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客观化研究_魏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教授临床诊病时,在患者或其家属叙述病情之 前先行脉诊,将 确 诊 的“动 脉 ”患 者 告 诉 研 究 生,由 研 究生借取并记录患者最近( ≤3 个月) 的影像学资料 ( 以腹部 和 盆 腔 B 超、CT 为 主) 。在 2012 年 3 月 1 日—2012 年 8 月 31 日期间,共收集经彭教授脉诊的 “动脉”患者 46 例,排除无影像学资料患者 6 例,入选 患者 40 例。其中男 18 例,女 22 例; 年龄最小 23 岁, 最大 76 岁; 所有患者均在近 3 月内有腹部影像学检查 资料取证。观察结果如下: 单纯肾囊肿疾病( 单、双肾 囊肿,多囊肾) 11 例,肾囊肿伴肝囊肿 4 例,肾囊肿伴 肾结石 3 例,肾结石 3 例,肝血管瘤 3 例,胆囊息肉 3 例,胆结石 2 例,卵巢囊肿 2 例,甲状腺结节伴乳腺增 生 2 例,子宫多发肌瘤 2 例,前列腺增生 1 例,体表多
摘 要: 目的: 揭示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信息特征,探索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 20 例心阳不振证、32 例瘀阻心脉证心悸患者,与 25 例正常组作对照,应用 TL - MZ - XM - 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 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同时检测并记录受试者双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变化,并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 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 试验组与正常人群组的脉象异常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通过中医辨证与脉象信息判定的综合对照分析,得出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正确辨证诊断的符合率为 75% ,心阳不振证以脉弱或沉迟无力脉为主,瘀阻心脉证以涩脉、结脉、代脉为主要表现。脉象的变异程度及多部异常改 变者,与患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关系密切。结论: 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及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可以 揭示心悸相关证候的脉象信息特征及病机,其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本试验对心悸中医辨证诊断客观 化具有重要意义。
量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
1. 5 试验步骤与方法
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根据寸口
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分别对患者双手寸关尺六
部脉进行脉象信息检测与描记,并运用中医整体辨证
与独诊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
析与判断。
1. 5. 1 量表制作和信息采集 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标
( 1) 于某,女,34 岁,教 师。身 体 健 康,无 不 适 感 觉,饮食可,睡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滑。见脉图 1。
wk.baidu.com
图 1 正常组
脉图 1 所见,六部脉不浮不沉,不数不迟,不大不 小,节律一致,脉象波形完整,波形正负比例适中,自身 比较无独异脉象,属弦滑脉。
( 2) 张某,男,31 岁,自 述 无 任 何 不 适,饮 食 睡 眠 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有力。见脉图 2。
收稿日期: 2013 - 04 - 26 作者简介: 魏红( 1963 - ) ,女,河北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中医诊断
教学及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
发脂肪瘤 1 例、影像学无占位表现 3 例。 4讨论
“动脉”脉 形 特 点 鲜 明,临 床 常 见,但 古 今 文 献 的 “动脉”主病中未见癥瘕积聚,本文以名老中医经验为 依据,借助现 代 影 像 学 资 料,对“动 脉 ”脉 形 和 癥 瘕 积 聚病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动脉”脉形可 提示癥瘕积聚的存在。
瘀阻心脉组 32
2
22
8
24( 75% )
2. 2 脉图分析 2. 2. 1 正常人群组 正常人群组的脉证诊断符合率 为 80% ,其脉象特征为: 六部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一息四 - 五至,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波形完 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本组中检出的个别异常脉 象,原因分析可能与其特殊的体质形态或亚健康状态 有关。
中医药杂志,2007,22( 1) : 21 - 24.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2019·
性为出发点[9 - 10],对心悸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的
脉象信息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52 例心悸患者,均为 2011 年 10 月—2012 年 2 月
·2020·
图 2 正常组
图 2 所见,六部脉的主波均较高大,脉波表现整 齐,重复率好,属正常人脉象。 2. 2. 2 心阳不振证组 心阳不振证组的脉证诊断符 合率为 75% ,以弱脉、或沉迟无力脉( 脉率较慢,每分 钟 < 60 次) 为主,左寸明显,其他余部亦可有改变。
案 1 李某,女,55 岁,心悸、胸闷、气短 2 年,加重 2 周,动则尤甚,伴头晕,面色无华,畏寒,便秘,小便正 常,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现血 压 135 /100 mmHg。见脉图 3。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对识别病症、判断病 情、分辨病机 和 推 断 预 后 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3]。 但 不 同 人因学习经历、个人经验、感官敏感性等主观因素的不 同,对不同种或同种脉象认识不同,对其所主病症的认 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故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利用 现代技术和方 法 对 中 医 脉 象 进 行 客 观 表 述[4],虽 有 有 益的尝试与探索,但准确性、普遍性仍有局限,名老中 医的脉诊经验仍缺少客观评价和特征依据。经过较多 临床验证而具有较高重复性、准确性的名老中医经验 是中医历史的珍贵财富,也是需要继承并以之为基础 从而创新的前提,但如何将名老中医经验拟定客观标 准并进行普遍推广,仍需做更深探索。
子崩漏几种疾病,最常见的主病应是癥瘕积聚,即体表 或体内的占位性病变。多见于肾、肝、胆等脏腑,亦可 见于体表、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常见病变为肾囊 肿、肾结石、肝囊肿、胆结石、胆囊息肉、肝囊肿、肝血管 瘤、脂肪瘤、前 列 腺 增 生、甲 状 腺 结 节 或 囊 肿,对 于 女 性,亦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另外,从动 脉脉形虽可推测存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占位的大小、 性质、部位难以单凭其进行判断。 3结果
期间来本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男 31 例,女
21 例; 最小 35 岁,最大 64 岁,平均 50 岁。包括心阳
不振组 20 例,瘀阻心脉组 32 例。正常对照组 25 例,
为在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其 中 男 15 例,女 20
例; 最小 30 岁,最大 60 岁,平均 47 岁。
1. 2 诊断标准
涵和临床意义。传统脉诊全凭医生手感切诊,主观随 意性较大,致使 临 床 脉 诊 时 分 歧 较 多,严 重 束 缚 了 中 医脉学的发展[4 - 6]。近 20 年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 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 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7]。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与 传统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以脉象与病机、证候的相关
TL - MZ - XM - 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由沈阳
腾龙东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并提供。该脉诊仪于
2003 年初研制成功,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经过 2000 余例的临床
观察,可以同时完成位、数、形、势的全息检测,得到相
应脉象的多维信息,通过象数的转化,可以为脉象的定
参考文献 [1] 季绍良,成肇智.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黄岑汉,蓝娇娜,刘燕平. 关于“动脉”的考证与分析[J]. 辽宁中
医杂志,2009,11( 9) : 17 - 18. [3] 费兆馥. 现代中医脉诊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沙洪,赵舒,王妍,等. 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 中华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合率为 75% ,以涩脉、结脉、代脉为主。涩脉( 由许多 大小不同的尖峰波组成,形成非规则的振荡曲线。其 中一种是涩而小,即波峰振幅较小,属阴,见脉图 5,另 一种则涩而 大,波 形 振 幅 较 大,参 伍 不 齐,属 阳,见 脉 图; 结脉( 频率缓慢,歇止不规律) 、代脉( 频率缓慢,歇 止有规律且时间较长) 。
关键词: 心悸; 脉象; 脉诊仪; 客观化; 病机 中图分类号: R256. 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10 - 2018 - 04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初 期多数患者以心悸前来就诊。目前中医对心悸的病因 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较多[1 - 3],但关于心悸脉 诊客观化临床研究报道甚少。中医学对心悸的诊断主 要依据四 诊 获 得 的 临 床 资 料,缺 乏 客 观 性 判 断 指 标。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具有深远的科学内
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1.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年龄 18 ~ 65 岁,生
命体征平稳的自愿受试者;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具有一
定表达能力。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
全,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脉象观察者; 反关脉、
斜飞脉等不易于脉象采集的患者。
1. 4 试验仪器
·2018·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客观化研究
魏红1 ,葛丽娜2 ,徐刚1 ,李凤珠2 ,刘明林3
(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3. 沈阳腾龙东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20)
上,寸、关、尺三部对准传感器的三个触头,取得脉搏的
振动信号; 通过机械装置的三个千分刻度的调整,完成
脉形、脉位、力度、频率、脉形、节律、走势、波动范围等
检测。另一端与计算机相连,将得到的信息通过象数
转化以三条曲线的形式( 代表寸、关、尺三部) 同步显
示在计算机上,可随时进行三部九候、举按寻调整和动
态记录。再用同样方法检测并记录对侧三部脉象的曲
应用 SPSSLL. 5 进行 χ2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试验结果 2. 1. 1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检出率 见表 1。
表 1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检出数( 率) [n( %) ]
组别
例数 脉象异常检出数( 率)
正常人群组
25
心阳不振组
20
瘀阻心脉组
32
5( 20% ) 15( 75% ) 24( 75% )
准和专家组经验,完成心悸中医证候调查量表的制作。
首先由专人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再由专家进行中医
辨证诊断,对于符合纳入标准者,由专人进行脉象信息
的采集。 1. 5. 2 脉象信息采集方法[8 - 10]
检测前将脉诊仪置
于工作状态。患者休息 15 min 后,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将患者的手放在检测装置的底座
线,最后将六部曲线进行比较分析。 1. 5. 3 脉象信息分析方法[8 - 10]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 与辨证观,结合病因病机理论,运用独诊法和辨证法, 进行脉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独诊法即通过对自 身寸关尺六部脉象特征的分析比较,寻找其中“独异” 的脉象,根据脏腑之独、脉位之独、脉体之独,找出病脉 所在的部位及其脉象特征。辨证法即根据中医整体观 念,结合寸、关、尺六部脉象中病脉表现的部位和特征, 排除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 1. 6 统计学分析
注: 试验各组与正常人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2. 1. 2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分布情况 见表 2。
表 2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分布情况
组别
例数
不典型 脉象与病机 独异改变 多部改变
改变 符合数( 率)
正常人群组 25
2
3
1
20( 80% )
心阳不振组 20
3
12
5
15( 75% )
心悸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2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和《中医
内科学》“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第 7 版。心阳不振证: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瘀阻心脉证: 心悸不
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
摘 要: 目的: 揭示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信息特征,探索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 20 例心阳不振证、32 例瘀阻心脉证心悸患者,与 25 例正常组作对照,应用 TL - MZ - XM - 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 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同时检测并记录受试者双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变化,并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 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 试验组与正常人群组的脉象异常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通过中医辨证与脉象信息判定的综合对照分析,得出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正确辨证诊断的符合率为 75% ,心阳不振证以脉弱或沉迟无力脉为主,瘀阻心脉证以涩脉、结脉、代脉为主要表现。脉象的变异程度及多部异常改 变者,与患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关系密切。结论: 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及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可以 揭示心悸相关证候的脉象信息特征及病机,其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本试验对心悸中医辨证诊断客观 化具有重要意义。
量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
1. 5 试验步骤与方法
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根据寸口
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分别对患者双手寸关尺六
部脉进行脉象信息检测与描记,并运用中医整体辨证
与独诊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
析与判断。
1. 5. 1 量表制作和信息采集 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标
( 1) 于某,女,34 岁,教 师。身 体 健 康,无 不 适 感 觉,饮食可,睡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滑。见脉图 1。
wk.baidu.com
图 1 正常组
脉图 1 所见,六部脉不浮不沉,不数不迟,不大不 小,节律一致,脉象波形完整,波形正负比例适中,自身 比较无独异脉象,属弦滑脉。
( 2) 张某,男,31 岁,自 述 无 任 何 不 适,饮 食 睡 眠 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有力。见脉图 2。
收稿日期: 2013 - 04 - 26 作者简介: 魏红( 1963 - ) ,女,河北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中医诊断
教学及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
发脂肪瘤 1 例、影像学无占位表现 3 例。 4讨论
“动脉”脉 形 特 点 鲜 明,临 床 常 见,但 古 今 文 献 的 “动脉”主病中未见癥瘕积聚,本文以名老中医经验为 依据,借助现 代 影 像 学 资 料,对“动 脉 ”脉 形 和 癥 瘕 积 聚病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动脉”脉形可 提示癥瘕积聚的存在。
瘀阻心脉组 32
2
22
8
24( 75% )
2. 2 脉图分析 2. 2. 1 正常人群组 正常人群组的脉证诊断符合率 为 80% ,其脉象特征为: 六部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一息四 - 五至,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波形完 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本组中检出的个别异常脉 象,原因分析可能与其特殊的体质形态或亚健康状态 有关。
中医药杂志,2007,22( 1) : 21 - 24.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2019·
性为出发点[9 - 10],对心悸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的
脉象信息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52 例心悸患者,均为 2011 年 10 月—2012 年 2 月
·2020·
图 2 正常组
图 2 所见,六部脉的主波均较高大,脉波表现整 齐,重复率好,属正常人脉象。 2. 2. 2 心阳不振证组 心阳不振证组的脉证诊断符 合率为 75% ,以弱脉、或沉迟无力脉( 脉率较慢,每分 钟 < 60 次) 为主,左寸明显,其他余部亦可有改变。
案 1 李某,女,55 岁,心悸、胸闷、气短 2 年,加重 2 周,动则尤甚,伴头晕,面色无华,畏寒,便秘,小便正 常,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现血 压 135 /100 mmHg。见脉图 3。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对识别病症、判断病 情、分辨病机 和 推 断 预 后 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3]。 但 不 同 人因学习经历、个人经验、感官敏感性等主观因素的不 同,对不同种或同种脉象认识不同,对其所主病症的认 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故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利用 现代技术和方 法 对 中 医 脉 象 进 行 客 观 表 述[4],虽 有 有 益的尝试与探索,但准确性、普遍性仍有局限,名老中 医的脉诊经验仍缺少客观评价和特征依据。经过较多 临床验证而具有较高重复性、准确性的名老中医经验 是中医历史的珍贵财富,也是需要继承并以之为基础 从而创新的前提,但如何将名老中医经验拟定客观标 准并进行普遍推广,仍需做更深探索。
子崩漏几种疾病,最常见的主病应是癥瘕积聚,即体表 或体内的占位性病变。多见于肾、肝、胆等脏腑,亦可 见于体表、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常见病变为肾囊 肿、肾结石、肝囊肿、胆结石、胆囊息肉、肝囊肿、肝血管 瘤、脂肪瘤、前 列 腺 增 生、甲 状 腺 结 节 或 囊 肿,对 于 女 性,亦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另外,从动 脉脉形虽可推测存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占位的大小、 性质、部位难以单凭其进行判断。 3结果
期间来本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男 31 例,女
21 例; 最小 35 岁,最大 64 岁,平均 50 岁。包括心阳
不振组 20 例,瘀阻心脉组 32 例。正常对照组 25 例,
为在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其 中 男 15 例,女 20
例; 最小 30 岁,最大 60 岁,平均 47 岁。
1. 2 诊断标准
涵和临床意义。传统脉诊全凭医生手感切诊,主观随 意性较大,致使 临 床 脉 诊 时 分 歧 较 多,严 重 束 缚 了 中 医脉学的发展[4 - 6]。近 20 年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 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 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7]。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与 传统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以脉象与病机、证候的相关
TL - MZ - XM - 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由沈阳
腾龙东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并提供。该脉诊仪于
2003 年初研制成功,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经过 2000 余例的临床
观察,可以同时完成位、数、形、势的全息检测,得到相
应脉象的多维信息,通过象数的转化,可以为脉象的定
参考文献 [1] 季绍良,成肇智.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黄岑汉,蓝娇娜,刘燕平. 关于“动脉”的考证与分析[J]. 辽宁中
医杂志,2009,11( 9) : 17 - 18. [3] 费兆馥. 现代中医脉诊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沙洪,赵舒,王妍,等. 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 中华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合率为 75% ,以涩脉、结脉、代脉为主。涩脉( 由许多 大小不同的尖峰波组成,形成非规则的振荡曲线。其 中一种是涩而小,即波峰振幅较小,属阴,见脉图 5,另 一种则涩而 大,波 形 振 幅 较 大,参 伍 不 齐,属 阳,见 脉 图; 结脉( 频率缓慢,歇止不规律) 、代脉( 频率缓慢,歇 止有规律且时间较长) 。
关键词: 心悸; 脉象; 脉诊仪; 客观化; 病机 中图分类号: R256. 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10 - 2018 - 04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初 期多数患者以心悸前来就诊。目前中医对心悸的病因 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较多[1 - 3],但关于心悸脉 诊客观化临床研究报道甚少。中医学对心悸的诊断主 要依据四 诊 获 得 的 临 床 资 料,缺 乏 客 观 性 判 断 指 标。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具有深远的科学内
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1.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年龄 18 ~ 65 岁,生
命体征平稳的自愿受试者;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具有一
定表达能力。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
全,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脉象观察者; 反关脉、
斜飞脉等不易于脉象采集的患者。
1. 4 试验仪器
·2018·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客观化研究
魏红1 ,葛丽娜2 ,徐刚1 ,李凤珠2 ,刘明林3
(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3. 沈阳腾龙东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20)
上,寸、关、尺三部对准传感器的三个触头,取得脉搏的
振动信号; 通过机械装置的三个千分刻度的调整,完成
脉形、脉位、力度、频率、脉形、节律、走势、波动范围等
检测。另一端与计算机相连,将得到的信息通过象数
转化以三条曲线的形式( 代表寸、关、尺三部) 同步显
示在计算机上,可随时进行三部九候、举按寻调整和动
态记录。再用同样方法检测并记录对侧三部脉象的曲
应用 SPSSLL. 5 进行 χ2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试验结果 2. 1. 1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检出率 见表 1。
表 1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检出数( 率) [n( %) ]
组别
例数 脉象异常检出数( 率)
正常人群组
25
心阳不振组
20
瘀阻心脉组
32
5( 20% ) 15( 75% ) 24( 75% )
准和专家组经验,完成心悸中医证候调查量表的制作。
首先由专人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再由专家进行中医
辨证诊断,对于符合纳入标准者,由专人进行脉象信息
的采集。 1. 5. 2 脉象信息采集方法[8 - 10]
检测前将脉诊仪置
于工作状态。患者休息 15 min 后,运用 TL - MZ - XM
- Ⅱ型中医脉诊仪,将患者的手放在检测装置的底座
线,最后将六部曲线进行比较分析。 1. 5. 3 脉象信息分析方法[8 - 10]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 与辨证观,结合病因病机理论,运用独诊法和辨证法, 进行脉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独诊法即通过对自 身寸关尺六部脉象特征的分析比较,寻找其中“独异” 的脉象,根据脏腑之独、脉位之独、脉体之独,找出病脉 所在的部位及其脉象特征。辨证法即根据中医整体观 念,结合寸、关、尺六部脉象中病脉表现的部位和特征, 排除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 1. 6 统计学分析
注: 试验各组与正常人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2. 1. 2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分布情况 见表 2。
表 2 试验各组异常脉图分布情况
组别
例数
不典型 脉象与病机 独异改变 多部改变
改变 符合数( 率)
正常人群组 25
2
3
1
20( 80% )
心阳不振组 20
3
12
5
15( 75% )
心悸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2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和《中医
内科学》“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第 7 版。心阳不振证: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瘀阻心脉证: 心悸不
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