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丁庆刚;高金良【摘要】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痛.胃脘痛在临床症状很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可引起胃脘痛.唐宋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到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第一次出现"胃脘痛"一词,并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开来,使胃脘痛成为有别于心痛的独立的病证.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研究发展,使胃痛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中医在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很好,现将近几年来的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作者】丁庆刚;高金良【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1.1 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等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引发胃脘痛的发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污染的加重,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1.2 脾胃虚寒型本病多因脾胃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通则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降浊,脾升清,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导致胃痛的发生。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脾胃虚寒型,此多源于现代人喜食冷食导致,因寒凉之邪最易伤及脾胃,脾胃虚寒,寒性凝滞,遇寒即可发为本病。

胃脘痛的治疗原则是理气和胃止痛。

正如《医学正传·心腹痛》曰:“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1]。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治法为温助脾阳,以温煦胃阳而止痛。

张兴建[2-5]研究表明: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很好。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不只用温脾法,而且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病久成瘀,尤其是脾胃虚寒型,因寒性收引凝滞,易影响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瘀滞不通,以致病情加重,且缠绵难遇。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发表时间:2019-09-05T17:21:16.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付立[导读] 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四川省绵阳江油市二郎庙镇卫生院 621716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胃脘痛2013改

胃脘痛2013改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黔西县中医院急诊科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主要症状: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次要症状:可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纳差等。

本病无明显年龄及季节差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内科学》。

二、证候诊断及治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一)、分证论治1.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组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桂枝15g、干姜10g、白术15g、法半夏15g、陈皮15g、党参30g、茯苓15g、炙甘草10g。

2.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木香10g、法半夏15g、炙甘草10g、砂仁6g。

3、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组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沙参15g、枸杞15g、当归15g、生地20g、川楝子10g、麦冬20g、芍药15g、生甘草10g。

4.肝胃郁热症:反酸嘈杂,胸骨后灼痛,两胁胀闷,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

组方:左金丸加减99 药物:黄连6g、吴茱萸5g、栀子10g、黄芩10g乌贼骨20g、煅瓦楞30g。

5.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中医胃痛

中医胃痛
症状: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
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兼症: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得矢
气则痛舒,喜长叹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 脉弦。
18
肝气犯胃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19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
白芍、川芎、陈皮、枳壳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20
临证加减: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索理 气止痛。

35
方药
病名:胃痛; 证型:脾胃虚寒; 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健中汤加减 黄芪30g 桂枝10g 生姜10g 芍药10g 炙甘草 10g 饴糖10g 大枣两枚

36
转归预后
37
12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 实证 饮食伤胃证 肝气犯胃证 瘀血停胃证 • 虚证 胃阴亏耗证 脾胃虚寒证
13
饮食伤胃
症状:
主症: 1.暴饮暴食史。2.胃脘胀满疼痛,拒 按,嗳腐吞酸。 兼症: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 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苔厚腻,脉滑。
14
饮食伤胃 治法: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27
脾胃虚寒证
症状: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 腹痛甚,得食则缓。 兼症: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8
脾胃虚寒证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29
黄芪建中汤
黄芪、饴糖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治疗原则
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
处方用药
柴胡、白芍、黄连、 吴茱萸等。
治疗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3个月后痊 愈。
病例三:胃癌患者康复案例
患者情况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有长期胃病病史 ,出现胃痛、消瘦、乏力等症状。
01
中医诊断
胃癌,气血亏虚型。
02 03
治疗原则
补益气血,扶正抗癌。
胃痛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 气犯胃、瘀血停滞、脾胃虚寒等证型 。
症状
不同证型的胃痛症状各异,如寒邪客 胃证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 水;饮食停滞证见胃痛胀满,嗳腐吞 酸,嘈杂纳呆等。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机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机主要包括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 则痛。
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类中药
总结词
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胃痛。
详细描述
这类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等,常用于方剂如失笑散、膈下逐瘀汤等,可改善胃部刺痛、 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症状。
针灸治疗胃痛
04
普通针灸疗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 解胃痛症状。
淡苔厚腻,脉滑。
治则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用药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 陈皮等。
肝气犯胃证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 或痛甚,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苔薄 白,脉弦。
治则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方剂
柴胡疏肝散加减。
用药
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陈皮等。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1 / 8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最新资料推荐------------------------------------------------------ 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 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年
龄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 龄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 效果确切。 效果确切。膏滋药进补也是深受欢迎的 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 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从 冬至开始,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 冬至开始,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开 水冲服。上述两法, 水冲服。上述两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根据病情、体质状况, 下进行,根据病情、体质状况,仔细辩 证后才能裁方。 证后才能裁方。
3、注意事项 、
补药大多滋腻, 较难消化, 补药大多滋腻 , 较难消化 , 因此不能滥用。 因此不能滥用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 、 时 机外,还应注意: 机外,还应注意: 忌辛辣、 粗糙及油煎等刺激、 忌辛辣 、 生 : 冷 、 粗糙及油煎等刺激 、 难以消化的食物。 难以消化的食物。 进补期间忌吃萝卜等破气之品。 进补期间忌吃萝卜等破气之品。 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 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应暂停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2—3天再继续服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 天再继续服 用。
食补: 瘦肉、 食补:蛋、瘦肉、鱼类食品易消化吸
收,清淡而富含营养,对胃有滋养调理 清淡而富含营养, 作用。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 作用。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促进炎症 康复。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 康复。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新鲜捣烂 取汁或每天用藕粉30克 冲服。 取汁或每天用藕粉 克:冲服。慢性萎 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多吃红枣, 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多吃红枣,有助 于增强胃液中的酸度。 于增强胃液中的酸度。熟荸荠对胃肠有 保健作用,能生津养胃消积和中。 保健作用,能生津养胃消积和中。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者,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者, 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

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

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护1.1 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 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 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 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

1.2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

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

可用生山渣10 g加水100 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

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

1.3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

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

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

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

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

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

【 中医与 中西 医结合 】
中 医 药 辨 证 治 疗 胃 脘 痛
李艳 茹
( 主岭市环岭乡卫生 院 , 公 吉林 公主岭 16 0 ) 3 10
di1 .9 9 ji n 17 0 6 .0 1 .4 o:0 36 /.s . 62— 39 2 1 .4 0 5 s 1
中图分 类号 : R 5 .3 2 6 3
皮、 甘草 ) 良附丸加减 。成 药举 例 : 冲剂 、 合 姜 丁桂温 胃散、 七
食欲不振 , 嗳气吞酸 , 烧灼感 、 嘈杂 、 恶心 呕吐 、 大便异 常等 症 状 。此病多 由饮 食不 节 、 嗜食 生冷 , 或忧 郁恼 怒等 引起 气 机
不畅所致 。 2 胃 脘 痛 与 其 它 疾 病 的 临 床 鉴 别
以前文献多称 胃脘 痛为心痛 , 与属于 心经本 身病变 的心痛 相 混 。宋代之后 医家对 胃脘痛与 心痛 做 了明确 的区别 , 胃脘 使
痛成为独立 的病 胃散寒 , 温 行气 止 痛。处方 : 香苏 散 ( 叶、 苏 制香 附、 陈
香止痛 丸 、 十香 止痛 丸 ( 附醋炙 10 、 香 6 g 乌药 8 g 檀香 4 g 0、 0、 延胡 索醋 炙 8 g 香橼 8 g 薄 黄 4 g 沉 香 1 g 厚朴 姜 汁 炙 0、 0、 0、 0、 8 g零 陵香 8 g 降香 4 g 丁 香 4 g 五 灵 脂 醋炙 8 g 木香 0、 0、 0、 0、 0、
甚则 呕吐不消化的酸腐食物 , 吐后胀 痛得减 , 思饮食 , 不 大便
不爽 , 泻下物 酸腐 臭秽 。舌 苔厚 腻 , 滑 。治 则 : 脉 消食 导 滞 , 和 胃止 痛。处 方 : 和 丸加 减 。成 药 举例 : 和丸 ( 山楂 保 保 焦 30 、 0 g 炒六神 曲 10 、 半夏 10 、 0 g制 0 g 茯苓 1 0 、 0 g 陈皮 5 g 连翘 0、 5 g炒 莱菔 子 5 g 炒麦 芽 5 g , 和 口服液 、 味保 和丸 、 0、 0、 0 )保 加 健 胃消食 片( 子参 2 8 6 、 太 2 . g 陈皮 2 . g 山药 1 14 、 麦 29 、 7.g炒 芽 114 、 7 . g 山楂 14 3 ) 越 鞠 保 和 丸 、 胸 顺 气 丸 ( 榔 1.g 、 开 槟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清中汤
结束语
➢ 上述胃脘痛九种证型,临床以寒邪、食滞、气滞、 热郁、血瘀为常见,五者多为实证,治宜祛邪为主; 而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两证,临床相对较少,属虚 证,治宜养正为先。但是各类证型,往往不是单独 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若现虚实互见者,治宜邪正兼 顾;寒热错杂者,治宜寒热平调。切记必须审证求 因,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 症状特点:突出“寒”在胃之胃痛 治 法:散寒止痛 方 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 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若寒 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可加吴茱萸、 干姜、丁香、桂枝;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 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辨证分型
饮食停滞 症状特点:“胃”中有积食之胃痛 治 法:消食导滞 方 药:保和丸
虚证调营敛肝。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 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 香、郁金等。
辨证分型
胃阴亏虚 症状特点:胃痛与阴虚表现 治 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 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胃阴亏损较甚 者,可酌加干石斛。
辨证分型
肝胃郁热 症状特点:胃痛与肝气“郁”“热”之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 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 中健胃。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
辨证分型
瘀血停滞 症状特点:瘀血特点在胃 治 法:活血化瘀 方 药: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上消化 道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 上述各种原因都能引起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 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寒客胃中,则气 机受阻而为痛。或暴饮暴食,胃之受纳过量, 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或饮 酒过度,嗜食肥甘辛辣之品,则耗损为阴, 或过食生冷、寒冷药物,则耗伤中阳。日积 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 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痛证。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的主要调节剂 ,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 。而青少年 的视力 又 化 学 物质 ,这种 物 质 会 对 眼 睛产 生不 利 的 影 响 。 而 相 关 调 查 同
经 常 处 于 视 疲 状 态 ,所 以 极 容 易 形 成 近 视 眼 。 虾 皮 含 钙 量 很 样 也表 明 ,近视 者 普 遍 喜欢 油 炸 食 品 。
分。人 眼组织的虹膜睫状体 中含铜量很多 ,其 次为视 网膜的色 保证食物 种类 多样化 。多 食粗粮 糙 米 ,少 食加 工过 的精 细食
素上 皮 。瘦 猪 肉是含 铜 量 最 高 的食 物 之 一 ,动 物 肝 脏 、芝 麻 、油 物 ,以最 大 限 度 的 保 留食 物 中 的微 量 元 素 。多 吃 硬 质 食 物 ,可
菜 、黄豆 、芋头也富含铜 。②维 生素类 :a叶黄 素摄入过少导致 以促 进 眼部 肌 肉运 动 ,提 高 眼睛 的 自我 调 节 能力 。
视力退化。叶黄素属于类胡萝 卜素 ,新鲜 的绿叶蔬菜和柑 橘水
总之 ,在 安 排 日常 膳 食 时 ,要 根 据 个 人 实 际 情 况 有 针 对 性
年处 于生 长 发 育 的 旺 盛 时 期 ,对 铬 的需 求 量 远 远 高 于 成 年 人 。 吃 硬食 者 的视 力 多 有 不 同 程 度 的下 降 ,所 以咀 嚼被 誉 为 “另 类
 ̄n-r-过细 的精 米 白面 可 丧 失 80% 的铬 。孩 子 长 期 只吃 精 细 食 的眼 保健 操 ”。
以后 ,视力的好转 率可达 85%,海产品 、动物 内脏 、瘦 肉、谷 类 、 于眼睛的食物 ,防患 于未然。应少 吃或不吃零食 (尤其 少 吃甜
奶 制 品 、蘑 菇 、大 蒜 等 含 硒 量 很 高 。 d铜 是 眼 睛 组 织 的 重 要 组 食 ),多吃营养 齐全的天 然物质。纠正偏食 、挑食 的不 良习惯 ,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中医护理: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护理: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尚属⽓滞,还是已成⾎瘀等⼏个⽅⾯。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痛”为临床上通⽤之法,但是,还需进⼀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去之;由于肝⽓郁滞者,当疏泄肝⽓;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伤阴,⾎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清⽕,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不渴或喜热饮,苔⽩,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冷,寒积于中,阳⽓被寒邪所遏⽽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苔⽩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痛 2)⾷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或⼤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苔厚腻为⾷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导滞 3)肝⽓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病多游⾛,故其痛攻撑⽽连及两胁;⽓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胀满,嗳⽓,⼤便不畅,肝⽓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 考试⼤站整理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喜嗳喜按,⼿⾜不温,⼤便溏薄,⾆淡⽩,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不⾜,⽔饮停聚,故痛不甚⽽泛吐清⽔。

脾阳虚⽽寒盛者,则畏寒喜暧,⼿⾜不温,⼤便溏薄。

⾆淡⽩,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割,或见吐⾎紫⿊。

便⾎如墨,⾆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久难愈,因⾎瘀为⽓滞和虚寒之进⼀步发展,病根更深,。

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络,脉络损伤,所以吐⾎、⿊便。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1.1.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1.1.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1.2鉴别诊断1.2.1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1.2.2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

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1.2.3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

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2.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2.1寒邪客胃证候: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治则
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针灸治疗
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脾胃虚寒型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为甚 ,得食则缓,便溏畏寒,神疲乏
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
理中丸加减。
针灸治疗
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 ,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等穴位。
04
胃脘痛中医调理与护理
饮食调理
预防
预防胃脘痛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调节情志、加强锻炼、合理用药等方面。
02
胃脘痛的中医辩证思路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明确胃脘痛的病因,如胃溃疡、胃 炎、胃食管反流等,并根据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辨证
在明确胃脘痛的病因后,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如寒邪客 胃证、脾胃虚寒证、胃热炽盛证等。
详细描述
理中丸主要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 中散寒、补气健脾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该成药主要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如胃部冷痛、喜温喜按、呕 吐泄泻等症状。通过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达到调理脾 胃、止痛的目的。同时,理中丸还常与补中益气丸合用 ,增强补气健脾的效果。
THANKS
详细描述
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胃脘痛具 有显著的疗效,其总有效率、缓解疼痛时间 、症状改善程度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同 时,中药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依从 性较高。
06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典型案 例分析
案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总结词
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常用 方剂,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症状。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份(胃脘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份(胃脘痛)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致使胃之气机阻滞,不通那么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那么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紧密。

一样来讲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辨别诊断诊断要点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喧闹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病症,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样病症,部份病情严峻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都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占多数;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天为高。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顺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辨别诊断1.2.1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猛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那么显现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样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猛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喧闹、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样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份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医,对中老年的猛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双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显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病症,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样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1.胃脘痛概述1.1 胃脘痛的定义及症状表现1.2 胃脘痛的常见病因及诱因1.3 胃脘痛的中医分类与病机2.胃脘痛的中医诊断2.1 中医四诊合参2.1.1 望诊2.1.2 闻诊2.1.3 问诊2.1.4 切诊2.2 辨证和病因辨识3.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原则3.1 调节脾胃功能3.1.1 中药治疗3.1.2 饮食调理3.1.3 生活习惯调整 3.2 调理气血运行3.2.1 中药治疗3.2.2 针灸疗法3.3 调整情志3.3.1 中药治疗3.3.2 心理疏导4.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剂4.1 温中理气方剂4.2 疏肝理气方剂4.3 益气养血方剂4.4 调理脾胃方剂5.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常用穴位 5.1 同跌迎香穴5.2 中脘穴5.3 天宗穴5.4 足三里穴6.胃脘痛的中医预防和调理方法 6.1 饮食调理6.1.1 忌食6.1.2 宜食6.2 生活习惯养成6.2.1 定时作息6.2.2 避免过度劳累6.2.3 巧妙应对压力6.3 心理调节6.3.1 放松自己6.3.2 积极心态附件:- 相关中医治疗案例分析- 胃脘痛相关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图- 相关中医药材鉴定图谱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传统中医学的简称,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 四诊合参: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合参指根据四诊结果,结合病人的病史、脉象等综合分析。

- 辨证和病因辨识: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病因辨识是根据病人的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方面的原因,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

- 方剂:中药方剂是指配伍成方的中药组合,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调理身体。

- 穴位: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2)食滞胃脘: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3)肝气犯胃: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4)脾胃虚寒: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5)瘀血凝滞: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

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

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

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

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