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中药汤剂辩证治疗胃脘痛160例临床观察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拟中药汤剂辩证治疗胃脘痛160例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38-0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经常发作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有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常兼有纳差、嗳气、呃逆、腹胀、呕恶。以至呕血、黑便等病症。包含了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等。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治疗疗本病不只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在改善胃脘及全身病症、无反作用、复发率低等方面仍具有相当的优越性。根据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60例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患者自拟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

效果,现将本病的分型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门诊,本组160例胃脘痛的患者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7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年。主证:(1)寒邪客胃31例,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2)饮食伤胃25例,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后及便后销舒,苔厚腻,脉滑。(3)肝气犯胃53例,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或恼怒面复发或加重,

苔薄白,脉弦。(4)脾胃虚寒51例,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兼证:①热郁,胃脘灼热感,痛势较急,心烦,口干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②湿阻,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差,舌苔黄腻,脉滑数。③血瘀,痛如针刺,或有呕血,痛时持久,舌质紫暗,脉涩或弦。④阴虚,饮面不欲食,口干,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1.2 治疗方法

寒邪客胃:治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以良附丸为主加减:高良姜、香附各15g,半夏、陈皮、茯苓各10g,连翘6g,枳壳、厚朴、槟榔各9g,行气消滞,食积化热加黄芩、黄连。肝气犯胃: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以柴胡疏肝饮为方加减:此胡、川芎各15g,香附、枳壳各10g,白芍30g,甘草6g。痛甚者加元胡、川梀子,暧气加白蔻、沉香、半夏。脾胃虚寒:治以益气健脾,和胃止痛。以黄芪建中汤为方加减:黄芪、山药、茯苓20g,太子参、炒白术各15g,木香10g,甘草6g,大枣5枚,白芍30g。有腹附胀,骨脏下垂等下陷证加升麻、柴胡,重用黄芪;时常泛酸加乌贼骨、锻瓦楞子。兼证中脘热郁酌选丹皮、竹茹、黄连、山桅、蒲公英;湿阻酌选苍术、厚朴、薏苡仁、佩兰、半夏瘀酌选三棱、莪术、三七、白及、蒲黄、五灵脂;阴虚酌选沙参、玉竹、生地、白芍。

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全国中华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显效:主要症状消除,6个月-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症状基本消除,6个月-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3 结果本组160例胃脘痛的患者中,痊愈48例,显效71例,好转3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以上。有效时间最短为服药1次后胃痛即除,最长者间断服药2年。肝胃不和者大多在服药10天至2个月;食滞者多3天至10天;寒邪客胃者多5天至15天,脾胃虚寒者治疗时间较长,见效较慢。

4 讨论

4.1胃为水谷之海,日受水谷,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这些病因,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合并出现,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胃失所养。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邪实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兼顾。古有“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广义地讲,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温、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

4.2 胃病治肝理气防燥肝胃不和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木失于

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机沮滞。治疗以疏肝理气为法,但有时疗效不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气郁主证最易化热耗气伤阴,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对于气郁尚未化热者宜选理气而不辛燥的药物,如柴胡、枳壳、川棟子等,并与芍药、甘草同用,苦甘酸合化,既有疏理之功,又无伤阴之弊。如已有化热趋向,则参照热郁兼证治疗,若已发展到阴伤阶段,则更应步步顾护胃阴,参用胃阴不中证方药。

4.3 健脾助运勿失中和脾贵运而不在补,治疗中应掌握补脾与运脾的关系,益系与理气并理,补中寓通以防呆滞胃气,反碍脾运。过寒过热之剂均非所宜。用药以甘平为主,稍佐温。本组脾胃气虚证重视健中与理气的配伍,立足于甘平微温,补中兼通,主用黄芪、太子参健脾益气、辅以山药之甘润,茯苓之淡渗,润燥得宜。木香行气止通和胃,甘草、太枣调和脾胃。该方升举而不浮散,降泄而不伤气,平和稳定。

总之,在施以方药的同时,要指导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切忌暴饮暴食,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