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分类及药理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活性物质分类及药理作用
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依赖性潜力的一类化学物质。

人们非医疗性使用这些物质,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特殊的精神和躯体感受。

一、概述
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苯丙胺类兴奋剂、镇静催眠类、安定类、致幻剂、有机溶剂、烟草、酒精和咖啡因等化学物质。

一次性大量使用、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后停用或者是减量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行为偏常等)、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

二、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性物质)
(一)鸦片类麻醉品(鸦片、吗啡、可待因、杜冷丁、海洛因、美沙酮)
1.鸦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①麻醉性镇痛药;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安眠、镇痛、呼吸抑制及镇咳、降温等作用;③缩瞳、催吐、心动过缓、抑制胃肠道的活动、胃肠道痉挛等;④鸦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于鸦片受体;
2.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卡因的药理作用。

①兴奋中枢神经,可产生幸福感和欣快感,消除疲劳感;②小剂量兴奋中枢迷走神经使心率变慢,中等剂量时心率反而增快。

大剂量使用会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使心脏急性衰竭致死;③直接作用中枢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所致肌肉活动增强强化产热作用;④有局部组织阻断神经传导作用。

3.苯丙胺类兴奋剂(ATS)(1)甲基苯丙胺“冰毒”,见图 1。

图 1 冰毒(2)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或“摇头丸”,见图 2。

图 2 摇头丸(3)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作用①兴奋中枢神经;②兴奋延髓呼吸中枢;③用量充足时可出现震颤、不安、激动、精神运动性活动增加与不眠;④对心理的作用:警觉性提高、疲乏感消除。

情绪饱满、机动性强、信心十足、注意力易于集中。

不少人顿感情感激昂或是欣快、言语与活动增多。

精神活动性操作显得机敏、体育活动技巧变得更为熟练;⑤急性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不安、头昏、震颤、腱反射亢进、话多、易激惹、无力、失眠,严重时可出现精神混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谵妄、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

原患有精神障碍者其症状可随之加剧并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

⑥慢性中毒多表现为体重减轻与精神异常,后者多出现幻觉妄想状态,酷似精神分裂症。

4.大麻(1)大麻的药理作用①增加心率;②降低眼压;③大量使用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④长期使用可产生支气管炎与哮喘;⑤长期吸入较烟草更易致癌;⑥一次吸入过量可出现一时性的口干、咽干、恶心、呕吐、腹泻、咳嗽、甚至呼吸抑制。

(2)大麻的心理效应①含 2%四氢大麻酚的一支香烟或口服 20 毫克四氢大麻酚即可产生心理效应;②产生幸福感或欣快感,伴随着困意和精神松弛,有轻度醉酒的感觉;③情绪宁静,对于颜色的感觉生动和深刻,对音乐的鉴赏力增强;④时间的感受发生变化,感到时间过得缓慢,几分钟犹如几个小时;⑤可出现感知的共感现象,如可见的声音和可听到的形象;⑥饥饿感降低;⑦由于影响了信息加工过程,会影响使用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以及计算功能。

有时会出现思维联想障碍,甚至偏执观念,严重时形成一时性的接受
崩溃现象;⑧使用剂量较大时,实验性的动作反应时间降低或损伤简单运动性操作。

5. 氯胺酮(K 粉)(1)氯胺酮药理作用①氯胺酮( ketamine )是苯环己哌啶( N-1-phenycyclohexy- piperidine, PCP )的衍生物,属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ethyvl-D-aspartate, NMDA ) 受体拮抗剂。

目前临床上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基础麻醉,也可单独用于一些小手术, 或诊断检查、全麻诱导、复合全麻以及需反复操作的强镇痛(如烧伤换药)等临床麻醉。

氯胺酮可产生类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在成人较突出和常见,儿童反应相对较轻。

②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

另一方面,氯胺酮对边缘系统呈兴奋作用,造成痛觉消失,意识模糊但不是完全丧失,浅睡眠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呈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状态。

③氯胺酮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其毒副作用表现在:一是精神、神经系统,出现鲜明的梦幻觉、错觉、分离状态或分裂症,尖叫、兴奋、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认知障碍、易激惹行为、呕吐、流涎、谵妄、中等肌张力增加和颤抖等。

(二)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
1.简介(1)镇静催眠药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小剂量产生镇静作用,中等剂量产生催眠作用,大剂量能引起麻醉,超大剂量能麻痹延髓而致死。

(2)一次大剂量吞服镇静催眠药可发生急性中毒。

长期超治疗剂量的服用此类药物,可以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导致慢性中毒和成瘾。

2.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的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巴比妥类药物能作用与醒觉有关的脑干网状结构组织,选择性的抑制上行激活系统活动。

小剂量可抑制大脑皮层运动区,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较大剂量可以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引起困倦和睡眠。

对延髓中枢产生直接影响,使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增加。

中毒剂量可损害心肌和抑制呼吸中枢,致使呼吸浅表,速度加快,呼吸麻痹与窒息而致死。

(三)苯二氮卓类(安定类)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网状结构、下丘脑和边缘系统。

具有中枢性抗焦虑作用,还具有催眠和肌肉松弛、抗惊厥作用。

小剂量可抗焦虑和镇静,较大剂量可诱导睡眠、抗惊厥,毒性剂量可引起深度昏迷。

(四)致幻剂类麦角酰二乙胺(LSD)、北美仙人球毒碱(麦司卡林)、苯丙胺、甲基苯丙胺。

药理作用如下。

①中枢神经系统:静坐不能、震颤、共济失调和痉挛性麻痹。

②心理变化:兴奋、心境变化(欣快或抑郁)、知觉障碍(幻觉和假性幻觉),人格解体和精神分裂样状态。

③瞳孔扩大、心动过速或呼吸抑制。

(五)酒精的药理作用
1.神经系统酒精是神经系统抑制剂,随酒精浓度的增加,抑制范围不断扩大,由皮层开始,逐渐向下,最后到达延髓中枢。

2. 行为和情感产生欣快体验,有夸大、欣喜、亲切的体验和行为。

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缓和、带刺激性的兴奋、新奇和欣快的情绪。

3. 胃肠道小剂量酒精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肠蠕动。

高浓度酒精对胃肠道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4.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的皮肤血管部分,使外周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心率和呼吸。

大量酒精可轻微减少冠脉血流量,还可以损伤心肌。

酒精浓度达到 3-6 克/公斤,可抑制呼吸功能,甚至使之停止。

5. 泌尿生殖系统酒精抑制抗利尿激素,饮酒后尿的生成增多。

酒精可损伤性器官组织,可破坏女性生殖能力,抑制分娩和哺乳期内子宫收缩能力。

可使男性精细胞活力减弱,并发生结构改变,因而降低生育能力。

(六)烟草 1.烟碱的药理作用①外周神经:尼古丁对植物神经节的节细胞具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

在抑制期,受体脱敏,使神经-肌肉终板信号传递受阻,成为烟碱急性中毒引起呼吸肌麻痹的原因。

②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致震颤,较大剂量可能出现惊厥,大剂量转抑制。

③心血管系统:血管收缩、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④呼吸系统:初期呈兴奋作用,是烟碱对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所致,较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先兴奋,后转入麻痹。

外周性呼吸肌麻痹可能出现在中枢性麻痹之后。

⑤消化系统:对副交感神经节的兴奋作用可促进胃肠道张力增高、胃肠道蠕动增强,因而可致便意和腹泻。

吸烟后引起的恶心、呕吐,主要原因是尼古丁对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和局部粘膜受到刺激所致。

⑥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减轻氯丙嗪引起的嗜睡,可降低氨茶碱、非那西丁、心得安等药物的血液浓度。

(七)有机溶剂类和其他从药效上讲,有机溶剂类近似中枢神经镇静剂。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吸入后很快于肺部吸收,很快进入神经系统产生短时的作用,使人产生头昏目眩和心理紊乱,如坠云雾山中,重者可产生短暂时刻的精神混乱状态。

但多半反应则是类似嗜酒后的欣快心境,使人镇静变得无忧无虑。

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1.使用分为偶尔使用、间断使用。

2.滥用:有规律的使用,知道危害,想停止使用,但停不下来。

3. 依赖:耐受性增加,生理依赖,精神依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