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七章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PPT课件

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PPT课件
情绪调节
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体学会调节情绪,以应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压力。
情感疗法
利用情感因素进行治疗,如通过表达和释放悲伤、 愤怒等情绪来促进心理康复。
情绪管理
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体识别和管理情绪,提高自我 控制和适应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心理健康
关注员工情绪和情感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以提高员工的 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绪通常与生理反 应和外部环境刺激相关,而情感则与认知和价值观 相关。
情绪与情感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情绪与情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们与 人类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决策等方面密切相关 。
学习目标
02
01
03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了解情绪与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
认知评价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生理反应和外界刺激只是触 发因素。
详细描述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个体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评价。个体对情境的 认知解释和评价过程决定了情绪的性质和强度。生理反应和外界刺激只是作为触 发因素,通过大脑皮层的认知评价过程转化为情绪体验。
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ppt 课件

CONTENCT

• 引言 •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机制 • 情绪与情感的理论解释 • 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 情绪与情感的调节 • 情绪与情感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活动,它们在人类生 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四、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思
维是心理过程。 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语言与客观事物之
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 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它们的构成要素不同——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 念相关, 但并不完全等同。 思维的规律和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同—— 不同的民族 有着相同的思维规律, 却有着不同的语言。
四、想象的种类 (二)有意想象 也称随意想象, 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
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
图解、符号等)的描绘, 在头脑中产生有关 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四、想象的种类 (二)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二)概念的种类 3.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 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及个体发展过
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 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
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
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
二、概念的形成 (一)概念形成的途径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概念的掌握主
要通过两条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
经验而掌握概念。 在教学过程(包括自学在内)中,
通过揭露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
二、概念的形成 (二)影响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
握的因素 1. 已有经验。 2. 变式。 3. 发挥语词功能。 4. 下定义。 种概念+属差
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
三、判断 所谓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事物有某
种属性, 或者是肯定或否定事物之 间的联系或关系。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费斯汀格D. 马斯洛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要素?A. 行为结果的预期B. 行为的执行C. 个体的自我控制D. 个体的自我评价答案:D3.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怎样的?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匀速D. 随机答案:A二、填空题4. 根据_______理论,人们倾向于减少自己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性。

答案:认知失调5.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_______来学习社会行为。

答案:观察和模仿三、简答题6. 简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可能设定挑战性目标,面对困难时更能坚持,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并且更少感到焦虑和抑郁。

四、论述题7. 论述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广告中,通过展示与消费者现有态度不一致的信息,可以引发消费者的认知失调,促使他们改变态度以减少不协调感。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挑战性任务,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成绩。

在健康领域,通过提供与吸烟者现有行为不一致的健康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吸烟行为。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测试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素养。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动机的概念
1、动机☞内部心理过程 or 内在动力 2、激发、维持、调节 → 活动 二、动机的功能(考点:领 会)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考点(识记)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 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 力源泉。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考点(识记)
诱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第三节 动机理论
考点
一、识记: 1、本能理论 2、匮乏动机 3、成长动机 二、应用: 1、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2、认知与期待理论
一、本能理论 主要观点(识记):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 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 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 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理解要点:
1、本能是人特定的天生倾向 2、行为受本能驱动
理论简述 1、动机的认知理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 而是来自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2、动机的期待理论。动机的力量是目标价值与目标期待的 乘积。即,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对校长成功之处的分析与评价 1、校长运用了动机的认知理论原理,用解释和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教职工对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蓝图的认识,从而激发 了动机。 2、校长巧妙地运用了动机的期待理论,通过加深教职工对 总目标价值的理解,提高了对总目标的效价。通过对目标实 现的可能性的讨论,坚定了教职工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教 职工的期待水平。 3、促使教职工根据总目标制定个人行动目标,从而把组织 目标转化成为教职工的个人目标,把学校的事情变成大家个 人的事情,有助于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变为具体的行动。有助 于使每个教职工的行为始终与学校的总目标保持一致,使动 机水平始终保持最高。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对某一特定对象或活动进行集中反应的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的类型以及注意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注意力的定义及概念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选择性的意识状态和一种资源分配的过程。

注意力的选择性意味着个体在面对众多的信息刺激时,通过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一特定刺激的心理反应,抑制与该刺激无关的其他刺激。

资源分配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多个任务时,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注意力可以分为外向性注意力和内向性注意力。

外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感知、注意和意识等心理过程。

而内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过程。

二、注意力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注意力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注意力的对象可以分为外部注意力和内部注意力。

外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关注和集中,如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他人的行为的注意;内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如思考、想象、回忆等)的关注和集中。

按照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可以分为广泛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

广泛注意力是指个体将注意力分散地分配给多个刺激,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则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地分配给某一特定刺激,以获得更明确的信息。

三、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刺激特性: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刺激的特性的影响。

与刺激的强度、复杂性、运动性等相关的刺激更能引起个体的注意。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在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上存在差异。

一些人天生就具有较好的注意力控制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容易分心。

3. 目标的意义:与个体目标相关的刺激更能引起其注意。

个体对于自己关注的目标更容易产生集中的注意力。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心象是指个体心理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的心理图像或心理表征。

它是心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人类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心象进行详细的论述,包括定义、形成过程、功能以及心象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一、心象的定义心象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进行再现、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和结果。

心象是个体对于自己的心理或外界现象进行内在代表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对物象的内在表征。

心象包括感觉心象、知觉心象、表象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心象的形成过程心象的形成过程包括感觉输入、信息加工和认知整合等环节。

首先,感觉输入是心象形成的基础,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形成感觉心象。

其次,信息加工是指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编码和解码等认知加工过程,个体将感觉心象转化为知觉心象。

最后,认知整合是指个体将不同的心象进行整合和融合,形成更加复杂和完整的心象,如情绪心象、记忆心象等。

三、心象的功能1. 认知功能:心象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认知的基础。

通过心象,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辨识、分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世界的变化。

心象的认知功能对于学习、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2. 情感功能:心象不仅包含客观事物的形象,还包括对这些事物的情感评价和反应。

个体通过心象中的情感色彩,能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情感功能的发挥使得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和情感。

3. 行为功能:心象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个体在行动之前,通常会通过心象对行为进行预期和规划。

心象的行为功能可以帮助个体预测行为结果,制定合理的行动策略,并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达到预期目标。

四、心象的研究方法心象是我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心象的形成、变化和作用等问题。

为了研究心象,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1.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反应,来推测心象的产生和作用。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二、情绪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 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体验,具有弥散 性,即以同样态度去看待周围一切事 物。
(二) 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强烈而又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侯耀华给获奖教师下跪
赛场上发生争执的运动员
(三)
பைடு நூலகம்
应激
应激是指对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所作的反应。
图7-13 911现场群众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的应对

1、自我控制:2、情绪隔离: 3、情绪疏泄:4、积极评价:
1、躯体性压力源:
图7-30:帕瓦罗蒂说:他的 错误不在音乐,而在身体。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
图7-31:学生考前的紧张
图7-32 SARS期间购物
图7-33 沙尘暴期间上街
4、文化性压力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发生碰撞 就会产生压力。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强调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她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 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着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补充着知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 然所有的评价都有感情体验的成分,但是只有当这种倾 向很强烈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情绪。 阿诺德对情绪和情感进行了区分。她认为情绪的活动模 式产生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客体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而情感的活动模式产生于某些事物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是 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评价。

情绪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人对于客观 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当我们想了解自己之所以产生某种特殊 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需要、 客观对象角度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 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情绪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人对于客观 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当我们想了解自己之所以产生某种特殊 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需要、 客观对象角度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 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在这定义中包含了这些要素: 1、客观事物及自身状态: (1)引起情绪的事件: (2)自身状态: 2、主观状态: 3、体验与反应:

二、情绪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 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体验,具有弥散 性,即以同样态度去看待周围一切事 物。
(二) 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强烈而又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侯耀华给获奖教师下跪
赛场上发生争执的运动员
(三)
应激
应激是指对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所作的反应。
图7-13 911现场群众的情绪状态
2.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人们在讲话的速度、节奏、 语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3. 姿态表情
图7-24皇马教练卡佩罗对球迷竖中指
图7-25 阿加西获胜向观众鞠躬致谢
姿 态 表 情
四、情绪的功能
1、动机功能: 2、适应功能: 3、调节功能: 4、信号功能 :
图7-7 伊丽莎白· 泰勒在剧中表现的 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说明了什么?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强调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她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 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着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补充着知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 然所有的评价都有感情体验的成分,但是只有当这种倾 向很强烈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情绪。 阿诺德对情绪和情感进行了区分。她认为情绪的活动模 式产生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客体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而情感的活动模式产生于某些事物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是 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8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
这个理论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简明性。
9
注意,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只有一个起 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攻击)。
学生因上不了光荣榜而受挫,老鼠因找不到 食物而受挫,
26
这种考察挫折─攻击的新方式与早期假设 相比有几个优势。
首先,新模式可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 导致攻击。
挫折只为攻击提供了不愉快的强度上的条 件。
其次,该模型阐述了为什么一些想法会增 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
27
例如,如果你在考试中失败了,是因为你室 友驾车回家度周末而你的课本在他的后备箱 里,你可能感到很受挫折。
雷霆,或者一个运气不好的篮球运动员破 口大骂偶然推到他的对手。
38
简单地说,一些经验的调查支持挫折会导 致替代性攻击的说法,也证实了挫折─攻 击假说的一个方面和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 的一些早期想法。
39
宣泄与攻击听人说,你应该适度地宣泄自己, 而不要盛怒之下做出一些后悔事。
根据这种分析,任何不愉快情绪都会导致 攻击。
例如,研究者发现令人不舒服的高温增加 了攻击,这温度至少超过人的正常温度 (Anderson & Anderson,1998)。
25
类似的呛人的烟味和嘈杂的噪音会增加人 们给予无辜旁观者的惩罚量(Berkowitz, 1989)。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 挫折,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
他们提出,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 击。
14
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一种就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 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情绪情感激发动机的产生
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兴奋等可以激发个 体的探索和参与动机,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 恐惧、焦虑等可以激发个体的逃避和防御动 机。
情绪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 和持久性
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动机的强度和持久 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降低动机的强
度和持久性。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动机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动机驱动情绪情感的产生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个体有某种需求或目标时, 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动机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度和性质
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追求成就动机强的人在 成功时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而追求权力动机强的人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目 录
• 动机概述 • 情绪情感概述 • 动机理论 • 情绪理论 •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01 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推动个体采取行动,并使行动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社会交往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通过共情和情绪共鸣来
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03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总结词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产生驱力,驱力进而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满足。
详细描述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等,以及心理需 求,如归属感、成就感等。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 消除不满足的状态,从而满足需求。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达尔文曾指出,情绪最初只有生存适应的功能,情绪的社 会性涵义是后天派生出来的。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 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 人交流, 得到成人的抚养。 从成人角度而言,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 身和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 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当愿望得以实 现、紧张状态 消除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当愿望不能实现 或达到目的的行 动受到挫折时引 起的一种紧张而 不愉快的情绪。
(三)组织功能
➢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研究表 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 表现: –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 情绪能影响记忆 – 情绪常常支配人的行为
(四)信号功能
➢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 6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 宣泄法
– 大哭一场 – 进行剧烈的活动 – 找人倾诉
• 语言调节法 对自己说话,自我鼓励 • 目标转换法 把不顺心的事情放下,去做喜欢的事,
如打球、游泳、听音乐等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 .
12
第二节 表象
黎姹
.
13
表象的概述
▪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 象。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 件的一种知识象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14
表象的种类
.
6
小问题
1.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2.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
键词? 3.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7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8
小问题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
11
思维的种类
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来指导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对客观事物 概括的 和 间接的 认识。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9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儿童社会技能的评价 一、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同伴提名、同伴行为描述和等级评定 量表。 ◆同伴提名法 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它要求班级(或其他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标准挑选出一定 数量的同学。儿童所得的提名次数就是其分数。积极提名的分数被看作 是儿童的人缘或同伴接纳的指标。一般将提名的积极标准与消极标准结 合使用,消极提名一般是让儿童挑出最不喜欢或最不愿意一起玩的同伴。 消极提名分数高的儿童被看做是被拒绝者。 应该谨慎使用消极提名法,因为这可能增加儿童群体中同伴拒绝的突出 性,即被拒绝儿童和同伴可能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其被拒绝的地位,进而 造成对被拒绝儿童更为不利的影响。 ◆同伴行为描述法 同伴提名法虽然能确定儿童被接纳或被拒绝的地位,但却无法弄清儿童 身上哪些具体的个人特点或技能造成了这种地位。因而,研究者在同伴 提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为结构化的方法,即同伴行为描述方法,它 实际上就是一种更加结构化的提名程序。著名例子如“班级戏剧” (Bower,1969),见实践练习7.1





二、行为评价法 指由他人或儿童本人对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的方法。 ◆等级评定法 由教师和父母完成的行为检查表和等级评定都是儿童社会技能测评中常 用的方法。行为检查表和等级评定都要求成人对儿童的行为或某些特点 作出判断。教师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知觉可由提名、排序、检查表、等级 量表等多种形式获得。 检查表要求成人就儿童是否表现了某种行为(如“参加群体活动”)或 特点(如认为别人欺侮他”)作出二择一的强迫性选择,等级评定表则 要求成人指出儿童表现某种行为或特点的程度,等级量表中可以作出三 种或多种选择,如“从不”、“有时”、“经常”之类。由于行为检查 表和等级评定在心理测量上有相同的特性,故可合称为等级量表。 等级量表经济、易于施测、易于评分、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评分者间信 度。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①等级评定虽然能用于确定哪些儿童有社 会技能问题和评价干预训练的效果,但它们不能确定具体的问题行为或 技能缺陷。②教师和父母观察儿童同伴之间密切交往的机会有限,而学 生的大量社会交往发生在成人的“视野”之外,所以会影响到其等级评 定。③等级评定受到评定者偏差的影响。具体项目的特异性和评定者的 特点都影响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
实践练习7.1

“班级戏剧”(Bower,1969)由学生装扮成一个想象性戏 剧的导演,为同班同学“对号入座”地分派一系列积极或消 极角色,如“班上有活动或在操场上玩时大家都听他指挥的 人”、“一个欺侮小同学的强霸”。每个儿童得到三个分数, 影响力分数(或可见度分数,即积极角色提名和消极角色提 名之和)、积极分数、消极分数。Mastan等人(1985)对 最初的“班级戏剧”加以改进,完善了对社会能力中积极方 面的抽样,删除了与学业能力或智力直接有关的项目。改进 后的“班级戏剧”共30个角色,积极的与消极的各15个。在 施测和内容上也作了一些小的方法上的改动,如为儿童提供 一个花名册,列有全体儿童以供被试分派角色。这不同于最 初的填空式描述。在行为描述的信度方面,最初的“班级戏 剧”方法表现出良好的短期稳定性。改进后的方法经过因素 分析确定了三种因素,社交力一领导,攻击一捣乱,敏感一 孤立。各个因素在6个月和17个月的间隔重测中部表现了良 好的内部一致性(Maslen等,1985)。



◆社会技能操作缺陷(social performance deficit) 这类儿童往往具有各种行为技能,但这些技能却不能在可接 受的水平上表现出来。这是由于某种社会性行为的操作缺乏 足够的次数,它与缺乏作出这种行为的动机或机会有关。我 们应意识到,情绪唤醒反应如害怕、焦虑等并不能构成社会 行为操作缺陷的一个表现。但当这些情绪唤醒反应的出现抑 制了社会行为的获得或操作时,我们分别称之为自我控制技 能缺陷(self-control skill deficit)和自我控制操作缺陷 (self-control performance deficit)。 断定某个社会技能问题是否为操作缺陷时,关键是看儿童是 否表现出了该种行为。因此,如果一个儿童在课堂情景中不 能表现出某种行为,但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了该种行为,这 就是一个社会性技能操作缺陷;同样,如果儿童在以前曾表 现出了这种行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操作缺陷而不是技能缺陷。 操作缺陷使得对刺激难以控制或不易对偶然行为进行强化, 训练策略集中于对行为操作前后的控制,包括:同伴引导学 习法、社会戏剧活动、代币制(token system)、团体偶联 法(group contingencies)及对偶然的社会行为予以强化等。

◆自我控制技能操作缺陷 这类儿童一般具有某些特定的社会技能,但由于情绪唤醒反 应或对其行为控制的影响,导致了儿童无法操作出某种技能, 即知道怎样去操作某种社会技能,但不能前后连贯地具体操 作出来。区分自我控制技能缺陷和自我控制技能操作缺陷的 关键是看儿童是否具有这种社会性技能。前者指某一技能从 未习得过,后者则是已学会了这种技能,但很少能操作出来。 这种问题的干预方法集中于自我控制策略,以教给儿童怎样 去抑制那些不适当的行为;训练儿童对刺激的控制,以识别 潜在的冲突情景,或对儿童偶然表现出的适当行为予以强化。



◆自我控制技能缺陷 这类儿童因为某种情绪唤醒反应抑制了技能的获得,因而无法学会一项 特定的社会技能。影响技能获得的一种情绪唤醒反应是焦虑和冲动。 焦虑,抑制了适时的应对性反应。因此,儿童未能学会怎样与同伴互动, 是因为焦虑和害怕抑制了社会性行为的获得;反过来,可以通过强化这 些行为,从而在社会情景中进一步减少焦虑。 冲动,它是社会情景下潜在的短期反应倾向。有冲动行为的儿童不会适 当的人际互动技巧,因为他们的冲动经常遭受到同伴的拒绝,造成这些 儿童无法得到适当的行为规范,或者处于无人理睬的境地。即儿童的冲 动性反应方式使其表现出了令人厌恶的社会性行为,从而导致了同伴、 父母、教师的拒绝。随着这种拒绝环境的进一步强化,反过来,儿童的 行为或遭受到言语、身体上的惩罚或被人遗弃,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儿童 无法学会适当的人际互动技巧。 在现有的研究中,断定是否为自我控制技能缺陷依据两个标准:①情绪 唤醒反应的出现;②儿童不会或从未表现出所谈及的技能。解决这类问 题的策略是降低儿童的焦虑,如脱敏法、厌恶疗法,并伴之以示范、指 导训练或自我控制策略如自我谈话法、自我监控法、自我强化法。
Fra bibliotek ◆ 直接观察 直接观察法在儿童社会行为研究中有很多优点: ①对观察所得资料作出解释时无需更多的推测。 ②能同时确定目标行为和主要的背境变量(如条件、结果)两方面的信息,因而 其结果可用于确定训练目标和儿童的环境所需要作出的改变。 ③可重复、连续使用,能满足连续性实验的要求。 ④直接观察法对确定社会技能干预的训练效果很敏感。 ⑤测量社会技能干预效果时若将直接观察与好的社会效标结合使用,则建立特定 行为与社会效标(如同伴和教师的评价)之间的功能性关系,从而可以确定哪些 行为变化导致了同伴接纳和教师总体评定的改善。 ⑥能记录连续性的社会交往,从而能对社交困难作出更为准确的定义。 ⑦可以了解相关联的行为系列,这些共同发生的行为系列中一种行为的变化将会 影响到其他行为发生。 ⑧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得到的资料信度很高,不受等级评定中偏差因素的影响。 直接观察也有其局限性: △受观察环境的局限,绝大多数直接观察在学校内进行,而很多重要的同伴接纳 行为并不在校内发生。 △形成和维持友谊或同伴拒绝的重要的交往行为可能发生频率很低,以至于难以 作出可靠的观察判断,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更是如此。 △花费较大,观察者都要求受过专门训练,并且需要对同一情境多次观察。 △可能对社会行为作出定量评价而不是定性评价。

◆同伴等级评定表 这种社会测量问卷是将一个班级(或其他群体)内 每个儿童的姓名依次排列,紧挨着每个姓名是一个 五点或七点式等级评定尺度。要求被试标明对名单 中每个人的喜欢程度。评定的内容可以是“在一起 玩”、“一起工作”等。对幼儿施用此法时,可利 用不同面部表情的照片帮助儿童表示其判断(如高 兴、中性、悲伤的表情分别表示很喜欢、一般、不 喜欢)。所得全部分数的平均值为其最后得分。这 种名单等级法可以大大减弱消极提名的伦理问题。 并且,由于每个儿童都被全班同伴评定,其评定分 数要比提名分稳定。提名分数遇到有二、三个人改 变提名则会有较大变化,而评定分数则不会因少数 人判断变化而有大的波动。另外,评定法也避免了 因暂时遗忘和不会说名字而没有选上某个儿童的情 况。


Coie和Dodge(1983)在其五年纵向研究中也使用了行为描 述法。开始时使用了24项行为描述,后经聚类分析选出五项: “合作”、“捣乱”、“害羞”、“挑起打架”和“领导”, 其中“挑起打架”描述最为稳定(三至四年级相关系数为 0.83,五至六年级相关系数为0.84)。各项行为描述都显示了 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在行为描述的效度方面,Cowen等人(1973)在一项庞大 的研究中将1961年三年级儿童的测验资料与11-13年后社区 精神病诊断记录作了相关分析。有关儿童的资料包括缺课、 成绩、智力分数、成就测验分数、教师评定,以及同伴行为 描述(如班级戏剧)。11年后检查社区心理健康中心登记, 以确定哪些儿童寻求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结果表明, 班级戏剧是以后情绪困难的最好预测者。Lambert(1972) 采用班级戏剧法,发现二年级和三年级时所作的同伴提名预 测了中学的社会适应地位。
第七章 导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对社会 技能是怎样界定的、个体都存在哪些类型的 社会技能的缺陷,了解社会测量法和行为评 价法等社会技能的评价方法。学习完本章后, 需要掌握社会技能训练的一般策略和结构化 的学习模型。




第一节 儿童社会技能及其缺陷 一、社会技能的界定 ◆“同伴接受定义法”(peer acceptance definition): 研究者主要采用得到同伴接受的程度来界定社会技能。即得到同伴接受多的儿童 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用同伴接受性来衡量社会技能的主要缺点是,它并不能 识别出哪些特定的行为导致了同伴的易接纳或受欢迎。因此,在对那些不受同伴 接纳的儿童进行矫正时,无法找到那些需要矫正的社会性行为,这就如同知道一 个儿童的学业成绩得分在第二个百分点,这种数据不能为干预提供具体而有用的 信息。 ◆“行为定义法”(behavioral definition): 将社会技能定义为特定情景下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将尽可能产生或维持某种强 化行为,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惩罚。自然观察法典型地用于社会技能的行为性评价。 这种定义法优越于同伴接受法,就在于它可以对某些特定的社会行为的前因和后 果进行识别,并能详细说明和具体操作,以达到评价和干预的目的。但是这种定 义法并不能确保这些社会行为就是具有社会技能的、有社会意义的;并且仅仅提 高某些行为的次数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对具有社会意义的目标或结果产生影响。 ◆“社会效度定义法”(social validity definition): 社会技能是在给定的情景下,能预测儿童的某些主要社会性发展结果的行为。这 些重要的社会性结果是:①同伴接纳或受欢迎度;②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他人的 评判;③与前两者都有关的其他的社会性行为。这种界定法的优点是,它不仅可 以详细说明儿童在哪些行为和情景中有缺陷,而且也可以把那些产生重要意义的 社会性结果(如同伴接受和教师接纳)的行为看做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