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越剧吕瑞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源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 “落地唱书” ,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 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 之。 从此以后“越剧”一词便流传至今。 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 称男班。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 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30年下半年,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 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 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 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徐派
范派 尹派
小生
陆派
竺派
毕派
王派 傅派 袁派
吕派 张派
花旦
金派
戚派
吕派: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 吕瑞英的表演从人物出发,体验真挚,表现真实,具有 强烈的魅力,她的唱腔,脱胎于袁派,自成一体,其嗓音甜美, 音域较宽,行腔中多用4、7半音和切分音,还善用滑音、颤 音和其他装饰音,具有华彩清新的情韵。 吕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 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 中的张九斤等。 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等。
Leabharlann Baidu
越 剧 十 姐 妹
越剧新十姐妹:
陈艺 (浙江越剧团,傅派花旦) 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尹派小生) 陈晓虹(杭州越剧团,王派花旦) 黄美菊(嵊州越剧团,金派花旦) 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张派老生)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王派花旦) 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戚派花旦) 陈雪萍(杭州越剧团,范派小生) 朱晓平(平阳越剧团,傅派花旦) 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吕派花旦)
(五)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 际上赢得盛誉。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 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 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 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 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 (六)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 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 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唱
念
做
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通过越女争锋出来的十个 金奖选手:
张琳(尹派小生) 王清(尹派小生) 李霄雯(尹派小生) 陈丽宇(尹派小生) 章益清(吕派花旦) 吴群(张派老生) 李璐彦(徐派小生) 杨婷娜(徐派小生) 盛舒扬(傅派花旦) 董鉴虹(傅派花旦)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 “落地唱书” ,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 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 之。 从此以后“越剧”一词便流传至今。 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 称男班。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 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30年下半年,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 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 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 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徐派
范派 尹派
小生
陆派
竺派
毕派
王派 傅派 袁派
吕派 张派
花旦
金派
戚派
吕派: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 吕瑞英的表演从人物出发,体验真挚,表现真实,具有 强烈的魅力,她的唱腔,脱胎于袁派,自成一体,其嗓音甜美, 音域较宽,行腔中多用4、7半音和切分音,还善用滑音、颤 音和其他装饰音,具有华彩清新的情韵。 吕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 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 中的张九斤等。 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等。
Leabharlann Baidu
越 剧 十 姐 妹
越剧新十姐妹:
陈艺 (浙江越剧团,傅派花旦) 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尹派小生) 陈晓虹(杭州越剧团,王派花旦) 黄美菊(嵊州越剧团,金派花旦) 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张派老生)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王派花旦) 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戚派花旦) 陈雪萍(杭州越剧团,范派小生) 朱晓平(平阳越剧团,傅派花旦) 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吕派花旦)
(五)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 际上赢得盛誉。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 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 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 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 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 (六)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 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 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唱
念
做
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通过越女争锋出来的十个 金奖选手:
张琳(尹派小生) 王清(尹派小生) 李霄雯(尹派小生) 陈丽宇(尹派小生) 章益清(吕派花旦) 吴群(张派老生) 李璐彦(徐派小生) 杨婷娜(徐派小生) 盛舒扬(傅派花旦) 董鉴虹(傅派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