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1997年7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汕头市13家城市信用社合并为汕头商业银行,其高达80亿余元的资产、多达50多个营业网点、特殊的政府背景让汕头商业银行在汕头金融行业令人侧目。但现在已被中国人民银行勒令全面停业整顿,因为其无法向私人储户偿付约1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目前汕头市商业银行无法回收的资金已高达40多亿元,由80亿的总资产到严重资不抵债,汕头商业银行仅仅走了四年。是继海南省的城市信用社挤兑风潮、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浙江城乡信用社被并购等事实之后我国金融决策层的明智之举、一记重击。汕头市商业银行事件也许应该是国内银行破产的真正开始。关于这一点应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为什么汕头商业银行在短短的时间里会从早日的辉煌沦落为资不抵债?这里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一般原因也有特殊原因。外部的原因是指政策、体制、结算渠道等造成风险的原因。内部原因是内部管理机制等形成风险的原因。一般原因是国内所有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风险的形成原因。而特殊原因是汕头商业银行破产的自身原因。

1、政策性原因。(1)经济政策原因。首先、汕头市商业银行是城市信用社合并起来的,而原来的城市信用社主要是为城市居民和城市小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前几年由于国家过于强调发展速度,造成经济过热。各地纷纷争资金项目,城镇企业遍地开花。这些城镇企业是适应形势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创办的。成立的时候就先天不足。到目前这些企业大多数经营不景气。有的已关停倒闭,造成大量贷款死、呆。其次、合并的硬伤还没愈合,在迅速膨胀的同时,汕头商业银行却并没有完成整合,13家信用社的固有弊端没来得及消除,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2)利率政策因素。首先、城市信用社长期以来一直按照国家专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应作。承担着不少政策性的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在国家的开办保值储蓄以来,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承担了对居民储蓄保值的重任,支付了大量贴补利息,但国家没有专项资金给予划拨,由此产生了贷款利率倒挂,保值利息补贴大量增加难以消化的政策亏损问题。利率的连续下降,竞争的加剧,使其包袱加重。(3)管理政策因素。首先、根据对城乡信用社管理的有关规定,信用社资产业务除了转存款与经人民银行认定后可在8%比例内调剂拆出资金外,其余清一色的都是存款.资产结构单一,致使经营“三性”原则无法有机结合,导致效益大幅度下降. 其次、城市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新生产物,它最初的功能定位是祢补国家银行为“二小”经济服务的不足,发挥“拾微补漏”的作用,是合作制的金融性质。但自其诞生以来就弱化了合作性质,把自己定位于商业银行,按市场模式来运行。于是产生了体制管理与实际运行之间的摩擦。再次、面对部分城信社的金融风险,决策层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向来举棋不定,人为确定类型,“拉配郎”合并,勉强搞大、做大,致使经营风险加大。其实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就是一个先例。最后、现行考核体制不健全,很多银行以存款总量作为主要业绩考核指标,从而引发只看存款总量而忽略结构、质量管理的短视行为,为争夺存款有时会变相提高利息。广州商业银行去年违纪提高利率吸收3000亿存款就是一例。

2、业务经营方面的原因。首先、汕头商业银行是金融改革政策的产物,法人资格不明显,政企不分,管理混乱,所有的资产都属于当地政府,再加之当时银行还没有股份制操作先例,汕头商业银行整个就像是个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也把其理所当然当为自家钱袋,随时支取。对这个属于汕头地方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寄予厚望,据汕头商业银行老员工回忆,当时流行的观点是汕头商业银行就是“汕头的一个小金库。”同城其他银行透露,为增加这个小金库的含金量,汕头地方政府颇费苦心,曾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动用行政手段让当地所有的机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的钱都必须存进汕头商业银行。像汕头财政收支、工资代办、企业流动资金等业务自然都落在汕头商业银行的头上。许多大型基建资金往来也是通过汕头商业银行周转,甚至汕头商业银行的员工也动员亲戚朋友存钱进商行,使得当时其它各家银行的业务开展得异常艰难,可见,汕头商业银行自其产生就是一个被政府变相宠着的孩子,业务经营自立性弱,抵抗风险能力差,一遇到风险就坐以待毙。其次、经营的业务单一,是纯一色的存款,金融资产风险积聚、最大10户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以及资产流动性差、盈利能力弱风险集中,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再次、95年城信社向商业银行转轨以来,由于竞争的加剧,其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抗衡,变相提高利率,增加了利息负担。而储户存进的钱不问用途以贷款方式抽逃出去。谁给的回扣多就贷给谁,回扣越高贷款越快。一笔笔

贷款在缺乏担保和抵押情况下流出了银行,甚至沦为“金钱交易”,资金不断的流出,到2000年12月,汕头商业银行的现金流链条断裂,再也贷不出一分钱。信用危机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

3、内部管理机制的原因。首先、缺乏一个有效、科学的用人制度,在潮汕这个特别重情谊的地区,“关系经济”表现特别明显,员工中干部家属、子弟占多数,进入完全凭关系,完全从社会上招考分配进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很少。其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依法经营、风险经营意识薄弱。1999年女出纳员杨玉如利用工作之便挪用240万公款进行非法赌博。这一例子恰恰又是管理混乱的另一佐证。当家人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日常疏虞监督检查,思想上重视不够,也助长了重放轻收、重放轻管、责任心不强、盲目追求资产数量、忽视抓资产质量的情况。再次、内部职责不清、对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执行制度不严格,帐表资料缺乏严肃性,内部稽查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最后、没有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财务制度办事,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以股东贷款的方式抽逃资金。

4、其他的一些原因。其实上面提到的隐患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同样存在,那为什么受伤的会是汕头商业银行呢?这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首先、汕头经济出现倒退。“作为汕头经济血液的汕头商业银行,走向停业,这不是偶然事件。”汕头的一位学者认为,“除自身原因外,背后是整个汕头经济肌体的病变。” 2000年汕头全市的GDP为477亿元,比1999年增长7.2%;人均GDP为1.529万元。同年,广东全省GDP为9506亿元,比1999年增长10.%,人均GDP为1.973万元。不难看出,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去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8%的水平。其次、汕头出现信用危机、外资投资严重萎缩。“但汕头的确正陷于一场经济雪崩和信任危机”该学者指出,“汕头商业银行仅是其中之一。” 1走私、骗税和造假贩假,整个粤东早已名声在外,汕头是其中的重点地区。伴随调查的同时,汕头正面临海关、税收、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有数据显示,1998年、1999年、2000年,汕头利用外资数据分别是10.39亿美元、6.69亿美元、1.71亿美元,下降幅度之大让人震惊。利用外资的减少意味着企业资金不足,本地资金有限,主要来自居民的储蓄,加上这几年“潮汕出假货”的舆论一经传播,产品积压,资金耗尽,出现挤兑风潮。这已经不单是金融信用透支的问题,不断爆出的问题已影响到汕头地方政府做为经济管理者的信用问题。再次、由于汕头早期没利用好政策搞好实业,只是停留于进口转卖赚取差价的经营,其一开始就在经营策略上先天不足。加上潮汕人勤劳精明但又短视的行为,现在潮汕地区只能默默品尝过去种下的苦果:外地商场以不卖潮货为荣、为信誉保证;外地投资望而止步。由于信用的散失,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过去的借款无法偿还,银行资金回收无门,而储户的取款期限刚性,于是发生支付危机。再次、汕头由于缺少外资投资,企业效益不高,财政收入减少,而基础建设这几年增加,特别是磊石大桥的建设资金,有一大部分由其提供,而这笔资金回收期长,产生了资金短缺。

我们在思考汕头商业银行破产这棵歪脖子树倒下的原因同时,也要注意中国金融系统这个大森林。其实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很多是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存在的隐患,只是没明显表现出来而已。如果我们没重视这问题,将会继续出现这种悲剧。基于此,我有几点认识:

思考一、汕头商业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不良贷款比例太高。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原因是信用风险。目前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突出地表现在信用风险上,特别是城乡信用社资产质量问题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省市城市信用社的调查,其不良贷款为21.6%。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严重程度,则超过城市信用社。从发展趋势看,对于城乡信用社来说,解决他们目前的困难难度颇大,城乡信用社的风险格局将有新变化,将面临新的风险。在“九五”期间,一批城市信用社将在整顿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这样,其原来已暴露而未处理的风险将转入城市合作银行。而由于城市合作银行有地方财政入股,地方对其不当的行政干预可能会增强,这将使其增加不良资产的比重。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来自资产方,如呆帐、坏帐;可以表现在负债方,如活期存款比重过大、过度依赖同业拆借等等;可以是资本充足率低于8%,也可由表外业务引起,如巴林银行的倒闭。风险的积累引起银行流动性的下降,最终影响支付能力。现代银行都是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存款合约对银行而言是“硬约束”,银行出于信誉考虑,对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总是给予满足;贷款合同对借款人而言则是“软约束”,银行一般不可能提前收回贷款。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只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否则一旦存款人普遍失去信心,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应付挤兑风潮,再高的资本充足率也无济于事。如果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形成金融风险的根源并不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