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共情”有效地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共情”有效地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摘要:重视心理辅导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而“共情”技术是心理辅导的精粹,在辅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共情”技术,艺术性地去实现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双赢,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共情技术;科学课堂;融合运用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

程下现代科学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要达到此目标,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被

动的学生学习方式理应摈弃。现代新课堂科学教学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这

种引导就是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心里,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开发学生的心智。善于运用共情技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无疑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出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简而言之就是共同的感情,它要求主体能够走进客

体的世界能够了解并理解客体。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因此,共情又称为移情、同感、同理心。共情艺术主要运用于医疗但是也适合于教育事业。从教育的层面

上来说,共情,是打开心结促进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金钥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

系的润滑剂,有效的共情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只有教师的共情,没

有学生的共情,往往是教师施爱,学生却不领情;反之,只有学生的共情,没有

教师的共情,就会导致学生有情,教师却无动于衷。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灵与

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如

果都能共情,又都会共情,那么课堂教学才会更精彩、更有效!如何把“共情”技

术有效的融入科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很多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把“共情”技术融合到科学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并且把

自己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表现为关注、理解、尊重。共情能力差的学生,一般较自私、任性、心胸狭隘、不懂得尊重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心。从教育的长远观点看,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

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所

以教会学生共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每个知识点必然联系在生活现象,这就容易让

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与学生的情感的共鸣点,达到共情。共情技术本身是心理咨询

中的一种重要沟通、辅导手段,在这种沟通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最主要的形式。只有当这种互动达到和谐共情的状态,那么沟通也就成功了,这样的课也就有意

义和有效了。在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中每节设置的“思考”、“活动”、“讨论”等环节

都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和学生

充分互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生沟通,这无疑给师生的共情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另外,科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

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

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都告诫我们,科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共情的过程,离

开这一点,就无法体现科学课堂的特点。

由此可见,把“共情”技术融入到科学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而且在一定程度

上具有可行性。

二、“共情”技术在科学课堂中的尝试

1.设计问题引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知识的联接点

课例片段一——参照物概念

视频:跑跑卡丁车赛跑

师问: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卡丁车在做仕么?

生答:运动。

师问:还看到了什么?

生答:路旁的建筑及景物向后退去

师问:站在地面上时,树及建筑物是静止。而刚才看到卡丁车的画面中,路

边景物向后动?为什么?也有同学问老师:在家中的跑步机上锻炼,奋力拼搏,却

只是在原地不动,为什么?好,今天我们在认识运动基础上学习如何描述运动,

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1.坐在车上和站在路边看树及建筑的感觉一

样吗?2.闭上眼睛,你能判断车的运动及方向吗?为什么?3树及路旁的建筑在

判断车的运动中起的作用是什么?结合讨论,明确选择参照物是必要的,总结参

照物的定义并板书。

教师反思:在新课引入时,从学生熟悉的跑跑卡丁车入手,引发生活感知对

运动描述的认知矛盾,从而产生释疑的欲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旧认知结构,通

过设计有层次的讨论题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寻求新知识的联结点,使学生感到教

师为他们所想,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新概念,学生不会感到突兀。教师运用共情

技术已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通过互动、互同、互顺,通过认知和情感上的

沟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建立了参照物的概念,而且能体会到探知的乐

趣和满足感。

2.重视共情表达,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同在

教学的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表达与交流的艺术。共情表达在教学中起到举

足轻重的作用。共情表达是检验你对于学生心理掌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在表

达的时候极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才能与学生站在一个位置,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你

所表达的东西就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

课例片段二——摩擦的利和弊(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 节)

教师:请看一架底部装了轮子的钢琴和一个粉笔盒,如果要你推,你认为哪

个更容易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粉笔盒推起来容易些。因为粉笔盒比较钢琴轻的多,对地面的压力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生2:我认为是装有轮子的钢琴容易推。因为装了轮子后就是滚动摩擦,相

对来说滚动摩擦比较小,我家的行李箱有轮子就比较容易推,就是这个道理。所

以我们的结论是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于是全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了争执)

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为了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后说:“同学们,大家都很有自

己的见解,但我们暂时不说谁对谁错,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下,你们的答

案是不是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呢?”(运用了共情的技术,既肯定了他们的成功之处,也引导了他们如何换个角度思维学会共情。)

通过一番讨论后,生3发言:“我把两个同学的观点结合起来考虑后认为生2

的回答是不够严谨的。他们的确考虑到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但是他们也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