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
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一、民族志学民族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般用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
民族志学家的特色是要对他们所研
究的族群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灵。
(一)民族志中的指导概念 1,文化唯物论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团体中一切可观察现象的总和,包括行为、习俗及生活方式。
唯心论文化定
义(认知定义):文化包含了想法、信仰和认知,以形成特定团体的特质。
民族志
学家需要了解文化行为和知识以合适地描述文化和次文化。
文化诠释是民族志学家的主要贡献,文化诠释牵涉到研究者在社会团体现实观的架构下,描述所见闻的能力。
文化诠释奠定在仔细收集民族志的资料基础上,再加上民族志研究方法与技巧、文化诠释以及
各种基本概念共同形塑了民族志研究的本质。
2,整体观民族志学家研究时要以整体的
观点来获得社会团体全面且完整的图像。
他们要尽可能的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团体。
这
样的描述可能包括群体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
3,脉络化脉络化的资料牵
涉到使用更大的视野来观察,脉络化协助提供一种更全面和精确的资料。
4,内在观点
内在观点,也就是内部人或当地人的现实观,是大多数民族志研究的重心。
内部人的现实观有助于了解和准确地描述状况和行为。
当地人的观点也许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
却能帮助田野调查者了解社会成员从事工作的原因。
5,外在观点外在观点是外人的、
社会科学的现实观点。
一个好的民族志学家需要同时具备内在和外在两种观点。
6,无主观判断的方向无主观判断的方向需要民族志学家保留有关既有文化行为的个人价值批判。
民族志学家在探讨另一个文化时必须摒除对陌生行为的价值评判,但又不能完全中立。
我们都是所属文化的产物。
我们有个人的信仰、偏见和喜好。
社会化已经深植人心。
但民族志学家却能借由详述和尝试公平地看待另一个文化来消除许多明显的偏见。
7,文化
间和文化内的多样性文化间的多样性指的是两个文化间的差异,而文化内的多样性是指
一个文化内次文化间的差异。
文化间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用逐一探讨偏差的方式来比较两个不同文化的描述——比较他们的政治、宗教、经济、血缘和生态系统及其他方面。
而文化内的差异却容易被忽略掉。
民族志学家进行研究时需要拥有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多
样性观念,它们能使一个人的认知天赋发挥到极致,让民族学家用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事件,以及会注意一些行为和例行事物不为人所察觉之处。
8,结构和功能结构指的是社会结构或群体的形态,例如血缘或政治结构。
功能则
是指群体内成员的社会关系。
大部分族群具有可供认知的内部结构和协助管理行为的一套既定的社会关系。
民族志学家必须记述组织的基本结构以了解其内部作业。
民族志学家
也要描述一个组织和另一个组织在功能上的关系,以解释社会文化系统的运作方式。
民族志学家运用结构和功能这样的观念作为审视的依据,他们从研究团体中获取资讯,建立结构,然后再编织出社会
功能。
9,象徽和仪式象徽是激起强烈情绪和思维的一种扼要的表达方式。
象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标注了一个社群内历史的影响作用。
象徽能让民族志学家审视文化,同时也是深入探讨文化信仰和行为的工具,象徽往往是仪式的一部分。
仪式是不断重复
的象徽性行为,在宗教和非宗教生活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
民族志学家把象徽和仪式视为一种文化速记的方式。
象徽有助于初步的了解和重要文化知识的具体化。
10,微观和巨观研究民族志学家的理论倾向和问题的选择将决定采取微观或巨观的方式。
微观研究适
用贴近的角度,就像用显微镜一样,观察一个小型的社会单位或社会单位内可辨识的活动。
巨观研究则把焦点摆在大图像上,典型的民族志会把焦点放在一个社区或特定的文化系
统上。
11,操作主义操作主义就是指定义测量的方法。
田野调查者并不要把结论做得令人印象深刻,而是应该尽量定量或确认民族志看法的来源。
明确告知如何由一项导致其结论能使其他研究者更有具体的方向得以接手,或是有得以证明或反证的事物。
(二)
方法和技巧 1,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在自然的背景环境之下,长时间和人们一起工作。
民族志学家在原来的环境中引导研究,在所有真实世界的诱因和压迫下,观察人们与他们的行为。
田野调查的优点之一在于对资料数据提供常识性的观点。
田野调查者使用各种
方法和技巧来确定资料的完整性,这些方法和技巧造成研究者的认识主观化和标准化。
民族志学家是一种人类的工具,将一个研究的问题、一个社会互动或行为的理论,和各种概念上的指导方针挂记在心上,民族志学家跨进文化或社会的处境去探索这样的地带,
并收集和分析资料。
依靠所有的感觉、想法和情绪,而这人类的工具是最敏感且知性的资料收集工具。
民族志学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指引民族志学家透过个人观察的荒野,正确地辨别并分类形成社会处境的各式各样令人迷惑的事件和行动,民族志学家从田野调查开
始走过社会及文化的荒野。
2, 选择和取样大多数的民族志学家使用大型网路方式进行参与观察——在最初的时候,
尽可能与每个人交往混熟,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将焦点缩小至研究族群的特定部分,大型网路方式在特定互动的细微研究开始之前,能确保一个事件的广角视野。
民族志学家
通常使用非正式的策略开始田野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判断取样——也就是以研究问题
为基础,民族志学家依靠他们的判断来选择这次文化群或单位中最合适的成员。
3,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不但要参与被研究人群的生活,还要保持事业的距离,以便适当的观察和记录资料。
理想上民族志学家会在团体里生活和工作 6 个月到一年,或者更久,随着时
间学习语言并观察他们的行为方式。
参与观察需要长时间密切的和被研究者接触。
4,
访谈访谈时民族志学家最重要的资料收集技巧,访谈可以解释并把民族志学家观察到和
体验到的东西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中,它需要言词上的互动和交谈所必须的语言。
非正式访谈时民
族志工作中最常见的方法,研究者使用非正式访谈去发掘文化中各种意义的分类,在整
个民族志工作中,非正式访谈对于发掘人们在想什么和比较两个不同人的想法是很有用的。
(三)民族志的工具笔和纸、数位录音工具、个人数位助理、GPS 导航工具、笔记型电脑、桌上型电脑、资料软件库、相机、数位摄影机、电影与数位录影、网际网路。
(四)分析思考、多方验证、模式、关键事件、地图、流程图、组织架构图、矩阵、内容分析、
统计、具体化(五)写作研究计划、田野记录、田野记录的组织、备忘录、研究期中
的报告、研究期末的报告和论文及书本、深度描写和逐字的引用话语、民族志的现在时态、民族志学家的存在、民族志的报告、文学作品
二、教育民族志学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
教育民族志一般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这种“教育民族志”的产生与“教育人种学”有密切的关系;另一层是作为方法的教育民族志 ,主要是一种搜集资料的
路径与方法 ,其中以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为主。
人类学家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大致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之后,60 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
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
最早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赫维特(Hewett),他在 1904—1905 年先后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学与教育》和《教育中的种族因素》两篇文章,这是美国教育人类学家从事教育民
族志研
究的开始。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纷纷把人类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即 60 年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使人类学研究成为时尚;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民族志这门学科不断发展而进入成熟时期,即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以及西方殖民政策的
失败,使得当时的人类学家们失去了殖民地这片曾经的研究的“异邦” ,不得不转向对本
国文化的研究;同时, 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也促使诸多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各种教育问题,尤其是贫民和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这使得质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学、教育民族志等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我国学者将民
族志方法运用于课堂作微观研究的时间主要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叶澜教授针对我
国中小学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教育学研究要获得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学校、课堂现场,即在学校中、课堂中进行科学的、人文的研究。
简言之,就是要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引入学校研究和课堂研究,将学校、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获得的“田野”或“场域” 。
斯平德勒曾指出:教育领域的族志学与
其它领域在具体方法应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真正的差异是观点的悬殊,即世界观的
差异。
他就此概括出教育族志学研究在世界观上的五大注意要点:1,注重研究对象。
即资料提供者在特定情境中的重要作用,不应把他们看成
被试,而应是指导者;2,强调研究不带个人偏好,一切从实际出发;3,必须遵循一切行
为都发生于一定背景中!,不但这些背景在不断变化,而且其中的人也在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的原则;4,应把特定班级" 学校" 团体或社区都看成是文化和社会组织在地区" 国家或世界范围内变异的不同顺应方式; 5,强调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而且传递的是“是什么” 而不是“应该是什么” 方法与步骤:(一) 确定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对象
研究者选择并确定研究对象时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研究者所要从事的课题内容、研究对
象的条件、是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等。
从研究者所要从事的课题内容来看,尽管学校或
课堂不是研究的对象,但在什么样的学校或课堂中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却是十分重要的。
研
究对象的条件,主要包括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指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接纳程度与参与研究的态度、积极性等主观因素;客观条件是指研究对象在研究课题方面开展的已有工作、教学环境 \学校文化等。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这是如何从大量的被选择的研究对象中确定自己进行教育民族志研究对象的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这一因素直接关系着研究成果的信度与效度。
(二) 教育民族志中的“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的核心方法。
观察有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之分,但教育民族志强调研究者的参与观察。
所谓课堂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观察对象活动之中, 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达到从内部进行考察、探究这些活动的发展和内在涵义。
教育民族志参与观察研究又可分为两个层面方法:一是“参与者的观察”,二是“观察者的参与” 。
学校和课堂观察的内容选取,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教师的观察。
二是对学生的观察。
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
学校和课堂参与观察中要积累三大类的素材,以便为撰写民族志报告做准备。
第一类素材是有关学校文化与制度的整貌概观。
第二类素材是指研究者观察到的校园生活或课堂生活的真实记录,这是一种“学校生活的非思索性素材” 。
第三类素材是一系列的人类学说明,以及对被研究学校教师的叙说风格、典型的口语表述、学校文化、教学模式等的说明,这是对被研究者思维方式的一种间接描述。
(三)教育民族志报告的撰写撰写教育民族志报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叙述结构、叙述方法、叙述者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 David M.Fetterman 民族志学[M]. 赖文福. 新北市:扬智文化,2013(6). [2] 王鉴.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民族研究,2008(2). [3] 闫明. 浅谈教育学科研究方法[J]. 新课程研究,2012
民族誌學 - 2 個結果發現: Wikipedia, twitter
還找到在
百科全書: 中文(简体)
中文維基百科
民族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往:導覽、搜尋
民族誌(英文:Ethnography;希臘文ἔθνος [ethnos,民族、人群] 加上γράφειν [graphein,書寫])是一種寫作文本,它運用田野工作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
民族誌呈現一個整體論研究方法的成果,這套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一套體系的各種特質未必能被彼此個別地準確理解。
這種寫作風格在形式上與歷史上,均與旅行家書寫與殖民地官員報告有所關聯。
某些學術傳統,特別是建構論與相對論的理論典範,運用民族誌研究做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
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
民族誌往往指稱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
其做為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記錄資料,可區分為「鉅觀民族誌」:研究複雜社會、多樣社區、多樣社會機構或含有多樣生活型態「單一社區」;「微觀民族誌」:單單描繪某個異國小部落、中產階級社區中一小群人的單一社會情境,或單一社會制度卻含有多樣社會情境者[1]。
目錄
∙1社會文化人類學
∙2書寫方式
∙3特色
∙4偏見的避免
∙5後殖民時期的民族誌研究重點
∙6民族誌研究方法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社會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與社會人類學是圍繞著民族誌研究而發展的,而且它們的經典文本大多是民族誌:例如,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1922);瑪格麗特·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1928);伊凡普里查(E. E. Evans-Pritchard)的《努爾人》(The Nuer,1940);或是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那溫》(Naven,1958)。
今日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對於實際進行民族誌研究賦予極高的價值,這是相對於民族學----對於民族誌資訊的綜合比較研究。
書寫方式
民族誌內容主要為相關人的訪問內容、檔案記錄的檢視、與衡量與訪問內容的可信度,從此內容,可找出特定團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並為關心大眾以及專業的同行撰寫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而民族誌學家則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
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思想和行為中較可預測的型態上。
為了真實紀錄,1930年代後,民族誌的產生通常需要相當冗長時間的實際體驗。
特色
民族誌特色在於研究的族群或文化內容的開放心靈(open mind)。
然而,這種特色並不代表其內容不嚴謹。
而這些開放的特色散見於被訪問族群或團體的理
論形式、範例研究設計、資料蒐集技巧、分析工具及一個特定撰寫的形式。
偏見的避免
20世紀之前的「前殖民時期」,以西方世界(含日本)為主的民族誌研究活動
及內容多少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偏見。
事實上,研究的問題、地區或人群的
選擇本身就是含有偏見的。
後殖民世界中的民族誌工作除了控制偏見,將偏見
集中焦點外,也經由多方檢證(triangulation),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及非主觀的方向(nonjudgemental orientation)降低這些該學問偏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後殖民時期的民族誌研究重點
後殖民時期的民族誌其重點於
∙民族誌為實際的體認與實行,花費時間可能長達一年半載,甚至數年,數十年。
∙民族誌不是他者生活方式文獻化而是具有主觀起源的一種呈述。
∙民族誌化的研究方式或對待主體的方式起源必須為深入的「被注視性」。
∙民族誌雖為人類學一旁支,但並非光只是人類學的附庸。
民族誌研究方法
據柯塔克(Kottak 2008)的歸納,民族誌研究方法有下列幾類[2]:
觀察與參與觀察
對於日常行為的直接、第一手的觀察,包括參與觀察。
民族誌研究者在各種場
合觀察個人行為與集體行為。
他們往往在田野地點停留超過一年,可因此觀察
一整年的循環。
相處共話、訪談
研究者運用許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訪問方式進行訪談。
包括有助於維持互信關係
的閒話家常、提供當下活動的知識、長時間訪談。
訪談可能是有結構或無結構的。
系譜法
早期研究者發展出系譜記號與象徵,來研究親屬、繼嗣與婚姻。
系譜是非工業
化社會的組織基礎,當地人每天都與近親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類學家需要蒐集
系譜資料,以了解社會關係並重建歷史。
重要文化報導人
每一個社群都有某些人,由於他們的機運、經驗、天份或訓練,而能提供某些
生活面向的全部訊息或有用訊息。
也因此成為重要文化報導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對研究者更感興趣,而且更有助益、風趣與愉快。
當某
個人特別引起人類學家的興趣,他們可能會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觀點與客位觀點
民族誌研究者往往結合兩種研究策略:主位觀點(emic,當地人取向的觀點)、客位觀點(etic,科學家取向的觀點)。
這些語彙源自於語言學,主位觀點探
究當地人如何思考感知與分類這個世界。
客位觀點則是觀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
要的事情。
問題取向的民族誌研究
民族誌的趨勢,已從全貌觀的敘述轉向更具問題取向與實驗性質。
想要研究全
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的人類學家在進入田野前,往往帶著一個準備處理
的問題,蒐集關於這個問題的資料。
長期研究
長期研究是針對某個社區、區域、社會、文化或其他單位的長時間研究,這往
往建立在多次重訪的基礎上。
現在的民族誌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資料。
團隊研究
新進的研究者以先前學者的接觸與發現為基礎,以增進關於當地人如何因應與經營新環境的知識。
學術應是一項集體事業,先行者將過去的資料放在這整個事業中,讓新世代學者繼續運用。
調查研究
越來越多人類學家在大規模社會中從事研究,他們發展了結合民族誌研究與調查研究的創新方式。
由於調查研究處理大型複雜群體,其研究結果必須運用統計分析。
民族誌研究可補充並微調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1.^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p. 29).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科塔克著,《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第三章、文化人類學的倫
理與研究方法),徐雨村譯。
巨流出版公司,2008年ISBN 978-986-157-177-5
外部連結
∙Genzuk, Michael (2003)〈民族誌研究方法綜述〉(英文)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門 - 超過160,000項來自太平洋、北美、非洲、亞洲等地的民族學蒐藏,具有影像與詳細描述,可在線上連結到原始的登錄頁、田野記錄與照片。
∙一個社群建立了這個〈民族誌〉(Ethnography)網站,供學術與專業民族誌研究者以及有興趣的人們參考。
∙數位民族誌在芝加哥的報紙刊登的一篇文章,討論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SU)威斯區教授(Michael Wesch)所創的術語「數位民族誌」(Digital
Ethnography)。
也可直接連結威斯區教授研究團隊的網頁數位民族誌。
∙美國民族誌 -- 定義: 什麼是民族誌?引述許多人類學家關於民族誌的說法 (馬凌諾斯基, 李維史陀, 葛茲, ...)
本文是根據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協議許可。
它使用的材料從維基百科的文章“ 民族誌學”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