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寻找历史,感悟历史”

(一)激情引入:

(师):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谁都无法让时光倒流,又如何去寻找呢?(多媒体)。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文明并非空中楼阁,它有着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根基,没有祖先的构木为巢,就没有今天的摩天大楼;没有祖先的养蚕缫丝,就不会有今天T型舞台上的五彩缤纷;如果不承接祖先的历史,也许我们还在茹毛饮血;也许我们还在刀耕火种;也许我们住的依旧是山窟石洞(多媒体同步)。尽管祖先的身影都已走进历史,凝固为痕,但他们生活过的土地都留下了曾经的足迹,千百万年过去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精髓。条条大路通历史,下面就把你们所开辟的通向历史的“新航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共同寻找、感悟已逝的岁月!

(二)分组展示:

第一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考古挖掘成果。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静止的痕迹,流动的想象”

历史老师曾告诉我们:“留住想象就拥有了未来;而拥有了想象就可以预测过去”。因为通过考古挖掘发现的一些静止的遗址、遗物,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研究、解密远古的历史,用心去感受那些逝去的不再鲜活的生命,与其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跨时空的思考。

如:龙凤峡

现了大量较为高级的生物类群,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是射洪涪江流域的乌木,乌木是两千年到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混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通过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木”。

它是硅化木形成必须经历的阶段,在四川,多分布在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区域,经多位乌木爱好者取样作炭十四同位素测定,大多数的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

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内因和外因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许多外国友人参观后,惊叹其为“东方神木”。

总之,一些祖先的遗址遗物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久远的历史仿佛就在身边一样真实、触手可及,让我们感受到华夏祖先的艰辛、斗争以及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所充满的艰难与曲折,从而更加珍惜和立志传承中华文明。

第二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国宝奇珍,琳琅满目的历史”

我们很难有机会真正身临其境的参与考古挖掘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参观考古挖掘成果,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也许一天就可以跨越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有一种跨越时空隧道真实而刺激的感觉,在浏览赏思中思考岁月的沉淀、凝固的往事;在琳琅满目中感受中华文明国宝奇珍的叹为观止。

现在就带着大家去博物馆看看:

这是“实物区”:馆藏珍品有:

第三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游览名胜古迹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古韵景观,流动的历史神韵”

因为游览观光一些名胜古迹,可以近距离的触摸历史。有的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有的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如我们刚刚学过的这段历史就留下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名胜古迹。下面就跟着导游去看看吧:

第一站去金华山,陈子昂的故乡。

陈子昂故里金华镇是中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涪江中西岸。因“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斯长于斯,加之她水秀山灵,故名闻遐迩,享誉中外。

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金华山古建筑群,散布山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后又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

建大厅三间,匾额题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匾额题涵

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

在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内的一块臭石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臭石,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个在云南做副使的射洪籍宦官杨最,从云南曲靖县运回一块深灰色的石头,这块石头,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约1.2米,经多年来搬运敲击,现只有0.6米了。若以铁器击之,臭气顿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此石:“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石头击之有臭,世间少闻。(如图)。因些称它为“臭石”,并把它存放在今金华镇江西街的小寺里,人们便将这无名小寺称为“臭寺”。

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9月运往金华山,收藏于此。入上山门,东柱刻有唐代“诗圣”杜甫《野望》诗于其上:“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嶲蟠之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时舞,饥鸟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西柱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五言诗一首:“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孤舟系绝壁,杖策穹萦回。四顾俯层巅,淡然川谷开。雪岭月色死,霜鸿有余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台,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据专家考证,两诗均为杜甫手书,乃诗圣仅存于世之墨迹珍品。山门两厢石壁上,更有北宋书法名家黄庭坚手书“蔚蓝洞天”四个石刻大字,每字三尺,刚健雄劲,为金华石刻之冠。

总之,每一处古迹,每一个名胜,都可以述说一段历史,悄无声息的流动着历史的神韵,曾经的歌舞升平、骄傲自豪,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让我们感受着朝代的兴衰更替,感悟着历史带给我们的成败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