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反思.doc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反思.doc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反思.doc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

反思一: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 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赠刘景文》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赠刘景文的理解.

反思二: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

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同时,学习这首古诗时节正好是秋季,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从景中感悟作者的情。尊重了孩子的个性观点和见解,对于掌握诗意、感悟诗情有重要的意义。

反思三: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儿个难憧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儿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

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而,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反思四: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的教学基本上分这样几个层次:知诗人、解诗题;解字词、明大意;懂意境、悟诗情;觅诗句,练触发。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觅诗句,练触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次

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前三个环节上。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我给学生提供苏轼的图片和生平事迹,以此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诗题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对于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时老师应该学生允许不求甚解,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一、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2、把我会认的字加上拼音读一读。 3、自制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 4、通过读感悟本课写的是什么季节的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不会读的指读。 2、谁能把这首古诗正确流利的赌一次呢? 3、师生评价 三、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课件1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同步测试新人教版

《赠刘景文》基础练习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枝。 ..犹有傲霜 ..已无擎雨盖 ...,菊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提高练习 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 )季的景色,作者抓住( )、( )、( )、( )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____________ 擎雨盖:__________ 犹有:______________ 3.观察秋天落叶飘起来像蝴蝶的景象。 4.秋天的的大自然真美,把你看到的一处美景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深秋、荷、菊、橙、橘 2.枯萎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仍然有 《赠刘景文》培优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荷尽菊残)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3.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天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 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乘、搭 B.因为 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A. qí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3)“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万()千()姹()嫣()桃()柳()()山()水(4)“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 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阅读提高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 个字,会写“寒、径”等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个字,会写“寒、径”等4 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 (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学生活动 倾 听 、 交 流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山行)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均是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绘的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继而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本应衰败枯黄的深秋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学习时应注意对难词的理解,如“擎雨盖”指荷叶。还应注重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山行》勾勒出的深秋景色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色彩明丽,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有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歌的意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课设计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走入诗境,做到眼中有画,心中有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张思维、深化认知,,使其情感得到积淀和升华,对秋天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学习古诗,也重在朗读与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与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建议2-3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爽”,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又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学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相互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词语或者句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人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残”等8个生字,学会“赠、刘、盖”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勉励、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3.小结引入: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随后教师简单释题,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并简单介绍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古诗学习回顾,让学生有效实现了认知内化,同时,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形式,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苏轼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古诗,惑知画面 1.课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及时予以肯定。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 3.指名朗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了“登”。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再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教案

《赠刘景文》教案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7个字;理解“荷尽、菊残、擎雨盖”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3.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荷尽、菊残、擎雨盖”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以“飞花令”游戏导入,请学生说出含有“花”字的诗句。 2.今天,马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赠刘景文》,相机教写生字“赠”“刘”,强调“赠”的读音。齐读课题。 3.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通顺。至少读三遍。 2.请学生读,评价、正音,并提醒“擎”、“残”、“犹”、“傲”、“橙”、“橘”的读音。 3.教师范读,划节奏读,师生合作读诗,全班齐读。

4.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诗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出示荷花荷叶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6.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秋风中,菊花的花枝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你想对它说什么?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7.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对比朗读两句诗。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课件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会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边想边读。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2.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赠”7个生字,会写“橙、残”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田字格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你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请根据下面的图片,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秋天。2.从大家的描述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一一《赠刘景文》 (出示诗人、题目)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贈”,组词“赠”,也就是?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是李白写给汪伦的,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1)介绍苏轼 (2)写诗的背景: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可是他虽然有满腹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而当时他都已经58岁了,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明诗意) (一)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师生共同正音:“贈、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古人作诗,最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苏轼的这首诗歌中,有藏着一幅怎样的秋色图呢,指名读诗的一、二句。思考: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ー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一一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 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了一种很凄凉的味道。荷花已经开完了,并且已经枯萎了。 过渡: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那秋天的菊花又是怎样的呢?5.“菊”字的教学。 (1)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 (2)菊残图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引导理解一一菊残:菊花凋谢。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01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02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03 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 04 古诗诗意 山行 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 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05 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06 课文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案及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

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 说课稿

作品编号:GLK520321119875425963854145698357 学校:黄莺读市仙鹤镇喜鹊小学* 教师:悟性中* 班级:凤翔2班* 《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

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师(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生:我觉得那一片红色的不是枫叶,应该是桃花,我看过桃花开了,就是这样一大片,红红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荷花,开得红红的。 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师:红梅开了是红色的。看来,小朋友们对图中这一片红色的植物看法不一样。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枫叶也好,菊花、桃花、荷花、梅花也好,它们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生:我知道枫叶到了秋天就变红,我们在识字1的学过。 师:真好,会用学过的知识。 生:我知道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我知道荷花是夏天开的,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夏夜多美,里面讲的。师:你的记忆力真好。 生:我知道梅花是冬天开的。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我学识字1时找过一个词叫春兰秋菊,我想菊花是秋天开的。 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师:现在你们观察一个黑板上的板书,再根据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片红色的植物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你都同意他说的吗? 生齐答:同意! 师: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了,靠自己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到了秋天,秋天不但藏在图中,而且也躲在了诗中,请你们读一读苏轼写的这一首诗《赠刘景文》,找一找诗中什么地方还能找到秋

天?有疑问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生自读诗文) 师:谁能说说? 生:荷尽是说荷花开尽了,就说明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了。 师追问:秋天来了,秋天还可分为初秋,深秋,你们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写的是属于哪一种? 生:我知道,应该是指深秋,我从“菊残”这里知道的,菊残是指菊花快开完了,谢了,说明秋天快过去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 生: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生:我认为应该是指挡雨的伞。 师:准确的说是指托住雨珠的叶子,诗中比喻荷叶,盖是伞的意思。 生:傲霜枝怎么解释? 生:不怕风霜的枝叶。 师:看来小朋友们懂得可真不少! 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师:可以这么解释。 生:这也可以看出是秋天。前几天,我妈妈买了橘子给我们吃,就是绿色的。现在正好是秋天。 师:喔,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在诗人眼中,这是个什么样的秋天? 生:很美的秋天,因为诗中写到好景。 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秋天,有黄色的,有绿色,如果有枫叶是红色,那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虽然花都谢了,但果子的树上,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在诗人的眼中,这是个丰收的,美丽的秋天。 ……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 学实录) 课文标题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

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

字词积累与理解。 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 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乘、搭 B.因为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千()姹()嫣()桃()柳()()山()水“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写给秋天的诗歌 秋天 是弯弯的谷穗是圆圆的苹果 金黄金黄的通红通红的 点亮思维 读诗句,口味不同的秋天。(选做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忧愁、苦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思家怀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乐观自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里。怡然自得

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编号:57684289337954225654444158 学校:杭处市净水镇坝上平小学* 教师:务讯理* 班级:翔翔参班* 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师(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生:我觉得那一片红色的不是枫叶,应该是桃花,我看过桃花开了,就是这样一大片,红红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荷花,开得红红的。 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师:红梅开了是红色的。看来,小朋友们对图中这一片红色的植物看法不一样。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枫叶也好,菊花、桃花、荷花、梅花也好,它们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生:我知道枫叶到了秋天就变红,我们在识字1的学过。 师:真好,会用学过的知识。 生:我知道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我知道荷花是夏天开的,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夏夜多美,里面讲的。师:你的记忆力真好。 生:我知道梅花是冬天开的。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我学识字1时找过一个词叫春兰秋菊,我想菊花是秋天开的。 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师:现在你们观察一个黑板上的板书,再根据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片红色的植物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

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你都同意他说的吗? 生齐答:同意! 师: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了,靠自己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到了秋天,秋天不但藏在图中,而且也躲在了诗中,请你们读一读苏轼写的这一首诗《赠刘景文》,找一找诗中什么地方还能找到秋天?有疑问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生自读诗文) 师:谁能说说? 生:荷尽是说荷花开尽了,就说明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了。 师追问:秋天来了,秋天还可分为初秋,深秋,你们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写的是属于哪一种? 生:我知道,应该是指深秋,我从“菊残”这里知道的,菊残是指菊花快开完了,谢了,说明秋天快过去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 生: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生:我认为应该是指挡雨的伞。 师:准确的说是指托住雨珠的叶子,诗中比喻荷叶,盖是伞的意思。 生:傲霜枝怎么解释? 生:不怕风霜的枝叶。 师:看来小朋友们懂得可真不少! 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师:可以这么解释。 生:这也可以看出是秋天。前几天,我妈妈买了橘子给我们吃,就是绿色的。现在正好是秋天。 师:喔,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在诗人眼中,这是个什么样的秋天? 生:很美的秋天,因为诗中写到好景。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教学中我更加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本课我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通过这种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3重点难点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教学过程 4.1 4.1.1新设计 一、游戏导入,激兴趣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叫“我问你答”,回答时要迅速站起、大声说出。好吗?听好了! 师:谁姓李?(生答:我姓李。)哪个李?(生答:木子李) ( 张?吴?熊?刘?) 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问题又准确、声音又响亮。真不错! 二、故事再引、解题意 1、师讲述:说起“刘”姓,老师想起来一个故事。(出示“刘”)古代有一个姓刘的人, 1)、师:来,读准这个姓——生读Liu。 2)、师:边音L, Liu“刘”。(生跟读) 3)、师:怎么记住它?(文+刀——刘),再读。 这个人全名叫刘景文(出示“刘景文”),那时他已58岁了,跟我们的爷爷一个年纪。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当大官的诗人(课件出示:苏轼),苏轼常常和刘景文一起喝酒写诗,长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1、理解“夜书所见”。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动客情) 一灯明 《山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