和动
态记录。再用同样方法检测并记录对侧三部脉象的曲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对识别病症、判断病 情、分辨病机 和 推 断 预 后 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3]。 但 不 同 人因学习经历、个人经验、感官敏感性等主观因素的不 同,对不同种或同种脉象认识不同,对其所主病症的认 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故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利用 现代技术和方 法 对 中 医 脉 象 进 行 客 观 表 述[4],虽 有 有 益的尝试与探索,但准确性、普遍性仍有局限,名老中 医的脉诊经验仍缺少客观评价和特征依据。经过较多 临床验证而具有较高重复性、准确性的名老中医经验 是中医历史的珍贵财富,也是需要继承并以之为基础 从而创新的前提,但如何将名老中医经验拟定客观标 准并进行普遍推广,仍需做更深探索。
心悸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2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和《中医
内科学》“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第 7 版。心阳不振证:
心悸的辩证治疗-中西医医师考试辅导
心悸的辩证治疗-中西医医师考试辅导
现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知识点-心悸的辩证治疗,希望对广大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生有所帮助。
(1)心血不足证:
证候:
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
归脾汤。
(2)阴虚火旺证:
证候:
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
天王补心丹。
(3)心阳不足证:
证候:
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心血瘀阻证:
证候:
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脉涩或结代。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
血府逐瘀汤。
心悸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发表时间:2020-04-10T11:17:28.700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4期作者:张正清[导读] 针对临床心悸的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治疗进行观察。
摘要:目的:针对临床心悸的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治疗进行观察。
方法:收集确诊为心悸的8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心电图总有效率8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心电图总有效率77.5%(P<0.05)。
结论:在改心悸患者症状方面,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后比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的效果更明显(P<0.05),表明在临床中心悸患者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心悸病;中医治疗;辨证治疗1. 前言在临床中心室早搏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属于中医中的“心悸”,本研究收集了确诊为心悸的8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类型比较明显,现将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2. 资料与方法2.1 患者资料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列入本研究的患者应符合心悸主症及诊断室性早搏的相关标准。
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有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在26—77岁之间,平均年龄52.1岁,病程2个月—11年之间,平均病程4.1年。
13例患者有冠心病,7例患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患者有风心病,10例患者有心肌炎,4例患者有特发性室性早搏。
对照组中有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在24—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2岁,病程1个月—10年之间,平均病程3.9年。
15例患者有冠心病,8例患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患者有风心病,10例患者有心肌炎,3例患者有特发性室性早搏。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
2.2 方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对普通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每周各做一次,并对肝肾、尿、血等进行常规检查。
李七一教授辨证治疗心悸经验
李七一教授辨证治疗心悸经验
严冬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6
【摘要】总结了李七一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把心悸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痰火扰心型、气阴两虚型、心阳不振型,由此入手分析其独特的治疗经验和用药体会。
【总页数】3页(P579-581)
【作者】严冬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1
【相关文献】
1.李志道教授治疗心悸经验总结 [J], 梁冰洁;麻秋雷;李兰媛;李志道
2.李七一教授运用“损其心者,调其荣卫”理论治疗心悸经验 [J], 刘健
3.李七一教授辨证治疗心悸经验 [J], 严冬
4.李妍怡教授从心肾相交论治心悸经验总结 [J], 张惠兵;裴豫琦;崔涛;李妍怡
5.李七一教授辨治心悸八法 [J], 韩旭;刘福明;赵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病气血辨证中证候本质探讨
心病气血辨证中证候本质探讨
姚芳;张慧琪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03(20)6
【摘要】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和心脉瘀阻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证候归属中常见的3个证候 ,从临床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分子生物学前沿探讨3个证候外在表现和内在的物质变化基础及证候本质 ,实现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总页数】3页(P44-46)
【关键词】心病;气血辨证;心血管系统;循证医学
【作者】姚芳;张慧琪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浅谈调理气血法辨证论治冠心病 [J], 王允若
2.心病气血辨证与肺功能关系的探讨 [J], 李绍芝;朱文锋
3.心病气血辨证与血清血栓素A,前列环素变化关系的探讨 [J], 周泽泉;朱湘生
4.冠心病血瘀证气血辨证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J], 林桂永;王子健
5.试述气血津液辨证在治疗慢性肺心病中的运用 [J], 杨家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长春论脉法
魏长春论脉法魏长春论脉法《诊脉须识常与变》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先生精于脉诊,并传绝学于后人。
今刊出,借以缅怀魏老。
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异的脉象,从其体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来确定其为常脉和病脉、佳兆和危兆。
第一部分知常篇提纲要脉,总归浮、沉、迟、数、滑、涩六类。
包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脏腑气血。
浮,为阳为表。
沉,为阴为里。
迟,为在脏,为寒为虚。
数,为在腑,为热为实。
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
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
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
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各别,因迟数以呼吸定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两脉,多主气血,故此两脉虽无所统,平列于浮沉迟数为六纲。
1 浮脉浮以候表,其象轻手即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之上。
浮为风、虚、眩之候,阳脉浮为表热,阴脉浮为表虚。
浮而有力是风热,浮而无力是血弱。
洪:浮而有力为洪,即是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
凡久嗽咳血忌见此脉。
形瘦多气者大忌。
凡病脉见洪是病加重之象。
洪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躁,为口燥咽干。
芤: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柔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察在浮举重按之间得之。
芤为失血之候,为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之征。
火犯阳经则血上溢而见吐衄,火侵阴络则血下流,而见便血、崩漏。
弦: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
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
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图 2 正常组
图 2 所见,六部脉的主波均较高大,脉波表现整 齐,重复率好,属正常人脉象。 2. 2. 2 心阳不振证组 心阳不振证组的脉证诊断符 合率为 75% ,以弱脉、或沉迟无力脉( 脉率较慢,每分 钟 < 60 次) 为主,左寸明显,其他余部亦可有改变。
案 1 李某,女,55 岁,心悸、胸闷、气短 2 年,加重 2 周,动则尤甚,伴头晕,面色无华,畏寒,便秘,小便正 常,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现血 压 135 /100 mmHg。见脉图 3。
关键词: 心悸; 脉象; 脉诊仪; 客观化; 病机 中图分类号: R256. 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10 - 2018 - 04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初 期多数患者以心悸前来就诊。目前中医对心悸的病因 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较多[1 - 3],但关于心悸脉 诊客观化临床研究报道甚少。中医学对心悸的诊断主 要依据四 诊 获 得 的 临 床 资 料,缺 乏 客 观 性 判 断 指 标。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具有深远的科学内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对识别病症、判断病 情、分辨病机 和 推 断 预 后 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3]。 但 不 同 人因学习经历、个人经验、感官敏感性等主观因素的不 同,对不同种或同种脉象认识不同,对其所主病症的认 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故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利用 现代技术和方 法 对 中 医 脉 象 进 行 客 观 表 述[4],虽 有 有 益的尝试与探索,但准确性、普遍性仍有局限,名老中 医的脉诊经验仍缺少客观评价和特征依据。经过较多 临床验证而具有较高重复性、准确性的名老中医经验 是中医历史的珍贵财富,也是需要继承并以之为基础 从而创新的前提,但如何将名老中医经验拟定客观标 准并进行普遍推广,仍需做更深探索。
准和专家组经验,完成心悸中医证候调查量表的制作。
首先由专人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再由专家进行中医
辨证诊断,对于符合纳入标准者,由专人进行脉象信息
的采集。 1. 5. 2 脉象信息采集方法[8 - 10]
检测前将脉诊仪置
于工作状态。患者休息 15 min 后,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将患者的手放在检测装置的底座
涵和临床意义。传统脉诊全凭医生手感切诊,主观随 意性较大,致使 临 床 脉 诊 时 分 歧 较 多,严 重 束 缚 了 中 医脉学的发展[4 - 6]。近 20 年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 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 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7]。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与 传统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以脉象与病机、证候的相关
中医药杂志,2007,22( 1) : 21 - 24.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2019·
性为出发点[9 - 10],对心悸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的
脉象信息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52 例心悸患者,均为 2011 年 10 月—2012 年 2 月
上,寸、关、尺三部对准传感器的三个触头,取得脉搏的
振动信号; 通过机械装置的三个千分刻度的调整,完成
脉形、脉位、力度、频率、脉形、节律、走势、波动范围等
检测。另一端与计算机相连,将得到的信息通过象数
转化以三条曲线的形式( 代表寸、关、尺三部) 同步显
示在计算机上,可随时进行三部九候、举按寻调整和动
态记录。再用同样方法检测并记录对侧三部脉象的曲
线,最后将六部曲线进行比较分析。 1. 5. 3 脉象信息分析方法[8 - 10]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 与辨证观,结合病因病机理论,运用独诊法和辨证法, 进行脉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独诊法即通过对自 身寸关尺六部脉象特征的分析比较,寻找其中“独异” 的脉象,根据脏腑之独、脉位之独、脉体之独,找出病脉 所在的部位及其脉象特征。辨证法即根据中医整体观 念,结合寸、关、尺六部脉象中病脉表现的部位和特征, 排除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 1. 6 统计学分析
( 1) 于某,女,34 岁,教 师。身 体 健 康,无 不 适 感 觉,饮食可,睡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滑。见脉图 1。
图 1 正常组
脉图 1 所见,六部脉不浮不沉,不数不迟,不大不 小,节律一致,脉象波形完整,波形正负比例适中,自身 比较无独异脉象,属弦滑脉。
( 2) 张某,男,31 岁,自 述 无 任 何 不 适,饮 食 睡 眠 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有力。见脉图 2。
TL - MZ - XM - 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由沈阳
腾龙东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并提供。该脉诊仪于
2003 年初研制成功,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经过 2000 余例的临床
观察,可以同时完成位、数、形、势的全息检测,得到相
应脉象的多维信息,通过象数的转化,可以为脉象的定
注: 试验各组与正常人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2. 1. 2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分布情况 见表 2。
表 2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分布情况
组别
例数
不典型 脉象与病机 独异改变 多部改变
改变 符合数( 率)
正常人群组 25
2
3
1
20( 80% )
心阳不振组 20
3
12
5
15( 75% )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目的: 揭示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信息特征,探索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 20 例心阳不振证、32 例瘀阻心脉证心悸患者,与 25 例正常组作对照,应用 TL - MZ - XM - 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 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同时检测并记录受试者双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变化,并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 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 试验组与正常人群组的脉象异常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通过中医辨证与脉象信息判定的综合对照分析,得出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正确辨证诊断的符合率为 75% ,心阳不振证以脉弱或沉迟无力脉为主,瘀阻心脉证以涩脉、结脉、代脉为主要表现。脉象的变异程度及多部异常改 变者,与患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关系密切。结论: 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及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可以 揭示心悸相关证候的脉象信息特征及病机,其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本试验对心悸中医辨证诊断客观 化具有重要意义。
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1.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年龄 18 ~ 65 岁,生
命体征平稳的自愿受试者;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具有一
定表达能力。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
全,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脉象观察者; 反关脉、
斜飞脉等不易于脉象采集的患者。
1. 4 试验仪器
参考文献 [1] 季绍良,成肇智.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黄岑汉,蓝娇娜,刘燕平. 关于“动脉”的考证与分析[J]. 辽宁中
医杂志,2009,11( 9) : 17 - 18. [3] 费兆馥. 现代中医脉诊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沙洪,赵舒,王妍,等. 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 中华
量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
1. 5 试验步骤与方法
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根据寸口
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分别对患者双手寸关尺六
部脉进行脉象信息检测与描记,并运用中医整体辨证
与独诊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
析与判断。
1. 5. 1 量表制作和信息采集 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标
子崩漏几种疾病,最常见的主病应是癥瘕积聚,即体表 或体内的占位性病变。多见于肾、肝、胆等脏腑,亦可 见于体表、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常见病变为肾囊 肿、肾结石、肝囊肿、胆结石、胆囊息肉、肝囊肿、肝血管 瘤、脂肪瘤、前 列 腺 增 生、甲 状 腺 结 节 或 囊 肿,对 于 女 性,亦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另外,从动 脉脉形虽可推测存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占位的大小、 性质、部位难以单凭其进行判断。 3结果
彭教授临床诊病时,在患者或其家属叙述病情之 前先行脉诊,将 确 诊 的“动 脉 ”患 者 告 诉 研 究 生,由 研 究生借取并记录患者最近( ≤3 个月) 的影像学资料 ( 以腹部 和 盆 腔 B 超、CT 为 主) 。在 2012 年 3 月 1 日—2012 年 8 月 31 日期间,共收集经彭教授脉诊的 “动脉”患者 46 例,排除无影像学资料患者 6 例,入选 患者 40 例。其中男 18 例,女 22 例; 年龄最小 23 岁, 最大 76 岁; 所有患者均在近 3 月内有腹部影像学检查 资料取证。观察结果如下: 单纯肾囊肿疾病( 单、双肾 囊肿,多囊肾) 11 例,肾囊肿伴肝囊肿 4 例,肾囊肿伴 肾结石 3 例,肾结石 3 例,肝血管瘤 3 例,胆囊息肉 3 例,胆结石 2 例,卵巢囊肿 2 例,甲状腺结节伴乳腺增 生 2 例,子宫多发肌瘤 2 例,前列腺增生 1 例,体表多
瘀阻心脉组 32
2
22
8
24( 75% )
2. 2 脉图分析 2. 2. 1 正常人群组 正常人群组的脉证诊断符合率 为 80% ,其脉象特征为: 六部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一息四 - 五至,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波形完 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本组中检出的个别异常脉 象,原因分析可能与其特殊的体质形态或亚健康状态 有关。
·2018·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